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占豪收评:展望后市 如何轻松赚钱

(2008-08-20 14:55:20)
标签:

财经

股票

k线

后市

行情

    行情来得突然吗?在笔者看来也突然也不突然。突然在于竟然选择国际市场大跌、选择在没有什么利好刺激的情况下(收盘后若有利好除外,如果那样那就是信息提前泄漏);而不突然在于行情在技术上以及消息面上已经储存了很多做多能量,市场之所以不反应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公募基金近七个交易日坚决增仓近200亿、社保基金在七月突然大量开户都是一些可能产生变盘的征兆。在政策面,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调整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监管部门在前些天声称不会对大小非出台进一步政策的情况下突然出面“答问”,考虑通过引入二次发售机制来进行限制大小非,这些都是实质性的利好预期,只要实施就可以阶段性扭转行情态势(笔者午评中已经对行情以及消息面作了详细分析,没看的可打开链接占豪午评:行情来了吗?如何有计划应对…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突然行情也并不算太过突然。

    对于后市行情,我们不妨作一展望,并对后市机会作简要分析。

    物极必反,行情或许就这样来了。笔者之前一直在提A股历史上在暴跌后的行情,这种暴跌后可能会以两种方式出现阶段性爆发行情:一、连续出现十字星;二、大幅下跌后突然暴跌盘中突然拉起。从当前形势看,当下的行情极有可能是两种类型的合体,也就是说先出现连续的十字星,在突然暴跌然后再突然拉起。

    今天的上涨行情带有量能,较前几个交易日量能明显增加,这种量价飙升的行情是有效的。今天股指轻松突破5日均线,在10日均线上稍作犹豫后继续突破,这种强势说明市场内在动力很足,而MACD技术的利用则可以控制到行情的起点与调整点(占豪午评:行情来了吗?如何有计划应对… 中有相关的分析)。后市行情,笔者认为短期2600点左右,在MACD上显示为日MACD突破0轴附近,在均线上体现在20日均线附近会有一定压力,这个时候不能排除大盘会作出一定幅度的调整,但投资者应该注意的是只要量能继续保持住并且在5日线获得足够支撑继续向上,那么就完全可以确认行情来了,那个时候基本可以考虑重仓。这就是看盘,要根据形势来作出调整和决策。

    在K线上今天形成了晨星三日组合,并且右边K线明显高过隔日K线,这从K线技术上显示了技术的强势。而在周K线上一旦形成底部贯穿并突破压力均线,则后市即会快速上扬。这就是技术面的判断,笔者个人的意见是本周剩下的交易日势头越强,后市行情越强。

    机会把握方面,笔者个人认为反弹初期是大家一起涨,但第一轮调整时应该是调仓换股换股的好时机。道理很简单,刚开始的反弹是超跌反弹,而一波行情后才是真正强势股的真正反弹,到时候不及时换股短期的获利可能瞬间化为乌有。关于选股,笔者在《黄金游戏》中介绍了四种选股方法:根据基本面选股、根据概念选股、根据板块选股和跟随主力选股。这四种方法在这里的应用是:一、根据基本面选股选择那种超跌的优质股并且有业绩预增的优质股,这类超跌股一般会成为反弹的中坚力量;二、根据概念选股则不用急,概念股一般真正的启动是在大势确认转好之后,因此真正概念股的炒作热潮还没到来,所以可看书研读后根据心得慢慢选;三、根据板块选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哪个板块最强,然后根据其走势图形选择中期有走好趋势的个股,这个时候越强的板块后市行情持续的一般越久;四、根据主力选股则更明了,近期是谁在增仓?公募基金;谁在持币观望?私募基金;前阶段谁在持续做多,QFII;七月份谁突然增加了交易帐户,社保基金。那么答案很明了,如果中期行情转好,这四类机构肯定是获利最大的机构。那么如何选择就不言而喻了。

    在操盘方面,笔者认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操盘。比如前几天笔者一直强调要试盘,今天这样的行情如果在前几天有实验感觉就会很快增加一些仓位。这种仓位的把握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比如截止到今天收盘仓位已经进入3——5成,那么就要根据自己的判断设定止损点,一旦大盘没有按照自己预估的趋势走,即使小赔也要立场。而一旦大盘走势与预估的一致,则可继续逢低加仓。这样以来一旦出现判断失误不会陷入被动,而一旦出现中期行情则会赚个盆满钵满。这就是操盘的艺术。

    笔者判断行情以及操盘均是综合判断消息面和技术面,一旦出现机会决不放过,而不见到机会也不“撒鹰”。看博的朋友如果还记得,在上周笔者就已经开始进入警惕期,开始提醒大盘进入“狩猎”区了。既然猎物出现了,那么就要适当的开始放枪,熊市中放枪还要准,绝不能浪费子弹和时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