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来源于梵文意译与音译的结合,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法华经》中,称观音菩萨为观世音,而玄奘法师所译的《心经》,则称观音菩萨为观自在。两种方式各有侧重,前者在于“闻声救苦”,体现出菩萨的大悲;后者则在于体现菩萨的无量智慧。故而,菩萨也被冠以“观世音自在”的名号,用以说明其悲智双运,救苦救难的发心。
在佛门教理当中,观音菩萨为西方极乐净土的上首菩萨,未来将递补佛位,因此也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她同大势至菩萨一起,协助阿弥陀佛弘法利生,分别为左右胁侍,三者并称为“西方三圣”。
观音菩萨在僧俗两众弟子当中,受到极为普遍和广泛的信仰,几乎大小寺院当中,都设有观音殿供世人礼拜。并且,观音菩萨因其千百亿无量化身,菩萨像的种类也变化万千,种类繁多。譬如,常见的就有白衣观音、鱼篮观音、杨柳观音等等。
佛家认为,能于观音像前虔诚礼拜,乃至诵经持咒,戒杀护生,尤其殊胜,具有大功德。拜观音菩萨时,若能牢记下文这一点,功德将更加圆满。
我们从佛印与苏东坡的一段典故说起,昔日佛印了元禅师外出游化,机缘巧合,碰到了苏东坡,于是两人结伴而行。
途中,二人见到路旁有一座持经观音的石像,佛印禅师立即整肃威仪,在观音像前虔诚顶礼。苏东坡历来喜欢参禅悟道,对佛法颇有造诣,他看到佛印在礼拜菩萨,于是问道:“观音本是正法明如来,乃是众生顶礼的对象,为何她与我们凡夫一样,手持经卷,她在念什么呢?”
佛印了元禅师答曰:“念自己。”苏东坡疑惑不解,问此语作何解释。禅师说:“求人,不如求自己。”《法华经》中说,心、佛及众生,三者等无差别。我们皈依三宝,实际也是皈依自身本具佛性,皈依自性佛。佛性在圣无增,在凡不减,恰如《心经》所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能明白这个道理,本身就是一念觉悟,一念觉即一念佛,念念觉则念念佛。
有此知见,心与佛菩萨相应,那么感应道交,就是本分的事情。离此正知正见,心向外攀缘,不知自性具足无尽福德智慧,不向己求,反求诸于人,无异于盲修瞎练。试想,观音菩萨是大慈悲的象征,慈者济喜,悲者拔苦。一个“贪嗔痴”念深重,动辄怨天尤人、丧气失志的人,又如何像菩萨那样,给予众生安乐,拔除众生的苦痛呢?
古德云:“不患无位,患所以不立。”只要自己具有条件,世间的种种福报,自然是不求而得。有舍才有得,舍为条件,得为结果,佛菩萨常劝众生布施,其中蕴含的,也是这番道理。
诸佛菩萨倒驾慈航,尽管我们身处娑婆,也能于此间蒙佛接引。礼拜观音菩萨时,牢记佛法向自性中求,善自护念身口意,心性如佛菩萨般调柔,此心即与十方诸佛连成一体,即心即佛,即心作佛,功德更圆满。南无阿弥陀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