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在书上读到过“天上一天,人间一年”,难道我这是在天上的感觉吗?咋觉得一年就像一天样嗖的一下就过去了呢?不过想想一家人在羊中那些日子里的煎熬,还是觉得那些日子不堪回首。一棵脆弱的枝芽,因为阳光雨露的滋润,看上去生机盎然。一旦遭受风吹草动,马上显出脆弱的原形。但换个思维:如果没有阳光雨露,兴许这棵脆弱的枝芽早枯死了。只有内心强大的人,例如笑果文化的李诞,曾说过“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我欣赏佩服,但我就是做不到。所以,躲过任何一个灾难,都让我感恩。
最近看的一篇文章,大概有这么一个观点:人的命运主要决定于出身,其次是天赋,最后才是个人的努力。那些励志的鸡汤,只不过是一些失败的人给普通人打的麻醉剂。我觉得这个观点有道理,但还是主张每个普通人,尤其是年轻的时候,还是要多喝些励志鸡汤的。最近刷视频,常看一个心理教师给人们上的人际关系课,很佩服她的见解。尤其是她讲的一个例子:她的同学告诉她:“你父亲嫉妒你呢?”“我父亲说啥了?”“我告诉你父亲你现在可成功了,你父亲说:“我要是像她这么年轻,我比她强!””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是因为我有类似的经历,我爷爷曾经有一天在和我的谈话中说过:“他的三个儿子没有一个能赶上他的,只有我的父亲稍微好点,有像他的地方”,再后来,我的父亲也不止一次的表达类似的意思:“他的三个儿女,没有一个赶上他的,他如果赶上我们的年代,他准比我们都强!”,现在客观的想想这些话,似乎大概率是正确的。但当时他们的这种表达,带来的却是对他的反感,厌恶,进而造成对彼此的伤害,疏离。我不知为什么,父母对子女的励志教育,非要在言语打击,棍棒教育中来完成,好像痛苦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结出那么一点所谓“成功”的小花,代价太大。我曾经觉得自己是“家庭的叛逆者”而纠结、痛苦、自卑,也偶尔为自己的认知有了点变化和改进而欣慰。我觉得我最主要不同于他们的地方是:我欣赏我的儿子,我觉得我的儿子比父母都优秀。尽管他“忤逆”我的地方很多:本科考研没考,雅思那么高的分白考,就是现在聊天也聊不到一块,我总觉得他“胸无大志”。但是,我总劝自己:难道你认为的一定是对的吗?太听话的孩子一定是好孩子吗?为什么总把自己认为的成功强加在孩子身上?我也接受观念:“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只是借助我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而已!”
新年伊始,让我对亲人和朋友的理解加深。姑姑的那句“不念过去,不惧未来”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觉得很多时候,放下要比得到更难!我觉得今后的生活准确的说,应该是这样:“过去不念,未来可期,活在当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