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关对岸岩石陡峭,矗立江边,自关河河面笔直而上,高耸达几百米,宛如一冲天石屏,与对面山头(石门关城堡所在山头)一起夹峙关河,两岸相距约二、三十丈,远视俨然一石门,故又称“石门关”。
盐津是秦汉以来,中原通往云南的主要通道之一。秦开凿的驿道,最险峻的是豆沙关处的五尺道,它位于豆沙关镇石门关口,现存长约350米,宽仅1.7米(5.1尺),是迄今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迹最多的古驿道。在秦以来的石头路上,留下了3243个马蹄印迹,其中深达10厘米深的就有39个。这些马蹄印迹很有规律,曾有人牽马从此处五尺道上走过,马的前后左右四蹄正好落在残留至今的马蹄印迹上。
石门关是隋朝古城堡,雄踞于豆沙关镇南约500米的五尺道上。它始建于隋代,是大石条砌成的一座军事性城堡,通高15米,宽约5米,中开卷洞型城门,在城堡的门额上,大书有“石门闗”三个大字:
豆沙关的另一景观是“僰人悬棺”。关河南岸(石门关的河对面)的悬崖绝壁的半腰间,距关河水面约60多米高处的一天然斜洞内,现存有造型别致的悬棺9具11件。据历史记载,僰(bo)人是夏朝遗民,商朝的战俘,周武王伐纣时僰人立下战功,周武王封其首领为候,在今四川宜宾建“信国”。明万历年间,明朝对僰人发动了灭族大战,僰人融入了中原民族之中,僰人也从此消失,只留下了绝壁上的悬棺。
在绝壁的另一处有一石洞,奇特的是洞中有一孤立的有形状的顽石,到底应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应敬佩祖先们有能力把此石置于绝壁洞中,不得而知:



豆沙关具有历史价值的,还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唐代袁滋题记的摩崖石刻。唐御史中丞袁滋于公元794年奉旨赴云南,为冊封南韶使。他途经石门关,为石门关的险峻和自已赴南韶的重大使命而感概,特作摩崖题记。摩崖题记面积不大,仅0.44x0.36米,全文直书八行,122字。此遗迹是西南边疆历史文献中难得的实物资料,也是中华“民族友好的标志”。袁滋是唐代篆书三大家(李阳冰、袁滋、瞿令向)之一,其手迹世传极少,今存豆沙关,弥足珍贵。在豆沙关遗迹原址,已建“唐碑亭”保护摩崖,字迹至今保存完好。可惜我们两次前往“唐碑亭”,亭门均上锁而未开放,只见碑亭,难见题记摩崖,只好借用网络图片来一睹了。
历史总是把精巧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天下奇观。石门关下,先秦的僰道,秦朝的五尺道,汉代的南夷道。隋唐的石门道,南方的丝绸之路,一齐在此交叉重叠。
如今,古老的关河水路(清朝乾隆时期疏浚通航,运送的东川京铜、昭通的朱提银,都经石门关下的关河起航运往北京),秦开拓的五尺道和现代的滇川公路(省道),內昆铁路(1958年破土动工,1977年复工,2003年10月竣工),水麻高速公路在这里束集并行,构成了独特的交通奇观:五路同关。
这真是:石门巍峨扼滇川,五道同关呈奇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