深情藏沃土
(2019-09-17 09:33:50)
标签:
评论 |
高凤香一直致力于散文创作,且成绩斐然,被圈内一致看好。迄今为止她出版了散文集《寸寸青丝愁年华》《温一壶月光》《他说,寂寞》《禅香化雪》四部;随笔集《高三教师日记》一部。她的文笔独具一格,清纯温润,含蓄细腻,意境隽永。读她的散文须静下心来慢慢读、细细品。如果粗读,那就错过了一道好风景。
虽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凤香并不满足。不满足就是很好的动力,于是,催生了长篇非虚构作品《精耕记》。
杨凌示范区是全国最早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区内有两所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这里聚集了数以千计的农业教学科研专家、教授、学者,他们献身农业教学科研,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凤香工作、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而且老公就是西农大搞玉米制种的专家。耳濡目染,她被这些专家学者们的献身精神深深感动。她希望能用手中的笔为农业科学家树碑立传,这也是她心中的夙愿。
几年前,凤香就开始选择书写的对象,最终选择了西农大的博士生导师王征兵教授。
我与《精耕记》的主人公王征兵教授也是朋友,他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江学者通讯评审专家,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研究》顾问,美国《现代管理》和《世界经济探索》两本期刊编委、审稿专家,陕西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
但凡与王征兵教授有过接触的人,都可能觉得王教授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甚至有点木讷。可当他站在讲台时似乎换了一个人,侃侃而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言及涉农新思维、新理念、新政策、新创意,他则新见迭出,演讲才能令人刮目相看。他的理念、思维和创意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为农民致富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他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有一种特别的热爱和情感,他把这种热爱和情感深藏在胸中、深藏在沃土,只是默默地做事,默默地奉献。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农科专家、教授、学者的代表人物。
毫无疑问,凤香有着敏锐的眼光,选王征兵教授做传主,未动笔就取得了成功的先机。据我所知,她为了写好这部作品,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她重视亲身观察,一直跟随、追踪王征兵教授,教研室、课堂、田间地头,甚至王教授的家乡,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但还是迟迟不敢动笔。其实,以她的文字功力,完全可以写好这部作品,可她没有草率行事。
业贵以专。她的本质工作是教师,十分的优秀,是杨陵区屈指可数的特级教师之一。多年来,她养成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干什么事都追求完美,写作更是如此。此前她一直在写散文,也涉足小说和诗歌,但没写过非虚构的文章。她把此次创作看得很重,丝毫不敢马虎。她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汲取更多的营养来丰富自己,尽可能地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的创作更上层楼。于是,她去读书。她读贾平凹的《山本》,读川端康成,读严歌苓……她在后记中写道:“他(贾平凹)的语言智慧开启了我混沌的思维。这样奇思妙想的词句,绝不是文学培训训练到的,它应该是作家个体生命与大自然心神交汇孕生的天籁之声。读一章节《山本》,写作的冲动便在胸腔里跳跃,酝酿到的文字感觉极好,故事的画面感极强。后来,每天清晨写作前,都会泡一杯葛根茶,坐在飘窗里,望望落满霞光的渭河,望望沉睡在渭河里岿然不动的秦岭,收回视线读《山本》,里面的场面描写,草木描写,风雨描写,人物的心理情态言语行动,皆有妙不可言之处。贾先生往宏阔里写,往曲折里写,往生活的夹缝里写,往草木的神魂里写,往人性最隐秘的幽暗处写,往政治漩涡里写,往悲到极点喜到极点里写……他的神思妙笔提醒着我,不能往平庸里写,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字感觉,找到一条别人走不到的文字通道。”
她觉得可以动笔了,此前,她曾以三秦楷模王辉为书写对象——《西农979,一个小麦专家的传奇》,近万字的报告文学发表在2017年1月15日的《陕西日报》。这可以看成她的试笔之作,获得了成功,让她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王征兵教授不是平庸的人,她也不能用平庸的手法去写。她要贴着人物的灵魂去写,要写出新意,写出新的高度。她开始动笔,由于准备工作做得扎实,因此写得很快,四个月时间,洋洋二十万言。全书分为六辑,每辑八节,讲述了王征兵教授平凡但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应该说这部书是她的一种大胆尝试,也是她创作的一次飞跃。
首先是这部书选材独特而典型,是涉农题材的升级版。其次是结构独特,打破传统线性叙事模式,采用多角度多侧面散点透射方式,全方位立体再现一个农业经济学家的治学智慧和精神风骨。再者,叙述语言一改作者以往的文风,朴素而接地气,毫不修饰,质性而有张力,运用散文和小说笔法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四十八个感人故事,现场感画面感很强,对人物心理和精神世界的挖掘独到而深刻。
《精耕记》的创作时间虽不太长,但修改却长达一年之久。可见其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高凤香说,书写王教授的过程,也是自己灵魂得以净化提升的过程。我猜想她起名《精耕记》的原因,有两个含义,一是说主人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精耕细作,造福社会;二是作者的创作态度严谨认真,精耕细作,追求完美。
她在后记中说:“2018年8月18日16点19分,最后一个字写完,有翻阅一座高山落到平地的欣慰。没有过度的兴奋,竟然平静得连自己都感到奇怪。”
可以这样理解:激情和兴奋在创作中都耗尽了,创作完成了,回归平静那是很自然的。也可以说完成了任务,了却了夙愿,坦然而无遗憾。
一个深情藏于胸中、藏于沃土的农科教授、专家,在一个激情洋溢的作者笔下屹立起来了。
我为他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