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日,我再一次来到北京天坛游览。
天坛,在北京市区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清乾隆、光绪時曾重修或改建,为明、清两个朝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的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內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两坛由一座长360米,宽近30米,南低(高1米)北高(高4米)的丹陛桥相连,桥上三条道,中为神道,东为御道,西为王道。天坛内除上述中轴线的建筑外,还有斋宫、无墚殿,宰牲亭、长廊、双环万寿亭等建筑,以及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1998年11月30日-12月5日,在日本京都举行的联合国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笫2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皇家祭坛-天坛,以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名录编号:881。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天坛建于15世纪上半叶,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无论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即人神之间)的关係,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我们这次是从东门进入天坛公园游览,沿途经北宰牲亭、长廊、神库后进入中轴线,后沿中轴线从北面的皇乾殿到南面的圜丘,出天坛公园南门结束游览的。
1,北宰牲亭:
2,长廊:廊内有很多北京老年市民在此游玩、玩朴克牌,由来已久,前几年来此也有同样景观。
4,皇乾殿: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琉璃瓦,下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基座,是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牌的殿宇。
5,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造的。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直径68米;殿为园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硫金。
6,祈年殿: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四根“龙井柱”,高19.3釆,直径1.2米饭,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檐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外层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內樑枋均施龙凤和玺彩画。
7,
丹陛桥:连接祈谷坛南砖门及其南天门(成贞门)的,也是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的轴线甬道。途中东侧还有皇帝祭祀时更衣用的具服台。
8,皇穹宇:
皇穹宇坐落在圜丘坛外墙正北面,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皇穹宇殿前甬道上有“三音石”,依次在三块石上击掌,一击一响,一击二响,一击三响,十分奇妙。皇穹宇圆形围墙高3.72米,厚0.9米,这就是著名的神奇的“回音壁”。皇穹宇是中国古代建筑声学高度发展的杰出典范。
9,圜丘坛:
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其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三库及南宰牲亭等。
圜丘,明朝是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圜丘形象像天,三层坛制,高5.17米,下层直径54.92米,上层直径23.65米,每层四个面的台阶各均九级。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外舖扇面石块九圈,每圈石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九”就象征“天”数。
我因多次来过天坛,因此,游览完圜丘后,我们就出天坛南门,结束了这次天坛的游览。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曾多次来天坛游览。下面早期的照片是用胶卷相机拍摄,用数码相机翻拍相纸照片而成,不太清晰,留作记录吧。
有关资料和图片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