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辰美景奈何天,没有理由不开颜。
享受生活是一种能力,快乐更是一种能力。在人没有吃饱饭的情况下,他只有一个想法:怎样才能吃饱饭?当他吃饱饭以后,就会产生很多想法,有些想法的产生也是当初他始料未及的。生活是变化的,所以人要有接受生活变化的能力。那天,有个同事为自己三十多岁的儿子没有对象而焦虑,我冲口而出建议她去看一看李安年轻时导演的电影《喜宴》,其实说完话后我就后悔了,人与人打交道最怕“交浅言深”,我觉得她未必能懂的我的善良和真心,以她的理解力恐怕背后会骂我恨我。其实,我自己真的是从这个电影受益匪浅,治愈了我当时很重的焦虑。当时看完电影我就释然了很多:富可抵国能怎样?权倾一世又能怎样?照样无法左右儿女的一生,甚至都无法左右儿女的性取向,别的更不用说。
今天又看了一遍《喜宴》,这是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电影,才子李安年轻时的作品,出手即是巅峰。今天才知道,原来这是部轻喜剧,这个电影好看,首先是演员演的好,尤其是演母亲的演员归亚蕾,我非常喜欢她,还有男主角赵文暄,年轻时真是个人见人爱的大帅哥。所以这个电影首先是“好看”,其次是深刻剖析和准确呈现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尤其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传宗接代”或者说“绵延后代”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才有了生活中的“重男轻女”现象,所以才有了“绝户”的自卑。正因为这些观念,人间才有了繁复纷杂的家庭喜剧、悲剧和闹剧。中国人幸福感低,我想也与这个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别说我们的父辈祖辈了,就是我们这些六零七零后,甚至是八零后,有多少人就是因为自己生男生女的不同,改变了心态进而改变了生活状态的呢。16年二孩放开后,我原来学校的女同事,有几个大龄产子,有几个现在是三个孩子的妈妈,被传为佳话。我想除了极少数就是喜欢孩子外,大多数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吧?
我也很喜欢这个电影的结局:无论开始薇薇多么不情愿,但最后还是决定生下那个意外怀孕的孩子,也就是说,孩子一出生,有一个妈妈,两个爸爸。赵文瑄演的那个男主角的爸爸妈妈也接受了自己儿子同性恋的事实。我想李安对传统中国人的心理研究透了,如果不是这样的结局,而是薇薇去做了打胎手术,不管别人,首先我就有杀死李安的心。
我想大多数父母为了儿女焦虑,焦虑到有了心理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儿女没有工作为工作焦虑,有了工作为了挣钱多少焦虑,真挣钱多了又嫌孩子工作不稳定,怕以后万一失业焦虑;真稳定了又羡慕体制外挣钱多的;好容易工作不焦虑了,又焦虑孩子的对象问题;有了婚姻的又愁儿女生育下一代的问题...中国的父母似乎心里脑子里除了孩子没有别的,自己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孩子的一生。怪不得有句话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