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被操纵案”缘何成了关注的焦点?因为其在上市一个多月来套牢了一千多亿,因为本来被寄望于稳定市场的它成了砸盘的工具。中石油到底有没有被操纵这里不敢妄下定论,但至少有被操纵的迹象和嫌疑。那么我们到底应该从中石油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制度层面:
瑞银成为“操纵门”焦点正是因为其是中石油A股发行的承销商。瑞银一方面是中石油A股的承销商,一方面其集团公司旗下的资产管理机构又大量买入中石油的H股,这不得不让人产生联想和怀疑。那么,在中石油上市之前,如果在制度上加以约束以及与港监会取得相应的合作,是否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作为管理层是否应该在承销制度上作一些改进?如,是否可以与港监会沟通,限制承销商及其关联机构在承销某一股票规定期限内买入对应股票的规模等。
另外,在股票上市后已多次发生上市公司高管对股票价格发表言论的事。在红筹回归过程中,先是神华高层对其股价“不满意”后的连续涨停,再是中石油高层对股价“满意”后的股价大幅下跌。上市公司高层的这些言论虽对股价不产生直接影响,但却极可能被机构利用而致使不明就里的普通投资者受损。因为新兴A股市场的普通投资者对股市风险了解的太少,权威人士的言论往往会影响到其对个股投资的选择。否则管理层也不会将投资者教育作为未来市场工作的重点。
投资者层面:
A股是证券市场的后来者,是新兴市场,无论制度层面还是投资者素质层面都需要极大的提高。自本轮牛市以来,投资者数量以几何级的数量增长,这必然造就大量对市场一无所知的投资者。
中石油上市一个月后,据报道套住了千亿以上的资金。根据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石油百分之八十多股份是中小散户持有。可以说,中石油上市机构赚了个盆满钵满,散户亏了个一塌糊涂。散户亏损原因主要有两个:风险意识的淡薄和市场知识的匮乏。
商品的价值是以价格为市场体现的,而价格会随着市场需求的波动而波动。求大于供则价涨,供过于求则价跌。股票是一种虚拟商品,其波动性较其它商品更为快速、剧烈。正常情况下,当价值低估,买方多于卖方而价涨;当价值高估,卖方多于买方而价跌。中石油开盘价在48.6元,高于大部分机构的估价(机构估价已高于其价值),当然更高于其实际价值。再考虑到其发行价16.7元,因申购而获利丰厚的机构与普通投资者俨有不抛之理。而很多普通投资者由于市场知识的缺乏,依然飞蛾扑火。这种切实的教训应该引起投资者的深思。这还是在牛是中,假如在熊市呢?
投资者从中石油的教训中至少应该懂得两条:一、时刻注意风险;二、加强市场知识学习。
12.28日《每日经济新闻》沸点特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