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论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以开封清明上河园为例

(2016-12-15 16:29:08)
分类: 清明上河园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通过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分析和结合清明上河园作为成功开发的实例的综合研究,本文共得出如下结论:

6.1.1 核心概念的科学界定和把握

文化旅游资源是本研究的一个核心词汇,只有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特点有了非常清楚的认知和理解,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学习研究学者对文化、文化资源、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的界定,理顺了文化、文化资源、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之间的关联,得出了自己对文化旅游资源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对怎么样的开发算是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做出了自己的界定。

6.1.2 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对旅游业的积极意义

1)提高旅游收入

清明上河园从 1991 年初开始策划到1998 10 月建成开业共 8 年时间,是投资建设时期、资源导向型的发展阶段,投入资金 5 个亿,旅游收入为 0;在主题公园开发阶段,从 1998 10 月开业至 2004 年,经过 7 年的运营,园区共接待中外游客 500 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亿元[51],并于 2003 年投资 2.6 亿元人民币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在品牌开发与营销阶段,从 2005 9 月二期工程竣工至2007 4 月,年游客接待量达100万人次,门票收入仅占整个景区收入的 60%,这期间每年旅游总收入达到5000 万元人民币;大宋东京梦华“舞台真实理论”深化旅游模式阶段,从 2007 4 月策划至 2008年清明开演,投资 1.35 亿元人民币,共接待游客101 万人次,营业收入 6190 万元,演出接待游客13 万人次,收入 1000 万元,演出收入占景区总收入的15.68%;2009 年景区的旅游收入突破7000 万元人民币,实景演出的收入占到全园总收入的 15%[52]2010版的《大宋·东京梦华》加入了新元素,投资约 300 万。演出动用了真实的威亚 “宝马雕车”,“雕车”的成本甚至高于现实中的“宝马”,在“满江红”一场中,主创团队追加了 230 万元,用 200 个真实火把、500 多台鼓风机营造出了大火冲天、山河破碎的悲壮场面[53]。清明上河园在不断的深化开发中,旅游总收入也在迅速增加。

2)深化旅游产品内涵,产生差异化效应

一个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其旅游资源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文化给旅游资源创造了创造特色,培育了强劲的吸引力,构造了旅游的核心内容,是旅游的灵魂所在,易使本地的旅游产品从众多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随着清明上河园宋文化的深度开发,使原本一个主题公园宋文化特征更加突出,给公众一个非常清晰的印象,与其它旅游产品区别开来,产生明显的差异化效应。

3)易形成品牌效应,突出城市形象

清明上河园通过对宋文化的深度开发,是清明上河园已成为开封的旅游品牌、河南的旅游精品,而文化也是城市独具魅力的源泉,缺乏文化内涵的城市是走不远的。清明上河园的成功开发,深化了开封宋文化的内涵,提升开封城市旅游形象。

6.1.3 如何使文化资源“活”起来

1)文化旅游资源的外化

宋文化更多的存在于书籍中,如何把文化彰显给旅游者,需要很好的媒介介入,选择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做媒介,把当时繁华的宋城街景、建筑、民风民俗、饮食文化等搬入现代文明中,宋文化的真实再现,让游客去看去体验,建造清明上河园是文化旅游资源的物质性外化。另外清明上河园在把宋文化物质性外化深化的同时尽量向深处挖掘,寻找最本质的文化精神,通过民俗演绎、曲艺杂技等手段在更深层次上表达和演绎文化,只有深化的东西才能引发人的思考,能激起游人的兴趣,符合大众的欣赏、理解能力。清明上河园是宋文化成功外化的例子,使宋文化鲜活起来。

2)文化旅游资源的舞台真实化

“舞台真实”指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要源于现实生活。然后通过艺术手段对文化进行提炼深加工使原生文化显得更加真实。“舞台真实”以客观事实为依托进行旅游开发,经过合理的设计和复制,使文化的真实性得到可持续发展。清明上河园把宋文化原汁原味的和盘托出,是通过对客观事实合理的开发设计把所谓的真实呈现出来。《大宋•东京梦华》深度挖掘了宋代历史文化资源,这是把宋文化旅游资源舞台真实化的生动展示,给游客奉献了一道精美丰盛的文化旅游大餐,使宋文化在游客的感知中更鲜明。

6.1.4 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从清明上河园的开发过程中不难总结出,旅游者的需求变化促成了清明上河园的开发成长。最初旅游者的需求是在观赏学习,清明上河园出现了,并开始了资源导向性发展阶段,当旅游者的需求最终转向休闲体验的时候,清明上河园发展到了“大宋东京梦”舞台真实性的发展阶段。清明上河园的每一次发展都紧密结合了游客需求的变化,这也是清明上河园一直被游客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

6.1.5 走“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业务经营模式

清明上河园采用“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业务经营模式。在经营过程中,清明上河园不仅向游客提供大型游乐设施进行娱乐休闲活动,而且在不同的季节组织策划不同的活动内容:主办焰火晚会、中秋赏月晚会、啤酒文化节等活动,来打造游客体验、参与、休闲的旅游产品,实现了品牌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策略。通过推出开封菊花小姐大赛,把开封的菊花美、少女的柔性美和清明上河园的古典美,用电视直播的方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呈现给了广大受众。以及积极与电视媒体合作等方式,如和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报》、《河南日报》等媒体的合作,在为游客提供单纯游乐服务的同时,增加了更多的娱乐文化体验内容,充分发挥在文化创意主题活动方面的策划和组织优势,极大的丰富了清明上河园的文化内涵。

6.2不足

首先本研究仅就清明上河园一个关于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案例进行了研究,缺少对相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案例的比较分析和研究,得到的结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的嫌疑。其次这篇文章只从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了清明上河园的成功发展之路,或许这并不是促使清明上河园发展的唯一原因,还可能存在一些另外的因素,比如说清明上河园的经营方式、所处的大的旅游环境等。

6.3展望

在以后的研究中,想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更深的突破。

1)关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

本研究中只总结了三种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在以后的研究中结合更多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案例,是否能找出还有更好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以及在文化旅游景区开发中这些开发模式是单一应用还是综合应用,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

2)如何更好地将地方文化融入旅游研究

一谈起文化,会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但文化加入旅游确实给旅游增彩添色,使旅游更具独特魅力,但是如果把本地区的文化更好的融入旅游,是继本研究之后,想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3)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创新研究

当下旅游的发展方向已由传统的观光旅游转向休闲体验旅游,通过怎样的方式和手段让文化旅游资源更具体验性和吸引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通过看清明上河园的成功开发,我们总结了把文化旅游资源“活”起来,增强体验性的一些成功经验。但是这些好的方法一旦有市场,就会被模仿。比如把文化旅游资源用演艺的手段体现,清明上河园的《大宋·东京梦华》水上实景演出获得了游客的青睐,但是像广西的“印象.刘三姐”、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大型文化演绎节目在国内遍地开花。虽然演绎的文化不同,但用同样的手段,难免给旅游者重复的感觉。因此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手段不能止于此,还需要不断的更新,来吸引旅游者的目光。

参考文献

[1] 甘枝茂,马耀峰主编. 旅游资源与开发[M]. 天津市: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427.

[2] 罗恩东. 谈谈文化旅游在现代旅游中的重要地位[J].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06(1): 44-46.

[3] 朱桃杏,陆林. 10年文化旅游研究进展——《Tourism Management》、《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和《旅游学刊》研究评述[J]. 旅游学刊. 2005(6): 82-88.

[4] 彭兆荣. 旅游文化新视野 旅游人类学[M]. 北京市:民族出版社, 2004: 320.

[5] 麦金托什,薄红格波特. 旅游学 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 上海市: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5: 432.

[6] Walle A H. Habits of thought and cultural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3(4):874-890.

[7] Daniel Y P. Tourism dance performances authenticity and creativ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 23(4): 780-797.

[8] Mason K. Sound and meaning in Aboriginal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4):837-854.

[9] Silberberg T. Cultural tourism an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museums and heritage sites[J]. Tourismmanagement. 1995, 16(5): 361-365.

[10] Herbert D T. Artistic and literary places in France as tourist attrac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1996,17(2): 77-85.

[11] Timothy D J, Wall G. Selling to tourists. Indonesian street vendor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 24(2): 322-340.

[12] Besculides A, Lee M E, Mccormick P J.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cultural benefits of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2): 303-319.

[13] Mckercher B, Ho P S Y, du Cros H. Attributes of popular cultural attractions in Hong Kong[J]. 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 2004, 31(2): 393-407.

[14] 章海荣. 双重主客体的建立——文化与经济在旅游业中共生发展理论初探[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2): 19-24.

[15] 魏小安. 旅游发展与管理[M]. 北京市: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528.

[16] 马波. 现代旅游文化学[M]. 青岛市:青岛出版社, 2001: 264.

[17] 孙文昌,李培祥. 鲁南地区祭祖旅游的开发[J]. 旅游学刊. 1997(3): 37-40.

[18] 潘宝明.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扬州的得失引发的名城文物保护的忧思[J]. 旅游学刊. 1999(3): 50-53.

[19] 周春发. 苏州会展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J]. 旅游学刊. 2001(5): 63-66.

[20] 吴必虎,俞曦. 旅游规划原理[M]. 北京市: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0: 593.

[21] 郭颖. 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泸沽湖地区为例[J]. 旅游学刊.2001(3): 68-71.

[22] 杨丽霞,喻学才.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J]. 旅游学刊. 2004(4): 85-91.54

[23] 陈传康. 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 旅游学刊. 1996(5): 31-34.

[24] 曹诗图,袁本华. 论文化与旅游开发[J]. 经济地理. 2003(3): 405-408.

[25] 彭华. 关于旅游地文化开发的探讨[J]. 旅游学刊. 1998(1): 42-45.

[26] 简王华,滕健. 桂西南旅游资源特色及其旅游文化开发[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1(2): 90-93.

[27] 梁明珠. 广州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总体构想框架[J]. 经济地理. 2002(5): 628-632.

[28] 余国忠,郜慧,赵承美. 信阳文化资源特征与旅游开发[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4): 71-74.

[29] 王义民,张立生. 清明上河园游客行为及经营对策研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 117-120.

[30] 侯新冬,楼嘉军. 主题公园与历史文化名城互动发展研究——以开封市清明上河园为例[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3): 355-360.

[31] 张良勇,徐中民,焦文献. 阻滞logistic模型在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中的应用——以清明上河园和龙门石窟为例[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 100-104.

[32] 桓占伟. 基于游客认知的文化型主题公园产品结构研究——以开封清明上河园为例[J]. 旅游论坛.2009(3): 414-418.

[33] 冯天瑜. 中国文化史纲[M]. 北京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179.

[34] 吕庆华. 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的文化资本理论基础[J]. 生产力研究. 2006(009): 183-185.

[35] 泰勒,树声连,文化史. 原始文化[M].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36] 曹锦清等. 人和文明的研究[M]. 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399.

[37] 王恩涌,赵荣,张小林. 人文地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8] 冯久玲. 文化是好生意[M]. 海口市:南海出版公司, 2003: 259.

[39] 程恩富. 文化经济学通论[M]. 上海市: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348.

[40] 保继刚,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M]. 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69.

[41] 陈慧琳主编. 人文地理学[M]. 北京市:科学出版社, 2001: 229.

[42] 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M]. 北京市: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456.

[43] 张晓萍主编. 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M]. 昆明市: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9: 311.

[44] Maccannell D.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M]. Univ of California Pr, 1999.

[45] 任婵娟. 基于“舞台真实”理论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以原生型民族村寨为例[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1): 129-132.

[46] 张坤民. 可持续发展论[M]. 北京市: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503.

[47] 陈梦然. 旅游业发展与城市文化的延续[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1): 111-114.

[48] 童中贤. 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设[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3(005): 24-27.

[49] 朱铁臻. 城市文化与文化产业[J]. 唯实. 2003(2): 74-77.

[50] 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等. 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 地理学报. 1997(2): 3-9.

[51] 李梅. 清明上河园特色建设与长远发展[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15): 10-12.55

[52] 高静. 清明上河园: 玩转宋文化[J]. 光彩. 2010(4): 30-31.

[53] 李新,梁记安. 水之语,宋之魂——解析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4): 50-5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