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4早盘:周四走势与操盘策略

(2009-06-03 20:53:46)
标签:

股票

理财

product

峰位

早盘

分类: 股市评论
   本周大盘三个交易日上涨了5.53%,而且留下了一个周线上的缺口。正常情况下,周线缺口若在接着的三个交易日不回补,那么它至少会上冲较远的距离才会大幅回调回补缺口。从本周二周三的走势上看,周四若继续走强,则这个缺口回补最快要到下周的下半周才有可能,甚至更久。

    周三继续发飙的依然是金融股、地产股和有色金属股,这三类股票本周都保持了强势,但由于短线涨幅太大,已经不太适合再去追高。根据板块轮动,其他相应潜力板块应该会在轮动中补涨,如钢铁、券商、股指期货、造纸、机械及其他的二线蓝筹股及优质潜力股都有可能被激发。

    周四,大盘依然有向上延伸的空间,但关键问题已经集中在了成交量上,大盘虽然涨势较猛,但量能依然显得不足。从技术上说周四周五若有一天放量达到1800亿左右(沪市),则六月份行情就可能达到3000点,而且后市还有后劲;相反,若依然在一千五六百亿徘徊,则大盘很可能中线将止步于3000点前。当然,笔者相信指数的运行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管理层想何时推IPO。

    策略上,个人认为若大盘不能放出上文所述的量能,则投资者可在其突破2800点后遇到压力时卖出近几天涨幅较大的个股;当然,若放量可继续耐心持股。至于那些最近几天涨幅不大的蓝筹股和潜力股,如钢铁股可继续耐心持有。

《黄金游戏》交流平台(《黄金游戏》交流邮箱:goldengame@163.com,平台交流宗旨:平等、没有门槛,大家一起游戏的技术交流平台。这里没有老师,只有朋友和“战友”。三类问题不回答:1、直接咨询个股;2、过度敏感问题;3、私人问题。):

来信:

占豪兄:

    你好,最近在读《黄金游戏2》关于趋势的内容,有以下两个疑问:

1、关于支撑和压力的判断,有心理压力(a,峰位、谷位。b,缺口。c,大阳大阴)和交易形成的支持和压力(a,密集交易区。b,移动平均线。c,趋势线)

这样算起来,就有2大方面6个位置。那在实战中,这6个位置我主要参考哪个呢?重要性的顺序是什么呢?或是运用上有何技巧?有点点的疑惑。

2、p30页中的  关于支撑、压力仔技术分析中要遵循的6个原则:其中第一条(一个区域阻止或使得运行趋势发生反转的次数越多,则重要性越高,作用力越大) ,和第五条(支撑或压力被触碰的次数越多,其作用力越小,被突破的可能性越大)看起来有点矛盾,应该怎么理解呢?谢谢。

                                                    江苏 茅塞顿开

交流:

    《黄金游戏》是一本基于理论和实战的操作体系书籍,里面的原理可能有些初入的朋友搞不懂,但这没关系,只要是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我都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以便更好的理解。

    第一个问题。这里其实没有重要之分,主要是这个压力或支撑的级别。比如说,市场形成的一个心理压力,若是一个很长时间都未攻克的压力那么其压力效果就较重,相反普通的心理压力位就较轻。再比如,一个震荡成交了几个月的密集交易区肯定比一个几天的密集交易区压力要大得多。再比如,一个前期大顶的压力要比一般的小峰位压力大得多。任何的压力盒支撑、操作都要看级别,这需要自己根据经验去理解,慢慢的体会和摸索。

    第二个问题。我曾经解释过,这里面同样有一个级别的问题。其中前者属于较长周期级别的支撑或压力,不在一个上涨周期之内的。比如说某一个点位经过几轮行情调整都止步于此,那么这个位置的支撑力就很强,一般情况下再度跌到这里仍然会获得支撑而反弹。但这里必须说明,一旦跌破意味着市场心理支撑被击破,股价很可能会快速下滑,这个时候应该快速卖出。这里是以区域来衡量的。而后者主要是相对较为中短期、在一个上涨周期内的判断,比如说上个月某一个价位压力较重,股价没有能够突破,但行情继续向上发展,近期又有两三次试图突破,那么如果接着上攻突破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其实这两个是一个辩证关系,是一个长短结合关系。

《黄金游戏(二)熊市能赚钱》当当网购买地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503126

《黄金游戏(一)-A股获利》当当网购买地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27468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