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25-09-01 16:19)
       一周当中最美好的时刻莫过于与儿子视频的时间了,相当期待。
       一般是他打过来,聊的内容最多的是美食。上周他给我们买了个空气炸锅,周末又快递过一袋大虾和鱼块。于是他就开始教给我们空气炸锅的用法和一般烤肉的做法,这个时候虽然我手里拿着手机,但主要是他爷儿俩的交流:老公主要是向他传递外卖怎么不健康、不实惠的一些理念,儿子在虚心听的同时也请教一些基础饭食的做法,有时候也发来一些图片:炫耀一下他的成功作品。

      今天中午我下班回到家,一进门就闻到一股新鲜的烤虾味。“好香啊!”,我一边称赞一边往卧室去换衣服。等我再来到餐桌旁,老公正在往外拾热气腾腾的馒头,刚出锅的馒头又白又胖,秀色可餐。
(2025-08-18 16:09)
      上周五去图书馆还书、借书。这次借了一本外国小说(格林作品)和一本《民国人物在台湾》。周末下雨,斜倚在沙发上看书,还是很应景的。
       才看完介绍的第一个人物——阎锡山。关于阎锡山百度介绍也很全面,但我自己看完后的感想之一:相由心生。阎锡山年轻时的照片看上去凶巴巴的,尤其是穿着军服和朱德在一起的那一张,穿着军服,留住大胡子,不知道的像个日本军人。可到了台湾后,尤其是晚年的一张照片,儒雅、慈祥,简直像一个学者,当时他远离了政治中心,确实每天都在著书立传:1960年的一月,他的《三百年的中国》终于完稿。我觉得老祖宗发明的“相由心生”这个词,真是准极了、妙极了。这也为我们在生活中看面相度人品提供了一点证据。
       也看了一点关于陈诚的部分内容。陈诚和蒋介石的关系相当复杂。他是蒋的忠臣、心腹、干将,甚至是诤友良臣。虽然陈诚对蒋忠一不二,无奈军事才能和我党的那些开国元帅比,还是逊色不少的,尤其体现在东北战役的时候。但国民
(2025-08-07 09:56)
      对桌有一本《儒林外史》,是他当年买给上初中的闺女看的,后来女儿上了大学,就拿来办公室。但是每个人都会高估自己的,现在办公室能看纸质版书的人不多,首先是生活中工作上杂七杂八的事太多,让人很难坐下来看书,尤其是男女老幼人人一部手机的时代,其次是我们单位的同事年龄都偏大,好多人说想看书但是已经花眼了,看书眼睛受不了。我在其中算是看闲书最多的人,最起码能平均每月一本。除了对自己的眼睛不算花有点骄傲之外,看书多并不能让我感到骄傲,只是心中盼着周围的人不背后蛐蛐我,把我看成“另类”,说难听的话就好了。
     在这本书里,有我们最熟悉的人——范进中举里的范进;还有一个人叫严监生,一个史上最吝啬的小人物。他的经典举动是临死时伸出两个手指头,他的朋友和儿子一众人都猜不透是啥意思,只有他的老婆(严格说来是二老婆)明白他的意思,把点着的灯芯里的两根灯芯剪断一根(这样省灯油),他才欣慰的闭上眼,咽了气。
     其实只看这一段,让严监生背负吝啬
(2025-08-06 15:11)
      芸芸众生,我和你们大多数都是陌生人,我不知道你来自哪里,去向何方,我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你的家庭状况,是否幸福,是否富有。只不过有一天,也许我在路上和你擦肩而过,也许我在飞机上或高铁上,正好和你并肩或者对面而坐。
      还有一类陌生人,我们曾经是那么熟悉,我知道你来自哪里,我知道你去向何方,我知道你的名字,甚至你的爱好和陋习,我知道你的家庭状况,知道你是否幸福和富有。但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我不想看见你,不想和你说话。如果不小心见了面,我们会敷衍的说上几句话:这天可真热啊!听天气预报说明天要下雨。我们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陌生人,熟悉的陌生人,这个世界好孤独啊,没有几个不是陌生人,闭上眼睛想想:你有几个,虽然不在身边,但你想和他(她)说话的人?
(2025-07-22 08:51)
      作为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对老鼠再熟悉不过了,老鼠这个东西,让我深恶痛绝。在娘家时对老鼠的印象模糊些,也不愿意说,对老鼠的深仇大恨主要是结婚后在婆家住的那段日子,历历在目,现在想起来也非常不舒服。
      那年我休完产假上班后,母亲来给看了一个月的孩子。接着婆婆来给看了一周,婆婆倒是挺满意在我们这里给看孩子,因为只要我们下了班,一个看孩子的,一个做饭的,她就能歇歇了。但是最先不满意的是他二哥,打电话骂了老公,说舍着总是病恹恹的父亲自己在家,不丧良心吗?说要让老太太给看孩子,不是不可以,但只能把孩子放在家里,他妈必须上班来回跑。好在他家离县城大约十几里地,不算太远,没有别的办法,我就答应下来了。
      和老鼠的战争噩梦从此就开始了。
      好在那时候床上支了个蚊帐,老鼠不能钻到床上来。但是,除了一张床,其它都是老鼠的天下了。每天晚上只要关上灯,老鼠的活动就开始
(2025-07-15 14:02)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这首词真美啊!但一个中年妇女,浓醉到找不到回家的路,美吗?一个曾经养尊处优的大家闺秀,最后沦落到家破国亡,颠沛流离,美吗?
最近看《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就被一个叫王小利的人惊艳到了。口吐莲花,妙语连珠,我最喜欢的是她那一句:要想让对方沉默,你只需要虚构一个成绩好的孩子就行了。因为王小利已经是一个45岁的从未结过婚的单身女人。为了合群,省去解释的麻烦,无数次不愉快后,终于有了应对的智慧,当别人问到她的生活时,她说:“有个十岁的男孩,别看在班里是第一,放到整个成都市只是第三”,对方就不再问下去了。好多东西,大家不言而喻。
(2025-07-10 09:50)
     我最近越来越承认:梦是自洽的良药
      首先,梦不是受人主观控制的。你不能说,我今晚想做个什么梦,你想做也不一定能做。这也是梦的魔幻之处。其次,还有句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肯定与你白天经历的事、思虑的事、不解的事等等有关。昨天晚上的梦历历在目,还有点寓言故事的痕迹呢。
      我去抽奖,但心里却想着不要中奖,因为不中奖就可以把钱全部退回来。这也是梦的特点:毫无逻辑可言。我今早还想:我为什么要花钱去抽奖,虽然人家说不中奖可以把钱全部退回来,可是你不去抽奖凑这个热闹,不啥事也没有了?真的不可思议,可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经常做着匪夷所思的事情呢?多数情况下,事情过去了自己想想也觉得愚蠢、好笑、不可思议。可当时呢,当时为什么就不明白呢?
      接着说我的梦:结果我也中奖了,在领中奖的奖品时,我发现奖品竟然是不值钱的棉褥子和用不着的衣服,拿回家反而是累赘,
(2025-07-07 15:43)
      今天上午给母亲打过去,母亲说她在老家,正要埋怨她这么热的天不该回老家,应该在楼上避暑才对,可当她告诉我清利家死了,弟弟正在白事上帮忙时,我无语了。
      去世的这个“老人”70岁,想想我自己也五十多岁了,这个“老人”加上引号的同时,心里涌起莫名的酸楚,让我伤心的不光是她的年龄不算太老,而且还有我心中对她充满的敬意,写这篇文章,权做对她的怀念吧!
      在我童年的时候,我的村是一个多说有二百来人的小村庄,但各家各户几乎都有着盘根错节的亲戚关系,包括血缘很近的亲戚关系,当然也有没血缘的“干亲”关系——就是两家关系好或者心中有利益需求给孩子认的“干爸干妈”,人际关系复杂的比现在的社会更像社会。
      刚刚死去的这个“老人”,按村里的辈分排我该叫她奶奶,支分上已经很远,但非要找些亲戚关系,也不牵强,她的亲姑是我院中的一个大娘,这个大娘也是我大妗子的亲妈,不绕吧?也
(2025-06-26 16:45)
     最近我在看冯唐的《万物生长》,文笔真的不错,更离奇的是大多数文学作品或者电影电视,给我的感觉是虎头蛇尾,狗尾续貂。尤其是电视剧,动辄就三十集往上的电视剧,后面内容总给人东拉西扯,敷衍塞责的感觉。可是冯唐的这部小说却相反,开始看的时候总觉得平淡无奇,但看着看着就上瘾了,越看越爱看。另外,我也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王朔的作品和王小波的作品,好像三个人的作品有那么点相似之处,让我不仅疑惑:难道古今中外的才子们都是“流氓才子”不成?我已经是一个三十岁男孩的妈妈了,但还是不敢和老公之外的异性谈论他们的作品。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冯唐的作品虽然以“XX”为线索穿起了林林总总,但是那无数的林林总总都是我喜欢看的事情:医学、历史、地理、人文甚至是心理问题等等。他怎么可以懂这么多啊,他得看多少书啊,他的记忆力得多好啊,真让人佩服。
(2025-05-29 14:22)
        古有周公解梦,庄子梦蝶。西有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总之,梦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梦很神秘,很诡异。我们无法控制自己要做什么样的梦,美梦还是噩梦。现在大家普遍认为的梦的原理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是一个和人吵架的梦。最近我不止一次的做这种梦了。但大多数情况下头一天晚上做的梦,第二天就忘记了。我昨天晚上做的梦是,我们单位的一个男同事L责怪我不该把某事说出去,恼羞成怒的他准备把我迟到的事情如实上报。我就急了,辩白说自己没有给别人说啊,质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