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上河图》人物、牲畜等数量之考证及铜刻《清明上河图》

(2013-08-04 14:58:50)
标签:

文化

分类: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人物、牲畜等数量之考证及铜刻《清明上河图》

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 来源:艺博网2008-03-24 19:01:54作者:admin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堪称“天下第一风俗画”而名震中外。自其问世以来,历经八百年沧桑,临摹、复制、收藏、研究者不计其数。

    由于历代摹本甚多,各画统计数据不一致,即使有统计,也只是概数约数,没有精确数字。如《中华文明大博览》载:“《清明上河图》全卷共有人物500余,牲畜50余,船只、车轿各20余……”。《清明上河图》中究竟画有多少人物、牲畜等,至今仍无定论,仍是一件悬而未决的疑案。

    本人于1998年春开始创作铜刻《清明上河图》。创作前,必须对原图细致观察,烂熟于心,才能下刀雕刻。我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明上河图》画卷(印刷本)为研究蓝本,仔细观察辩析。由于年代久远,绢面发黄变暗,细微处很难看清楚,于是我用高度显微镜进行观察。为使铜刻创作达到原画准确无误,一丝不差的效果。我采用“数米法”清点画中人物、牲畜,经过一个多月的认真清点,终于将悬而未决的疑案于以澄清。

  “数米法”是在显微镜下查看原画,见一个人放一粒米,从头到尾看一遍,放一遍,如此这般重复十几遍,把各个角落的人物都寻觅出来。比如有的人被别人遮掩只露出半个头或一方衣角,有的人在树丛中与树干浑然一体……,反反复复查找,直到确认没有遗漏了,再把摆在画面上的米粒收集起来清点,得出精确数字。

    清点牲畜、船只、车轿、桌椅等也用此法。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清点,终于得出精确的结论:《清明上河图》共有人物815,牲畜95,树木255,亭台楼轩114,桌椅300,竹子35,舟辑船帆24,伞38,凉棚30,轿子8,桥梁6,木车16

2002年中央电视一台拍摄纪录片《汤友常的铜刻艺术》中对“数米法”作了详细介绍,《解放日报》等国家级媒体予以报道。

    虽说“数米法”是笨办法,但确实是极其有效的好办法,并且,通过运用“数米法”,使我对原作《清明上河图》有了更清晰更准确的把握,为我创作铜刻《清明上河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铜刻艺术融文武功底于一体,不同于以往借助模具和其它辅助材料的刻法,其独特之处在于完全靠臂膀、指腕的力量,用钨钢刀直接在铜板上镌刻。我用业余时间以刀代笔,将《清明上河图》原作按11比例,再创作于坚韧不朽的铜板之上,分首、中、后三段,加自跋落款433字,全长6.18米,宽0.565米,画芯长5.77米,宽0.248米,作品既完美地保持了原作的风格和神韵,又充分展现了铜刻艺术的精华与光彩。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美术理论家、美术评论家孙克先生仔细观赏了铜刻《清明上河图》后赞誉道:“《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美术史上所表现人物、表现社会生活的真正属于最高层次的作品,与我所见到的用各种方法再现《清明上河图》的作品相比,汤友常先生的这幅作品最不一般,也最有个性最具创造力。不是简单的复制,是一种新的创造,加入了自己的悟性,毕竟铜的雕刻与一张水墨画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在。”

    中国书画院副秘书长齐建秋先生,他是世代研究《清明上河图》的专家,齐先生用挑剔的眼光鉴赏后说:“站在这幅《清明上河图》面前,我很激动、很振奋。汤友常先生把张择端的原作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铜刻所表达的立体感,用‘数米法’纠正了过去的考证谬误,这是很了不起的贡献,这幅作品耗费了汤友常先生很多心血,表现了他锲而不舍的精神,这部作品非常震撼人心,将来定在中国民族的绘画、铜刻的艺术史上留下一座丰碑。”

    铜刻《清明上河图》首段利用铜板本身的色泽差异与因篆刻时间先后形成的强弱不同的光感,恰到好处地将两者糅合相融,画面诸物显得分外逼真。 古人张择端以用墨深浅表现一块块淤泥滩,我运用的是铲、顿、推等复杂多变的刀法,将其凹凸不平、坑坑洼洼表现得维妙维肖,仿佛一脚踩下去就难以自拔。

    作品中段的主题是咆哮的汴河,一艘高大华美的木船正在纤夫的一条长长的纤绳引导下逆流而上向京城缓缓驶来。再往前则是一座横跨汴河,气势宏伟的拱桥,史称“虹桥”,这是整个作品的聚焦点。为生动再现桥梁、船舶、人物,手下的每一刀都经过深思熟虑,所有线条密而不乱,繁而不窒,在线条、形块、明暗的交错中包含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富有个性的创造力。

    作品后段描写的则是街头巷尾、市区街坊。为找准感觉,我跑遍了常武地区的大小寺庙,仔细观察寺庙屋顶的青瓦,边看边画,一呆就是半天。所以刀下的一座座屋顶错落有致,一块块青瓦层次分明,线条的纵横交错所产生出角度不同的光韵,达到了立体再现建筑物的视觉效果。

    在不同光源不同角度下的铜刻《清明上河图》有不同的视觉美感。白天的自然光下远近深浅层次分明,在灯光照射下具有浮雕的立体触摸感,夜晚时分又呈现出朦胧遥远的视觉效果。

    200212.铜刻绘画《清明上河图》作为江苏省的代表作参加在南京举行的《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大展》。200311月铜刻《清明上河图》被省委宣传部、省工艺美术学会确定为法国巴黎“锦绣江苏——中国江苏工艺美术精品展”的镇展之宝,受到法国友人的青睐。20045在南京博物院由文化部、建设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和南京市政府、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 “中国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国际民族民间艺术展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展”的“汤友常作品专厅”展出。

参考资料:

1、故宫博物院所藏《清明上河图》印刷版本。

2、刘志成著《清明上河图之传世奇闻及艺术联想》

3、《中华文明大博览》

4、纪萍《汤友常铜刻〈清明上河图〉简介》

5、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杨新《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说明》

执笔 纪萍

                                               汤友常

 

 《清明上河图》人物、牲畜等数量之考证及铜刻《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人物、牲畜等数量之考证及铜刻《清明上河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