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回首之泪
回首之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19
  • 关注人气: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回首】之《影响力》笔记(下)

(2012-07-29 23:46:18)
标签:

影响力

影响力笔记

书评

承诺和一致

互惠

机械反应

说服

心理学

文化

分类: 读书

    第四章 社会认同
    1. 我们会根据别人的判断表现行事。例如:老板在酒吧桌上留小费,顾客可能就会跟着也留下小费。
    2. 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者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3. 多元无知。每个人根据他人的表现推测出别人都懂或这件事不紧急而导致多元无知。大家都这么想,应该打破这点。人多时个人承担的责任却很少了,不一定人越多越安全,人们会依照别人的做法知道自己的行动(面对问题、犯罪等)。
    4. 应该意识到,旁观者群体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
    5. 一般而言,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你的最佳策略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自己的责任(例如:穿蓝上衣的哥们帮忙叫下救护车,指定责任人)。
    6. 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在我们觉得这些人与我们相似时(社交营销)。
    7. 小例子: 自杀事件报道后引起飞机坠落概率上升。因自杀事件炒的沸沸扬扬后,通过社会认同,一些面对困境的人(尤其是与自杀者相似的人)会选择同样的方式结束生命,而出于一些原因(保险、尊严)则让自己有机会开飞机、汽车等造成意外。群体模仿很厉害,报道时要注意后果。

    第五章 喜好
    1. 向用户卖东西时可询问用户是否有朋友需要,当找到其朋友时可以说是XX推荐我来的。
    2. 我喜欢你的理由:外表魅力、相似性、恭维(不那么明显的奉承)、接触与合作(熟悉、为同一目标共同努力)、条件反射与关联(传播好的事情->人也好)。
    3. 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讨厌带来坏消息的人,哪怕报信的人跟坏消息一点关系都没有。相反把产品与名人联系在一起则是关联原理的另一面。
    4. 受试者对就餐期间接触到的人或事物更为喜爱。
    5. 我们观看比赛并不是为了它固有的表现形式或艺术意义而狂热,我们是把自己投了进去,自己与球队的关联。
    6. 我们展示积极地联系,隐藏消极的联系,努力让旁观者觉得我们更高大,更值得喜欢。宣扬自己与成功者的关系,避免暴露与失败者的关系。当我们以个人成就为傲时,就不会沾别人的光;只当我们在公在私威望都很低时,才会想借助他人来恢复自己形象。
    7. 如何拒绝:并不抵制对方带来的好感,当好感过于明显时要警惕是否正常;将要买的东西以及要办的事与这个讨人喜欢的人分开来对待。

    第六章 权威
    1. 米尔格拉姆服从电击实验--服从权威。
    2. 服从权威人物的命令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好处(老师、父母、能力强的人等),所以我们经常放弃自己该思考的东西。权威的观点并不应成为我们不去思考的理由。
    3. 我们觉得一样东西看起来高大些,不一定是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愉悦,而是因为它很重要。
    4. 头衔、衣着与身份标识(车、表等),能通过外在包装而增加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权威性。
    5. 如何拒绝: 问自己两个问题
      (1)权威是否有足够资格,这些资格是否跟眼前的主题相关(外行明星)?
       (2) 这个专家说得是真话吗?

    第七章 稀缺
    1.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错印版人民币)。
    2. 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一旦短缺或其他因素妨碍我们获取某物,我们会比从前更想得到它并与一些阻碍对着干。(邀请码、难找的电影、饥饿营销)
    3. 如果你很想做什么事情,三种选择:自己做、花大价钱请别人做、要不就故意禁止你家十几岁的孩子做。
    4. 要理解逆反心理和稀缺原理的运作。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从前难,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到了限制,我们就越发想得到它。(时间、自由物品、言论)
    5. 被禁止的言论所表达的观点更易得到人们的理解与支持。有时自己没有很强的能力表达观点时,选择被禁是好方法。(FB TW观点) 不一定封杀,稀缺就好。
    6. 自由这种东西,给一点又拿走,比完全不给更危险。管教、政策前后不一最容易激发逆反心理。(国家、家庭、公司)
    7. 由充足变稀缺、有竞争、独家消息等都会刺激人们对稀缺性的追求。
    8. 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本能反应可以加以运用)
    9. 碰到“稀缺资源”加“竞争”的魔鬼组合时要小心。(限量销售等)
    10. 如何拒绝:喜悦并非来自对稀有商品的体验,而是来自对它的占有。切记,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得到就变得更好。自己买东西时为了体验而非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回首】系列说明请看这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65b88201016plx.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