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夕歌词中的古典唐宋诗词情怀

标签:
温阜敏浅析林夕歌词中的古典彭斯蓝古典唐宋诗词情怀 |
分类: 毕业论文指导 |
浅析林夕歌词中的古典唐宋诗词情怀
汉语言文学4班:彭斯蓝
指导教师:温阜敏
摘
关键词:香港;林夕;流行歌曲歌词;古典诗词;唐诗宋词;古风情怀
The classical poems of tang and song dynasty feelings in the shallow Lin xi song lyrics
Abstract: Compared with nowadays are hot popular songs lyrics, tang poetry has become yesterday, but tang poetry is not really far away from the life of people, but a delicately combining with pop songs. Ya tang poetry and the common cultural wonderful combination between pop lyrics, make the literature presents the way more diversified. Known as the "Hong Kong luxuriousness godfather" Lin xi, and the lyrics are short, but all contain the tang poetry the rhyme of the rich and unique charm. Lin xi song lyrics in the lyrical poems and antique,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popular songs, Chinese music written for a new chapter.
Key words: Hong Kong, Lin xi, Tang poetry, Pop song
lyrics, Classical poetry feelings;
目 录
一、流行歌曲歌词与古诗词的结合…………………………………………(1)
二、林夕与唐诗宋词的渊源…………………………………………………(2)
三、林夕歌词中的唐诗意盎然………………………………………………(3)
四、林夕歌词中的宋词韵古风………………………………………………(4)
五、小结………………………………………………………………………(6)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流行歌曲对人民群众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流行歌曲如夏夜的一缕清泉,给予听众一丝清甜。流行歌曲的旋律往往馈赠给听众意绵情长的感受,而歌词则是一首歌曲的灵魂所在。歌词的语言艺术在社会发展的冲击下,更加多样化地发展。被誉为“香港词坛教父”的林夕,所创作的歌词风靡整个华语乐坛,深受大众喜爱。从文学的角度看林夕的歌词,可发现林夕歌词的别样美,即林夕歌词中的古典诗词情怀。在二十一世纪的流行音乐发展史里,流行歌曲中的歌词与古典诗词的结合是一个引人瞩目的全新话题。其蕴含的文学价值,更值得深入研究。
下面,我将以唐诗宋词为例,结合林夕词作生涯中的一部分经典作品,浅析林夕歌词中的古典唐宋诗词情怀。
一、 流行歌曲歌词与古诗词的结合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自《诗经》出现的那一刻起,音乐与文字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因而,每一个朝代的古诗词都可以誉为当时的流行歌词。现代的流行歌曲歌词,不再是只追求歌词的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古诗词为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打造了良好的根基,亦为歌词创作扩展了一种新的思维,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取古诗词之精华,丰富流行歌曲歌词的内涵。
流行歌曲歌词与古诗词之间的结合已然成为华语乐坛的一种现象。有直取整首古词为歌词的《浣溪沙》,哀愁的音乐配合纳兰性德为亡妻所作的悲哀惆怅之词,渲染了更为悲凉的气氛。包括内地的《涛声依旧》,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摹本,把古诗中的忧愁神韵嫁接在歌词里,完美呈现了流行歌曲的一种情怀。也有采用古诗词中的典故进行创作歌词的,亦有采用隐括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的歌词。创作手法十分丰富。
把流行歌曲歌词与古诗词相结合,即是把现代情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能丰富歌词的内涵,更能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听众的文化底蕴,使听众更受裨益。
二、 林夕与唐诗宋词的渊源
我国最早的一种文学体裁便是诗了,但诗并没有一直光芒四射,直至唐朝,诗才真正成为光芒四射的文学体裁。在唐朝,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平民百姓,都十分喜爱吟诗,因此,诗成为了当时极为推崇的主流,也造就了一批伟大诗人,如:诗仙李白,诗佛王维,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等。除了诗,在唐朝还有一种并非当时主流的文学体裁,词。词,形成于唐朝,而到了宋朝,才真正成为人们推崇的主流,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伟大的词人,如:苏轼、柳永、辛弃疾等。这些伟大的诗词作家都留下了许多令人称叹的伟大作品,可看出,唐诗宋词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也为现代流行歌曲歌词创作奠下基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林夕,原名梁伟文,于1961年12月7日在香港出生,祖籍是广东东莞。他以优秀的高考成绩成为香港状元,并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自1985年林夕的首部歌词作品《曾经》在乐坛诞生后,林夕独特的创作风格开始受到关注。林夕以高产量、高质量、创作速度快而闻名,其所创作的歌词得奖无数,深受大众喜爱,因而被誉为“香港词坛教父”,林夕的歌词不仅仅是对简单生活的描绘,更是一幅美轮美奂的诗词画卷。林夕曾在访谈中表示过:古典诗词是在中国人血液中不停流动的,是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心里的。从小到大,最好的学习训练就是背诵古诗词。古诗词的格律总能让人感受到文字结构与读法的魅力,而文言文更是文字简练的表现,所有的精华都藏在里面。由此可见,林夕是深受古典文学的影响的,而他又曾明确表示对唐诗宋词的喜爱,尤其是对苏轼的喜爱。从林夕所创之歌词的字里行间,尤能发觉唐诗宋词的韵味所在,这对于流行乐坛而言,对于听众而言,对于古典文学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笔伟大的财富。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林夕歌词,可看出唐诗宋词对林夕的熏陶十分深厚,这也就难怪林夕的歌词有唐诗宋词的影子了。
三、 林夕歌词中的唐诗意盎然
林夕的歌词很短,字里行间如唐诗般有着丰富的情韵和奇特的魅力。林夕为一代歌后梅艳芳所写的《似是故人来》在字里行间正是透露着唐诗的情韵和魅力。《似是故人来》中的故人来,在唐诗中有许多出处,唐朝诗人尤爱写故人来。例如:王勃《别人四首》“林塘风月赏,还待故人来”,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白居易《喜友至留宿》“忽闻车马至,云是故人来”。其中,李益“疑是故人来”用了“疑”字,林夕“似是故人来”用了“似”字, “疑”与“似”都带着不确定的意思,两者同样有着巧妙的意味,单单是歌名,已有许多深刻的含义在里头。而整首歌词,更贯穿了唐诗的韵味,使整首歌词诗意盎然,仿佛把唐诗搬进了流行歌曲之中,却又不失流行歌曲的时尚元素。陆游的“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与“断肠字点点”、“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与“风雨声连连”不禁相似。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是千古绝唱,世人常为他们的爱情感叹,在唐婉逝世后,陆游写下了更多千古佳句。“泉路凭谁说断肠”“断云幽梦事茫茫”这两句体现了陆游思念亡妻之情,与林夕的“俗尘渺渺,天意茫茫,将你共我分开。”表达的意境十分相似,亦是为林夕谱出的现代小情小调“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提供了基础。从格律上看,《似是故人来》这首歌词十分整齐,每一小节都是四四五的结构,这种四言、五言的结构与唐诗有着微妙的相似度,继承了唐诗的韵味,又添加了许多流行的元素。
林夕惯用的手法,是把唐诗中蕴藏的内涵,进一步地延伸,使歌词意义更为深远,歌词的意境更为幽深。林夕在梅艳芳逝世后,为缅怀她所作的《夕阳无限好》,引用了《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是李商隐在登古原后触景生情时所作,感叹美好时光终究短暂。《夕阳无限好》歌词中的“夕阳无限好,却是近黄昏,高峰的快感,刹那失憾”表达了对梅艳芳的惋惜,背负了伤感愁人的忧思。歌词“青葱的山丘,转眼变蚁丘”文字中流动着唐诗的韵味,在歌词的最后,林夕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作出了自己的见解,“好风景多的是,夕阳平常事,然而每天眼见的,永远不相似”,亦是填补了这首诗的遗憾,这个世界的不满与美满,皆由心生,所见才有所异。
林夕熟读唐诗,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之中,有些不仅是引用诗句,甚至直接引用诗名。在《红豆》一曲中,歌名引用了王维的《红豆》。“红豆”此物在唐诗中常用于寄托“相思”,据有关记载,王维开创了把“红豆”写进古诗的首例,并且是第一位把“红豆”与相思之情联系在一起的诗人,从此之后,越来越多诗人竟相写出“红豆相思”题材的诗。在唐朝之后的朝代,更是把红豆相思的风俗发挥到极致,不单单是直接描写红豆,而且还对红豆的采撷、珍藏等行为进行描写。王维的《红豆》这首诗又名作《相思》,这首诗借物咏情,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据悉,著名歌者李龟年当年流落江南,经常演唱它,所有听过的人都感同身受。王维在《红豆》一诗中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诗充满着青葱年少的气息,虽然整首诗寄满了相思之情,但却没有直抒胸臆,并无直接表白,委婉而含蓄。而林夕在《红豆》一曲中的每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尽情地把相思之情铺满。“还没为你把红豆,熬成缠绵的伤口,然后一起分享,会更明白相思的哀愁。还没好好地感受,醒着亲吻的温柔”或是因时代背景的变化,才能更直白地把红豆中的相思之情表达出来。也才有“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
林夕的歌词在继承唐诗精华的基础上,跳脱出唐诗思路如流水账的特点,把歌词中的“金句”特色发挥到极致,这是林夕的歌词与唐诗结合的最微妙之处。如:《似是故人来》的“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夕阳无限好》的“好风景多得是,夕阳平常事,然而每天眼见的,永远不相似。”《红豆》的“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当然,林夕的歌词在与唐诗结合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歌词的产生更多是为了满足听众的胃口,因而,使林夕的歌词缺少了唐诗般行云流水的美感。
四、 林夕歌词中的宋词韵古风
宋朝是一个文化十分发达的朝代,诗、词、文等文学体裁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诗、文相比,宋词更能代表宋朝高度发达的文化,更能表现宋朝文人的精神特点以及审美倾向,其文学地位更具代表性。而宋词于林夕,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林夕曾强烈表示对宋词的喜爱,宋词的跌宕起伏、顿挫之感,比起唐诗更佳,因此,林夕更为欣赏宋词。林夕不吝啬于表达对宋词的喜爱,尤其是对苏轼的喜爱,苏轼是林夕词作生涯上的指路明灯。他欣赏苏轼文学方面的造诣,更被苏轼豁达的人生观深深吸引着。他认为苏轼虽然没有皈依佛教,但苏轼所作的词已经有足够的分量,足以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即使是太深奥难懂的佛理,苏轼都可以把他的词变为普及化的佛经。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苏轼对林夕的启发很深。
王菲演唱的《开到荼蘼》,是林夕以爱悟禅的开山之作。每句歌词都藏着深远的禅意。荼蘼是花季最后盛开的鲜花,但在它盛开之际,春天便不再来了。苏轼的“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就描绘出荼蘼的特性。林夕曾表示《开到荼蘼》是他本人最满意的歌词,《开到荼蘼》是在王菲离开窦唯的背景之下所创作的,荼蘼花开意味着感情的终结。《开到荼蘼》中的“最后剩下自己,舍不得挑剔。最后对着自己,也不大看得起。心花怒放,却开到荼蘼。” 即使心花怒放,但感情却已终结。林夕此前曾说“恰逢王菲与窦唯分开,窦唯又说了很多难以入耳的话,王菲正好要筹备新专辑,我刚好能在歌词上开解王菲,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开解。”林夕正是借用了苏轼所说的“荼靡不争春,寂寞开最晚。”借荼蘼开解王菲也开解了自己。
林夕对苏轼词中的字眼更是运用得出神入化,《不来也不去》中的“望穿秋水之美,回程时浪淘尽了你”引用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苏轼词中对昔日英雄的敬仰之情化作歌词中的望穿秋水之美。在惊涛骇浪中,激起的浪花似千堆雪,这正是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在王菲演唱的《邮差》里“你是千堆雪,我是邮差,怕日出一到彼此瓦解。”爱的人是千堆雪,也是浪花,若变成一潭死水,则无风无浪,爱恨难以交织。
林夕在一书中提到,宋词中他最爱的便是苏轼所写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不用不听,而是用莫听。”“莫”字有使境界变得从容自主的魔力。林夕更欣赏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态度,逆境中凭心境自乐。林夕的歌词便是从他这首最爱的词《定风波》中吸取了另一种写法,依据周遭的景物缓缓道出自己的感受。林夕在杨千嬅演唱的《如果东京不快乐》中写道“即使风景不快乐,旅客亦能快乐。”乍看之下,与苏轼的词并无联系。其实,这句歌词是在“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衍生而来的,风景凭心境自乐,心境快乐时,即使风景并不愉快,旅客也就能快乐了。后来便从“我就算拥抱过后,回头没海岸,也换来见闻观光,我就算不再相信,北极有曙光,行云流水亦爱看。”把自己的感受缓缓道来。细看这首《如果东京不快乐》的词,其实与风景根本无关,心境才是最好的风景,可谓是“道是无晴却有晴”。
雨似乎是古代词人最爱写的景色,以雨为词牌名的多不胜数,最为出名的当属《雨霖铃》,柳永的《雨霖铃》更为佳作。“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分别道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以及天气。离别时是在秋季,地点在长亭,在雨后阴冷的黄昏。词人通过季节、地点、景色等描写,把离别凄冷伤感的气氛渲染了出来。林夕的《雨霖铃》把柳永的《雨霖铃》置于了21世纪中的小情小爱,其中的离别气氛渲染得更为现实,林夕在张信哲演唱的《雨霖铃》开场白“人处苏州让前事退后,雨下天空哭了这样久。难再挽手便游荡宇宙,以后不见面更自由。”把离别无奈的感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上,又添了现代色彩,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心理。“连夜雨试验我的慈悲”便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剪影,多情的人最伤心的就是离别,何况是在雨季时,离别的惆怅有过之而无不及。整首歌词的最后一句“这一夜酸风苦雨下,连生死亦未怕。”更是伤痛欲绝。
林夕的歌词取宋词跌宕起伏之精华,仿佛置身于波澜起伏的大海之中,但于宋词的大气磅礴而言,林夕的歌词更趋向与小情小爱,反倒缺少了些许豁达之感。
五、 小结
对于现今热火朝天的流行歌曲而言,唐诗宋词已然变成明日黄花,但唐诗宋词并未真正远离人们的生活,它的养料实则肥沃,破土重生。如今,唐诗宋词并不仅仅存在与字面上,而是浮动在我们耳边。唐诗宋词以流行歌曲作为媒介进行传播,已然在普罗大众心里扎根。
林夕在华语乐坛的成就远远不止是获奖无数,他更是把华语乐坛歌词创作的文学性推上巅峰。他深谙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不仅仅是体现在字里行间,而是把传统文化的灵魂注入歌词中,造就了无数经典。
从林夕的歌词视角对唐诗宋词进行重新的认识,我们能从中了解唐诗宋词的古风情怀在二十一世纪新的诠释,了解雅文化唐诗宋词与俗文化流行歌词之间美妙的结合,让文学呈现的方式更多样化,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致谢
本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温阜敏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专业的知识给予我极大的帮助。从选题到完成,当我遇到困惑时,老师总是无私地给予我建议,帮助我掌握研究方法,开拓自己的思路。老师不仅在论文上给予我精心的指导,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老师敬业的工作态度。在此,我衷心地感谢温老师对我的帮助和照顾!
参考文献
[1]廖静. 论当代中国流行歌词“古典化”现象作者[D].华侨大学,2014.1-3.
[2]文芳. 当代流行歌词对古诗词的承传 [D]. 东华理工大学,2013:4-61.
[3]徐莲佳.中国唐宋诗词对泰国华人作品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3.1-37.
[4]李晖. 唐诗“红豆”考[J]. 北方论丛,1998,(1).
[5]周琴,赵明玉. 试析宋词“一代之文学”的地位 [D].广丰县塘墀中学; 广丰县永丰中学,245-246.
[6]林夕. 林夕——心中无敌[J]. 温暖人间,2007,(201):6-6.
[7]林夕.原来你非不快乐[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6.
[8]宋秋梅.唐宋词与流行歌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