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占豪收评:缩量孕线收盘 后市走法分析与短线策略

(2013-01-25 15:25:40)
标签:

股票

分类: 股市评论

   【本篇更新提示】:股市点评,战友交流。

    周五大盘一方面是在昨天大幅冲高的状态下收了根小阴线,另一方面又是一根缩量的孕线,而20日线下周一就到了今天低点。如此一来,短线大盘正常情况下,在没有利空作用的情况下,但凭技术走很可能再向上拉一拉,测试一下周四的上影线后,若缺乏力度和量能然后再跌破20日线,最终股指51020日线三线很可能粘合在一起,等待30日线的继续上扬。从短线的状态看,股指很可能形成一个2250点到2350点的箱体。

    K线上,本周大盘冲高回落收成了一根上端插入K线组合,这种组合从K线上说只是上方有了较大技术压力,股指技术上有调整压力。而在周均线上,5102030周均线下周即可多头排列,这意味着中期行情技术面在继续走好。月K线上,放量长阳后如今是一根十字星,本月最终收成这种小线体的可能性最大。而从月均线上看,本月大盘冲高回落受制于20月均线也很正常,毕竟下方5月和10月均线还未跟上对股指构成技术支撑。

    从大盘主要板块金融和地产板块看,大盘已经步入调整应无疑问,只是调整的模式上可能并非如预期的那样短线那么剧烈。而在大盘调整的阶段,投资者在板块选择上一定要看其技术状态,而且在这种市场状态下操作上至少不要激进,而是要稳重和多观望,多看大盘技术面的状态和主要板块的技术状态。因为,大盘步入调整节奏后,虽然局部个股还是会有机会,但整体市场机会热点会大大下降,操作成功率也会下降,在这种时候多看会更好一些。当然,如果个股技术状态很理想,仍有短线空间,诸如今天又是一根缩量孕线,那么下周初短线的局部机会并不是绝对不考虑,只是要更警惕和小心一些。

《大博弈 中国之危与机》动态:

  【《大博弈 中国之危与机》精彩局部连载】千山晚报《大博弈 中国之危与机》连载(26)链接:http://www.qianhuaweb.com/qswb/html/2013-01/25/node_143.htm

《大博弈 中国之危与机》特约店销售地址:http://goldengame.taobao.com/

当当网占豪作品专题销售地址:http://book.dangdang.com/20121108_bizp

卓越网占豪作品专题销售地址:http://www.amazon.cn/gp/feature.html/ref=amb_link_30891912_3?ie=UTF8&docId=175458&pf_rd_m=A1AJ19PSB66TGU&pf_rd_s=center-2&pf_rd_r=0966ZD510ADB5TKEPTKY&pf_rd_t=101&pf_rd_p=66689092&pf_rd_i=658399051

 

【时事评论·随机更新】:

 

    【《黄金游戏》实战案例·暂定随机更新】:

 

    【战友交流】:

提示:《黄金游戏》交流平台(《黄金游戏》交流邮箱:goldgamebook@sina.com。平台交流宗旨:平等、没有门槛,大家一起游戏的技术交流平台。这里没有老师,只有朋友和战友。三类问题不回答:1、直接咨询个股;2、过度敏感问题;3、私人问题。特别提醒:,《黄金游戏》系列书籍购买和咨询请发邮箱:nanamail89@126.com,会有人及时回复。

来信:

豪哥:

     有两年没和您交流了,跟您的博客和《黄金游戏》有四五年了,在整个过程中,技能、知识尤其是视野的高度、人生观都有了很大变化,可以说您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一大批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想这是您传播给我们对人生的一个最好的诠释。

      之前写过两篇技术分析的文章,有幸得到了您的点评,当时没有完全领会,现在再回来看已经是融会贯通了,在微博上也多次得到过您的指点,在政治及经济上也有了很多兴趣,不过学艺不精还达不到和您深度交流的层次,今天还是谈谈股市。我和今天交流的那位战友差不多,刚刚在2012做到基本不亏,还没有得到过较大盈利的感觉,也许牛市来了感觉就来了吧。

      今天想和您谈谈对行情及仓位的理解。

      12.5号启动的这第一波行情,在现在看当然是气势如虹,但在当时仍然是只能定性为熊市小反弹的,同时也尚未见到真正重磅的政策性利好,在这个阶段当然是小仓位试探性为主,我想您也是这么做的。

      随着12.14号在该调不调的放量长阳之后,行情开始有了质的变化,之前的量能稳步放大、持续连阳,而在大蓝筹领涨的基础上又热门板块层出不穷,虽然中长期均线、周K、月K还没有明确的中级行情指标,但可以明显感觉到,市场变了,已经从熊市气氛中脱离出来,炒作气氛明显,同时伴随着的证监会限制IPO的重要消息,形成中期行情的概率非常大,也就是您强调的趋势已经变了,至少变的概率相当大,而当前这就是第一波,这时候当然是应该加大仓位,但已经短期涨地较大了,回调随时存在,所以在选择有前景、未爆发的板块的同时加大仓位,同时也应该不是满仓,毕竟调整随时出现,在回调的位置拿货更合适。

      但合适的回调一直没有出现,随着12.25号再度长阳逼空,开始进入2012年上半年的密集交易区,以及半年线区域,从短线看压力增大,从中期看多头更强势了,中期行情可以说板上钉钉(实际上还差这一波上涨之后的回调企稳),也就是说短线风险增加、中线确定性增大,在这个时候我觉得短线不适合再加仓,毕竟进入重压区、短线持续上行的坡度很陡,较大的调整已经很近了,相反对于已经涨幅较大的应该逐渐降低仓位,至少是调仓到涨幅不大的其他有前景板块。

      但市场总比预期的强势,到1.14日,预期的调整又被拉回,在这个阶段我个人觉得虽然可以通过继续选择补涨板块来降低风险,但总体来说还是继续降低仓位更合适。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风险控制的问题。以您的技术,在12.14日那就可以满仓入场,随时可以根据盘面信号来抛售或者大盘出现预期外现象上攻时再买入,但我作为普通投资者,总是对自己的技术不太自信,在这一波行情中,12.14日之后仓位较重,随后逐步降低(或者是调整信号出场,逆转又以更低仓位继续入场),如果这样做的话,这波行情除头去尾,加上仓位逐渐降低,如果没抓住热点板块或持有时候没够,那收益不会太高。所以我想和您交流一下,这样的仓位操作思路,对于一个成熟投资者来说是不是正确的?我觉得是。这波行情现在回过头来看气势如虹,应该重仓持有,但在当时行情运行过程中,是不知道未来会发展成如此强势的,随着行情进展,应该真正把握的是中期机会,而这第一波,没有太多收益是完全正常合理的。豪哥您怎么看我这观点?在重仓位的情况下,仅通过调仓到补涨板块是能降低调整风险,但是否仅通过调仓就足以抵御风险?个人在行情有调整需求的时候却重仓,有很不踏实、害怕的感觉,极易抛售,是不是还处在熊市思维的缘故?

      如果有投资者在后期涨到高位,又因为回过头看持续突破、屡调不下的事实,心理发生变化,加大仓位,那又会可能被套而在中期调整时被动。这种情况更加危险,说明还不成熟。

                                                                                          战友:潇逸之名

交流:

    一起同行四五年,是老战友了。从战友来信中看出至少占豪的影响是正面作用,如此足矣,而战友们其实也在影响着我,这五六年写博客同样让我听到、看到和感受到了更多,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想法,并能将这一切和战友们分享。

    对于近阶段的行情,当确认了阶段性反弹后其实就可以适度放大胆子了,因为只要大势确立了反弹格局,那么阶段性大势风险不存在了,剩下的更重要的是选股而非过度关注大势。从12月中旬开始,行情的性质就已经发生改变,此时在操作上胆子可放大一些,但仓位的周期上还不是放中长线的时候。而具体的仓位控制,更多的需要和自己的操作节奏放在一起,譬如短线把握能力强仓位可重一些,因为可以随时撤离;相反,如果短线能力不强仓位应慢慢加起来而不是立刻加很重。但是诸如超长线的情况又不一样,譬如去年四季度的时候我曾经在博客中不止一次提到,诸如银行股等低估值板块可以不用考虑太多短期因素,那时候已经低估,介入没有问题,而这一波行情银行股的表现很抢眼。所以,操作仓位控制和节奏控制,一方面在于大势,另一方面还要结合自己的操作能力。

    譬如,行情明明处于强势,如果非要一味等待调整,那是错过行情。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抓补涨行情,最近一个月差不多我都在强调补涨行情,原因就是在大势没有大幅调整的情况下,市场补涨就是主旋律,那么这个时候干嘛死等调整?因为市场调整某些时候是以横盘出现的,而非剧烈回调。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完全可以经常抓热点,然后再择机高抛,仓位实际上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我一直给大家强调一点,在确立大牛市后,那么抓住好股票做长线拿稳是必要的,至少一半仓位都应如此;相反,现在这种行情下,一方面不是牛市,另一方面又有阶段性行情,那么主要是中线和短线,仓位更多的时候处于动态而非静态,即抓住机会就做,没看准好机会就稍等等。但有一点你可以看到,在这种行情下,我是不会去盲目追高的,只会去操作某只股票的某个波段,目的达到即可再寻找新的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