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罕走廊里的喀喇其库尔河
未来的瓦罕走廊:国防屏障+对外运输动脉
离开明铁盖驻军营地,我们开始这次瓦罕走廊之旅最艰苦的旅程,道路越往西就越难走,有好几次车辆压到路边厚厚的积雪与冰的混合物,差点就滑落到山崖下的河谷中。道路沿着喀喇其库尔河的走向蜿蜒向西,很多路段由于被积雪和冰覆盖,已经看不到哪里是路面,哪里是路沟,我们不得不下车步行进行探路。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上活动异常痛苦,走路必须放缓节奏,一旦走得稍微快点就有种喘不上气的感觉,胸口和头部都会有刺痛感,采访团的一位女同事因为强烈的高原反应呕吐了,连陪同我们的当地同志也产生了强烈的高原反应。路边的积雪很厚,雪下面经常是融化的雪水与冰碴,走路时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冰水灌进鞋子,格外的冰凉刺骨。阳光在两侧高耸入云的雪山反射下,周围的世界变成一片惨白,如果不戴墨镜,眼睛会被刺激得无法睁开。采访团就这样艰难的前进着,用了两个小时时间我们终于到达我军边防部队的第二个营地。在这里,我们偶遇了一位在附近开铻矿的温州老板,他刚刚从上边下来,说道路已经无法再走了,强烈建议我们调头回去。但是我们决定继续西进。由于时间已经很晚,我们没有在此地过多停留,径直出发向我们的目的地——中阿边境进发。
车上的高速表显示将近海拔5000米,道路已经完全被积雪覆盖,有一处路段,路面上出现了冰坑,司机师傅不同意再前行,但在采访团的强烈要求下,车队还是冒险驶过了这一路段。与前半程相比,这里已经看不到任何牧民的活动,陪伴我们的只有偶尔飞过的黑色大鸟,具体地说,应该不叫飞,而是贴地滑行,看来高原让鸟的飞行能力也大打折扣。下午六点,我们绕过一个山口,从望远镜里已经可以看到驻守中阿边境的边防军营地,此时我们已经深入瓦罕走廊70多公里。然而就在这时,从前方探路归来的那买提副所长带来了坏消息,前方路面上冰层已经疏松,无法在承受车辆的压力,而这里距驻军营地还有四五公里,至少要步行两三个小时,对于我们的体力来说,这是一个无法完成任务。
返回!这是一个痛苦的决定,但也是必须做出的决定,如果再耽误时间,我们可能在天黑前无法走出走廊,在没有专业设备的情况下高原野外宿营极其危险。当地的陪同我们采访同志安慰我们说,在这个季节,你们已经是走得最远的记者了。在冰层覆盖的路面上,车辆调头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一旦驶出路面范围,极可能陷入冰坑。司机师傅反复勘查路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反复前后挪动,终于将车辆安全调过来。遥望远方的哨所,采访团每一个人心中带着遗憾踏上回程。
尽管最终没能走到中阿边境线,但瓦罕走廊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来新疆之前,瓦罕走廊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充满了危险的区域,然而在我们的路途上看到的是原生态的高原美景、和谐的民族关系以及中国强大的国防能力,而后者在我们随后两天在红旗拉普和卡拉苏口岸的采访过程中感受尤其深刻,相对于周边国家有边变无防的窘境,中国的军人与各民族人民一起在祖国西部边陲构筑起了最稳固的边界线。千年来,瓦罕走廊经历了古丝绸之路的热闹喧嚣,也留下了百年前的屈辱记忆。这条蜿蜒在雪山之中的小路已成为古代中国繁荣强盛、近代中国屈辱历史与当代中国重新崛起的汇集点。当地政府已经开始研究沿瓦罕走廊建设铁路和公路,开辟通往中亚的另一条运输动脉,这条宁静的山谷除了坚固的国防屏障之外也将被赋予新的意义——成为中国发展与中亚国家友好关系的新通道。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