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代的古“小学”

(2012-11-15 00:29:15)
标签:

联系方式

认字教学

子谦学堂

育儿

分类: 启蒙教育

汉代的古“小学”  

出处:海印子日记
发布:子谦学堂海印深圳教学中心  http://blog.sina.com.cn/uaubc 
日期:2012/11/15
 

   文字学旧称小学,这是因为古代的字书都是小学里教学童识字用的。班固《汉书·艺文志》在《六艺略》末,附“小学”一类,里面的序说: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籀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吏民上书,字不正者,辄举劾。

        

 

      古代儿童入学的年龄,各载不同。《礼记·内则》说:“十年出外就傅”;《尚书·大传》说:“十有三年始入小学”,又说“十五始入小学”;只有《大戴礼记·保傅篇》说“年八岁出外就傅”,与《汉志》同。大约八至十五岁,是古代小学入学年龄。《周官》原文,保氏教国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书”是六艺中之一艺。《内则》说:“十年出外就傅,学书记”。“书”是“六书”,“计”是“九数”。可知汉以前,就有小学识字专科。汉初,太史试学童,须熟识文字九千字以上,方可考试;吏民上书,文字有不正者,即遭弹劾;汉字注重文字教育,可想而知。

《汉志》“小学”类书目繁多,我们所熟知的记载有:《史籀》十五篇、《仓颉》一篇、《凡将》一篇、《急救》一篇、《元尚》一篇、《训篡》一篇、《别字》十三篇。——凡“小学”十家四十五篇。

《汉志》的序文里说,《史籀篇》是周代教学童识字之书,《仓颉》《爰历》《博学》三种是取《史籀篇》中文字改编而成,汉时闾里书师合为一篇,亦以教学童。《凡将》以下,或是续《仓颉篇》的,或是训诂《仓颉篇》的。《汉书》所录的这一类书,本就是教学童识字用的;叫做“小学”,名符其实。后人沿用《汉志》旧名,把一切关于文字的书,都叫做“小学”,于是“小学”便成了文字学的别名了。

经学盛行于两汉。西汉初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汉代儒生以传授古经为急务。传授古经,首重传写,次重整理,再次则是解释。传写,必须注意文字的形体,以免错误;整理、解释,必须注重于章句的辨析、文字的意义和音读。所以经学兴起以后,文字的形音义也兴起。《汉志》附“小学”于《六艺略》之末,使得一般学者以为“小学”为经学的附庸,便是因此。

文字学的发达在东汉,因为东汉经学的学风,和西汉不同。西汉经师所传习的,是用汉隶书写的“今文经”,东汉时,虽间有今文学家,终不如“古文经”传习之盛;西汉经师之说经,重在大义,东汉则重在训诂名物。古文经盛行,对古文字的研究亦盛行;重在训诂,对字义的研究特别盛行。因此造就了“五经无双”的字圣许慎,著成《说文解字》,所以明示古小学“六书”的意义的,没有《说文解字》,我们无从知道汉字的秘密,也因此成为了文字学的“圣经”。所以文字学以许慎为开山祖师。

《说文解字》是就字形开始来解释字义的,《尔雅》则是解释古代的名词语词为主的,是研究字义的专著。《尔雅》托名于周公、孔子,其实是汉儒辑录诸经的训诂而成。其中的说解,多与古文经《周礼》及古文经学《诗毛传》相合。东汉的刘熙作《释名》,辨析名物典制,而全书皆用“音训”研究“字义”。东汉蔡愔求佛经以后,梵文随佛经传入中国,失传的“字音”学借佛教的声明而流传。“韵学”也就兴起了。

由此知道,汉代经学的兴起,文字学是相当发达的,如果不是《说文解字》的出现,我们或许根本不知道通经学必通汉字“六书”。《说文解字》一统汉字天下,清发现甲骨文字以后,又对“说文”学的精确提供了更多的研究空间,使得我们逐渐接触到最接近古经的文字了。

文字学对于经学之重要,几乎可以说是不能用附庸两个字来说的。没有文字学的基础,读书作文基本不成样子。承担起经学的文字学,原本在汉代也不是难事,大概是学童的必须课。可以越到后世,去经越远,文字也越简陋。清代学术以训诂见长,曾国藩就说:“欲以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引之)之训诂,发为班(固)、张(衡)、左(思)、郭(璞)之文章”真是卓见。

可见,了解先贤的思想,必知古人的文字,这个在汉代到处通行的学问,到如今成了少有人会的专科学问,经学没落,文字亦没落矣!

综而言之,《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盖以读书必先识字,识字必先明六书也。识字读书之理,至汉代方成小学之专门学说,后人识古人之教童子法,莫不从汉许慎之《说文解字》而入。若夫《说文解字》一书,虽以考文字形义之本原为主,然亦实为解经说谊而作,自来研究文字者,莫不奉为圭臬,以考文字形体改易之述,以究声韵训诂通变之由。六书者,文字之纲领也,乃战国末季归纳造字之则而定者,许慎统理之,成其大者。故经学莫不由是而入,汉制可考,通六书乃蒙学第一要事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