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不能不防的8种疾病
(2012-02-14 16:22:19)
标签:
健康 |
春光明媚,加上北京的蓝天越来越多,到户外晒太阳是件很惬意的事情。不过有些人却无福消受,因为他们可能晒出日光性皮炎。
春天里虽然紫外线不如夏天那样伤人,但受到阳光中较强的中波紫外线影响,有的人如果不注意防晒,就很可能被紫外线晒伤,被晒过的皮肤会出现红斑、丘疹,还会感到瘙痒,这就是日光性皮炎。
此外,春天的干燥空气还容易让人患上干性皮肤病,感觉皮肤发干发痒,用上护肤品后皮肤还会呈现干燥红肿现象。
长时间户外活动后,如果肌肤发红,最好用冷水敷洗暴露部位。一旦出现了面部皮肤发红、发痒、起疹子等问题,不要盲目涂药,应到皮肤科就诊。
春天的大自然对过敏体质的人来说危机四伏,户外的花粉、杨絮,室内飞扬的尘螨,都可能诱发哮喘、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等过敏性疾病。过敏性哮喘导致的喘不上气,过敏性鼻炎导致的鼻子发痒、鼻塞、连续打喷嚏等症状,让患者痛苦不堪。
要健康地享受春天的美丽,在饮食上要远离过敏原,少吃或干脆不吃鱼、虾、蟹、羊肉等腥发之物,以及葱、姜、蒜、辣椒、酒类等刺激性食物或油炸等难以消化的食物。
过敏体质及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的患者可以考虑提前预防性用药,如使用喷雾剂或服用抗过敏药。春天里应尽量少到鲜花盛开的地方,避免接触到花粉。出门最好戴上纱巾,避免接触到柳絮或杨絮。有风的天气出门最好戴口罩,空气质量不好的时候(如有沙尘、浮尘或阴霾天气)最好不要出门,出门也要随身携带应急药物。如果要到户外锻炼,最好选择早晨或者雨后空气比较好的时候。
虽然有古语形容春风为“吹面不寒杨柳风”,但北京的春天依然不时有冷空气来捣乱,天气忽冷忽热。而大多数人刚刚在温暖的室内度过冬天,身体还不能对冷热变化做出正确反应,抵抗力较低,这就给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创造了肆虐的机会。
因此春天一直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多发季节,而老人和孩子则是主要的“受害群体”。以上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普通感冒为例,往往起病较急,早期会感觉咽部干痒或有灼热感,打喷嚏、鼻塞、咳嗽、嗓子疼等。对于老人来说,如果感冒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引发一些严重的疾病,如肺炎、心肌炎等,或是加重老人原有的慢性病。
要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春天里最好多吃梨、甘蔗、萝卜、草莓、紫葡萄等深色水果,它们富含抗氧化剂,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生姜、大蒜、牛肉等温性食物对于预防呼吸道疾病也是有用的。而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不但可以抗感染,还能减轻呼吸道充血和水肿。此外,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必要的,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如果已经感冒,可以服用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如板蓝根、银翘片等。
春天也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多发季节,每年的4到10月是肠道传染病高发期,这和春天气温上升、细菌更容易滋生、人们不够重视饮食卫生有关。
痢疾一般5月起发病率开始快速上升,8月达到顶峰。而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发生率也较高。
所谓病从口入,因此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干净,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而吃变质的食物,生熟食品在储存、加工过程中要分开。此外,还要加强身体锻炼。一旦出现腹泻,不论轻重都要尽快到医院就诊,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反复腹泻两天以上,伴有严重腹痛、高烧、呕吐症状,出现黏液血便,严重水样腹泻,伴有严重口渴、少尿、皮肤干燥起皱等脱水症状的患者,更应尽快到医院的肠道门诊就诊。
另外,有些腹泻病人为了减少腹泻而不吃饭、不喝水,这也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食用清淡的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适当补充糖盐水。
老百姓经常说的“红眼病”在医学上称为“急性结膜炎”。同仁医院眼科博士熊瑛告诉记者,急性结膜炎高发季节是炎热的夏季,不过随着春季气温升高,发病率就开始上升。该病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它主要通过接触传染,传染性很强,经常在一些单位集中爆发,如学校等。患者往往表现为眼睑浮肿,结膜充血和水肿,眼屎多,有的早晨起床时因为眼屎太多甚至睁不开眼睛,还有的人感觉眼睛有刺痛、怕光、流泪,严重的可能影响视力。
要预防红眼病,首先就要讲卫生,要经常洗手,尤其是从外面回到家里后一定要先洗手;平常也不要用手揉眼睛。其次,擦脸的毛巾要经常用肥皂洗涤后晒干,要挂在通风处,保持干燥。洗脸池、脸盆等也要保持清洁。到公共游泳池最好戴泳镜,游泳后一定要淋浴。得了红眼病后不要到公共浴池、游泳池等处,洗澡最好淋浴,用流动水洗手,以免传染给别人。
最后,如果感到眼睛不适,出现了眼红、眼胀、眼痛、分泌物增多、怕光、流泪、眼睛痒等情况,最好到正规医院就诊,千万不要自己去药店买眼药水。
春季细菌、病毒容易滋生,因此也是肝病的多发季节。饮食、饮水不洁,生吃肉类或生猛海鲜,都可能引发急性甲肝和戊肝。
专家指出,防止传染性肝病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接种疫苗,目前我国甲肝和乙肝都有非常有效的疫苗。除了接种疫苗外,还要做好个人卫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杜绝生吃各类生猛海鲜,尤其是毛蚶、蛤蜊等水产品可能粘附甲肝病毒,不要生吃或半生吃;也不要吃不干净的熟食。此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对于预防传染病也是很必要的。
春季是人体血液循环比较旺盛的时期,而且气温变化大,因此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注意提防病情加重。
春季气温变化大,对患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的健康提出更大挑战,血压过低或过高,都可能引发心血管意外。高血压患者最好每天坚持监测血压。此外,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春季不要擅自减药、停药,而要遵医嘱坚持正确服药。在运动上不要盲目进行活动量大的体育锻炼,最好咨询医生,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另外,高血压病人在早上7点服降压药效果最好。
由于人们的饮食和多坐少活动的不健康生活方式,高血脂患者人数也不少。和高血压患者在早上服药不同,高血脂患者的最佳服药时间则在晚上,因为胆固醇具有夜间合成增加的特点。除了药物治疗外,高血脂患者春天最好能够坚持运动,改变静态生活方式。
糖尿病患者在春天首先要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此外还要坚持服药,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根据自身血糖变化情况调整药物。
美丽的春天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却是危机四伏。有资料显示,春季是精神分裂症的高发季节,精神分裂症的初次发作约1/3到1/2是在春季;而躁狂发作也有约一半是在春季。
随着春天万物复苏,人们的心情也随着天气的变化开始浮动。从寒冷的冬季转变为温暖的春天,温度上升较快,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及生理、生化状态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进而诱发精神障碍。因此,春季是精神障碍的高发季节。此外,因为光照时间延长,光照强度加大,情绪和性腺功能相对活跃,躁狂发作概率也因此增高。
另外,天气还会影响药物代谢。与其它季节相比,春季时抗精神病药物的氯氮平血药浓度最低,血药浓度降低可能使其达不到治疗作用,从而引起精神分裂症的复发。
针对春季精神障碍高发的规律,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在春季最好不要减药。而有精神分裂症或情感性精神障碍病史或高危倾向的人群,一旦出现征兆应及时到精神科进行心理咨询,采取必须的、及时的对症处理,使心理健康地度过疾病的高发季节。
要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问题要尽量保持心态平和。情绪上有问题要多和亲人、朋友沟通,寻求理解和支持,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可以通过读书、听音乐、运动等方式来释放心理压力,不妨多培养一些爱好,不但可以转移注意力,更能缓解压力。
前一篇:春天养生从咬春宴开始
后一篇:保护头发的十个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