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论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以开封清明上河园为例

(2016-12-15 15:45:54)
分类: 清明上河园

4 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的分类与模式

4.1中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4.1.1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个类型,它除了具备旅游资源的广域性、区域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等特点外,还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特质。

1)文化旅游资源的品味独特,内涵丰富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往往较高,这和它的品味和内涵有很大关系。由于资源所处的地理和文化环境不同,每个文化旅游资源都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而且与当地的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具有了该种文化所特有的内涵特质,这就是资源垄断性的基础。如开封的宋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是其它地方所无法比拟的。

2)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 

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它所具有的独特文化,这使得文化旅游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区别开来。文化旅游资源身上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就是蕴藏着一定的科学性和自然的或社会的哲理,这些是其产生旅游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吸引着人们通过观光、游览、参与、体验等活动,接触到其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追求。

3)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和可创新性 

文化旅游资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包括科学、艺术、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些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我们今天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我们在利用的过程中不仅要继承其中的优秀文化内涵,而且还要结合当代的现实有所创新,并把这些创新融入其中,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4)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 

文化旅游资源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它不拘泥于资源的形态,一切具有文化内涵的资源都属于它的范畴,物质的、有形的我可以直接感知它的存在,非物质的、无形的我们可以通过渲染、包装等手段,将其在旅游场景中展现出来。

文化旅游资源的这些特质,使它在开发过程中具有比其它类型的旅游资源更大的优势,这也是文化旅游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4.1.2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文化旅游资源包涵的资源种类繁多,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资源都可能有人类活动参与其中,都可以称之为文化旅游资源,因此传统的以自然和人文为分类依据的方法不能应用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上。这里我们把文化旅游资源划归四个大的类别。

1)历史遗址类 

历史遗址就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遗址、遗迹、遗物及遗风等,其主要是历史文化层面的旅游资源,以文物、古迹、遗址、仿古建筑等为代表,如清明上河图、开封府、包公祠、龙门石窟等等。这类文化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真是写照,是人类文化的集中凝聚,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吸引力较强。在我国现阶段仍然是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文化旅游活动中,其占有的资源总量最大。

2)现代文化类 

现代文化类是以近现代科技成果及文化、艺术、建筑、现代园林、都市生活等为依托的现代文化层面的旅游资源,它属于人文类别的旅游资源,如各种博物馆、城市广场、艺术馆、公园、大都市等等。现代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在社会的发展中,这些资源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群众的共鸣,深受群众的喜爱,能够使群众在旅游过程中增加知识,提高文化艺术素养。

3)社会风情类 

社会风情,泛指一个地区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所表现的风俗习惯[1]。主要是以饮食风俗、服饰装束、婚姻生活、利益民俗、随时节令、工艺特产品、居住民俗、游艺竞技、生产民俗、社会风尚社、节日庆典等为依托的社会层面的旅游资源,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洛阳牡丹花会、国庆节等等。社会风情类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由于社会风情类文化旅游资源更加符合现在较为流行的参与体验型旅游的要求,因此发展较快。

4)精神伦理类 

精神伦理类型是以宗教、信仰、崇拜等为依托的精神层面的旅游资源。它的旅游吸引力更多的是停留在能代表这些精神的建筑、艺术等实体景观上,如宗教圣地、宗教建筑、宗教艺术、宗教活动、革命圣地、革命事迹等。精神伦理类旅游资源不仅能使旅游者获得大量的宗教知识,而且还可以提供多种美感享受和精神洗礼,并具有考古、文化传播等功能,这种类型旅游资源受人类精神的支配,因此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较大,持续性较强。如每年都会产生的全世界的穆斯林朝拜游,现在流行的红色旅游等等。 

4.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历程 

4.2.1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关系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密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对文化具有双重作用。发展旅游业一方面是对本地文化的一种传播,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本地文化也具有一种保护作用。

1)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通常意义上,文化就是一种旅游资源,旅游给文化提供了市场,但本质上,文化创造了特色,培育了吸引力,构造了旅游的核心,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首先表现在旅游业经营的对象如文物、园林、民居、饮食等等,都是是文化的构成要素。这些构成要素的集合,就构成了一个文化环境和形成了一种文化氛围;其次是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气息。每一个旅游点、旅游项目和服务人员都是文化的体现者、传播者;再次是旅游业中不同的文化形态如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城市和乡村等都在旅游业中得以配合。  因此,发展旅游业所考虑的不仅是要为旅游者提供综合服务产品,更重要的是要在综合服务中体现文化内涵和提升文化品位,使之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否则旅游产品就会消亡退出市场。因此可以说,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2)旅游对文化具有双重作用 

旅游承载了文化的精神,表达了文化的内容,创造了文化的形式,最终创造了文化和市场的对接,这是一个核心问题。旅游活动最原始的动力来自于寻求文化差异,对其的寻求会发生在各个文化板块之间、各个文化圈之间、各个不同的文化阶层之间。同时也包括着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寻求和古朴的村野文化对现代文化的渴求。这些不同种类的流动,使旅游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流动现象,成为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载体。旅游对文化的双重作用有以下二点:第一、旅游对文化的传播作用。旅游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旅游者到异国他乡旅游,目的之一就是学习和了解当地文化。与此同时,旅游者又将自己本国、本地区或本民族的文化带到旅游目的地,并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意无意地传播给旅游目的地居民。第二、旅游对文化的保护作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以及当地居民为了发展旅游业,为其经济和社会服务,就必然十分重视对其民族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 

不管是把文化还是旅游放在首位,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协调发展旅游与文化。旅游目的地最终形象的确立,最终要考虑的还是地域文化基础。在此基础上, 发展旅游可能会给文化带来更加的繁荣,也可能会有消极的东西掺入到原生文化中,这就需要处理好相关问题,就是旅游的发展与当地文化建设的关系,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4.2.2文化与城市的关系 

法国著名学者潘什梅尔认为: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它也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显然,这种气氛、特征或灵魂,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47]。可见,文化是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关的。 

1)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 

现代社会,从实质上来说,城市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一个城市是否有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力[48]。文化就是这种凝聚力、竞争力的源泉。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凝聚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力量,使各种城市资源得到最佳组合,使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变得更加快捷有效,最终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和文化力[49]。文化是城市扩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本源,是城市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巨大动力的支撑者,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发展、挑战国际竞争的生命力所在,是一种无形资产。从历史来看,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能够得到很好结合,并被发扬光大的时候,城市就出现兴旺繁荣;反之,则会走向没落衰败。在21世纪,城市发展已经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具有文化活力才是至关重要。精神文化在城市的发展中和解决城市问题中的力量都不可忽视,文化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

2)文化是城市特色形成的条件 

一个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是否具有特色,具有特色美。城市是适合当地人们居住的地方,是在民族文化与特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它传承了历史的文脉,与内在精神是有机统一的,因此城市的特色与民俗风情、文化的沉淀是分不开的。如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天安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东方文化魅力的体现,北京的形象和个性就是源于天安门这座古老的建筑文化。一个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靠文化[49]。文化影响人类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如环境、造型、色彩、技术、社会等方面,使每个城市产生独有的吸引力。假如一个城市形象没有文化,那么它是单调的、低水平的,也很难吸引住人。一个具有真正魅力的城市,在历史和文化的传统上不断创造和美化自己,保持它固有的特色。一个具有特色的城市,才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投资力,才能为开发旅游业带来机遇。 

3)文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一个社会系统内,经济和文化从来都是共生互动的,经济生活制约着文化生活,而文化资源为经济建设提供一笔宝贵财富。文化在使城市居民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社会得到协调与进步。文化不仅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改善城市的人文环境和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也能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城市经济活动到处体现着文化的内涵,从政府经济政策,到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到消费服务的各个方面,都有文化的影子。任何的文化都是同经济连在一起的,除文化产业本身之外。文化融入经济活动之中,渗透在城市经济的各个领域。文化还能提升经济的价值和品位,增强吸引力,形成行业特色,并能推动消费,增加经济总量。 

4.2.3我国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历史进程 

1)萌芽阶段(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各地都有大量的古文物出土,国家为了保护古文物,实行分级重点管理的政策。19613月,国务院确定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处,并制定了《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古文物出土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史前文化的资料积累和认识,而且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尝试。如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对北京昌平的明定陵地下宫殿进行发掘,之后建为博物馆,成为吸引众多中外游人参观游览的著名景点。 

文革之前,国家队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都进行了重点的保护和维修。如北京八达岭长城、明清故宫、明十三陵、颐和园、天坛、苏州拙政园,杭州灵隐寺,布达拉宫以及各地著名石窟、石刻等。此段时间,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物得到了保护和建设,对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向国际友人开放游览。  文革期间,由于社会动荡,文物古迹被视为“四旧”,大量古建筑、庙宇、教堂被拆除,文物被破坏。由于有周恩来总理对文物工作的关心,许多国家工作人员、文物工作者、宗教界人士也冒着种种风险抢救文物资源,一批珍贵的文物古迹得到了保护。

2)复苏拓展阶段(19791990

文革之后,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方针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人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19822月,在距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20年之后,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批经过认定和新发现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古迹,对文化资源保护具有重大意义。198211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同时废除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这对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阶段, 3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个国家重点风景区和2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公布。198512月,国家确定每年旅游投资5亿元,批准了陆续兴建的七大重点工程,并决定将旅游事业正式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3)主题旅游阶段(19911999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兴起了开发主题旅游产品的热潮,在国家层面上,从1992年起,国家旅游局借鉴国际上举办大型主题年活动的成功经验,开始举办系列旅游年活动,如“92中国友好观光年”、“94中国文物古迹游”、“95中国民俗风情游”等,地方层面上,有“黄河游”、“青年修学游”等,这些主题旅游产品具有鲜明的产品特点,基本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旅游年系列活动的开展,在推动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增强我国旅游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阶段,各地还成立了许多主题景区,如深圳“华侨城”、“锦绣中华”等。随着人们对旅游产品需求的变化,很多主题公园的经营状况不甚乐观,更有甚者刚开业就关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4)深层次开发阶段(2000~现在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收入增多,同时由于黄金周制度开始实行,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外出旅游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时期,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增加,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主题公园更加注重对产品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游客更加青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和艺术文化旅游产品,如很多游客专门来到开封,就是为了一睹《大宋?东京梦华》的风采。 

4.2.4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一般模式 

中国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着许多的模式,归根结底的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开发模式,分别是以资源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和以体验为导向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

1)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 

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是最常见的旅游开发模式,它是以已存在的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的类型、品味、规模和特点为依托而进行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在旅游业发展的初期中具有广泛的意义,在我国旅游业刚刚起步的阶段,大多数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遵循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开发周期短、成本低、可行性高等特点。虽然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唯资源为基础,但是,资源仍然是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据。如开封市大力发展的宋文化产业示范园,开封市作为北宋故都,宋文化和开封融为一体,开发宋文化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这是其它地方所不具备的。

2)市场导向型开发模式 

所谓市场导向就是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变化规律,确定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规模、时序和范围。市场导向型开发模式要求开发者以市场的需求为风向标的开发模式,始终把市场作为开发的指南针,不断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市场导向型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现在已经处于成为一种成熟开发模式,任何旅游资源的开发都离不开对市场的分析,对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如此。国内90年代曾经出现的主题公园建设热潮就是以这种开发模式为依据的,当时大量的主题公园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急剧爆发的旅游需求。

3)体验导向型开发模式 

体验导向型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以游客获得高满意度的旅游体验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在旅游活动越来越趋向于休闲体验式的大环境下,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应顺应潮流,积极打造以游客体验满意度为标准的开发项目,不断适应游客日益多样的体验要求。体验导向型模式的核心是形成独一无二的体验旅游主题,并在这一主题的规范下设计游客可以直接参与的高水平、高质量的旅游体验项目,进而营造环境、营造气氛,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如清明上河园的核心主题就是北宋文化,是围绕宋文化打造出的文化旅游资源精品。 

这三种开发模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的不同阶段而已。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是我国旅游业刚刚起步时所普遍采用的模式,市场导向型开发模式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体验导向型开发模式伴随休闲时代来临而出现的新型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在某一个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是存在一种开发模式,而是三种模式交叉使用,相互依存的,共同为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