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启明老师在北京
启明老师在北京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278
  • 关注人气:6,3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朝毛笔相比战国笔有哪些进步?

(2018-08-25 21:49:54)
标签:

藏锋

露锋

汉代毛笔

分类: 启明书法博客


汉朝毛笔相比战国笔有哪些进步?

汉朝毛笔相比战国笔有哪些进步?


启明按:汉代毛笔取得了哪些进步?藏锋和露锋写不出来是因为水平不行还是笔不合适?为什么说硬毫适合写小字,软毫适合写大字?这篇文章给出答案。



————启明专用分割线————



1975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毛笔发现外批黄褐色狼毫,笔芯为紫黑色兔毫,也就是说从汉代开始就出现了披柱法,古人就试着用两种不同的毛发来制作毛笔,一直流传到现在。随着兔毫比例的下降,软性毛料的加入使得笔的弹性下降,下按更深,这是完成从篆书到隶书转变的物质基础。


汉朝毛笔相比战国笔有哪些进步?

该表出自王学雷先生《古笔考》


从这个表来看,大多数汉笔文物的毛料都是不详,有交代的毛料有兔、狼、羊。这里面就有个问题,这些毛笔的实物都在,为什么那么多毛料不详呢,又为何又有几支笔毛料就那么详呢?无非三种情况:1.有人能看出来,但是怕说错,不愿意担责任不说了,就弄个不详拉倒。2.能指出是什么毛料的就是胆子大,其实心里也不是完全有底。3.确实是看出来了,或真的看不出来,实话实说。



汉朝毛笔相比战国笔有哪些进步?

汉居延笔


根据汉笔所用毛料的情况,最牛掰的肯定是汉居延笔,居然用到了兔,狼,羊三种毛料。我觉得这三种毛料入笔的情况出现在汉朝或者更早并不稀奇,但是能从这支笔里把三种毛料看出来,不知是何等高人所为。就来我们来看看这支笔的传奇身世。


此笔1931年由瑞典人贝格曼在内蒙发现居延汉简时随便发现,发现后随汉简一同运到北京藏于北平图书馆,1937年日军占领北平,此笔随其他文物自北平运往香港,又从香港运往美国,1965年自美国运回台湾,现存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此笔在北平期间马衡对此笔进行了研究,马衡先生断言:居延笔毫端呈白色者,必羊毫之被也。故看出这支笔的毛料的应该是马衡。


那么从这支笔能够使用兔、狼、羊三种毛料杂糅,而且硬毫做柱,软毫为披,就足以证明汉代对于毛料软硬搭配来来制作兼毫笔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从笔形来看,笔根部粗壮,腰饱满,也很接近今天的毛笔,说明汉代人做笔还真是比较牛的。有这么牛的笔写粗写圆写出各种笔触变化就不足为怪了。


借李小平先生《毛笔的一些事》里的一张图说话:


汉朝毛笔相比战国笔有哪些进步?


战国以前的笔如信阳笔是用细绳将毛捆在笔杆上,左公山笔是将竹杆一端劈成数开将毛夹在中间,用细绳捆紧外面涂漆固定。战国稍晚时期的包山二号楚笔已经把笔毛插入笔杆内腔了。但是到了汉居延笔,又出现了把笔杆切成四分把笔毛夹在中间的情况。


汉朝毛笔相比战国笔有哪些进步?

汉居延笔

 

总体上说,汉笔相比战国笔有了长足的进步。


1)使得线条的粗细和字的大小基本都达到今天中楷的大小。


2)已经学会使用兔、狼,羊三种目前仍然是最主流的制笔材料相拼配来制作刚柔相济的笔,这直接导致藏锋笔法成为可能,并在汉隶中有大量的应用。如果硬度降不下来,还是纯兔毫那样坚硬直挺,深按和藏锋几乎是不可能的。


3)将笔毫纳入管内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这样说起来,汉代的笔极近似于今天的笔,至少比后来在晋唐时期流行的缠纸笔更加接近今天的笔。


但是,一个大问题就来了。既然汉代人的笔就会使用软硬毫的拼配来作出刚柔相济的笔,能够适应藏锋笔法了,为何到了晋代甚至唐早期都是以露锋笔法为主而很难藏锋呢?


建国后的书法教育方式经常把藏锋和露锋作为两种技法来讲授,搞得好像古代书家刻意要弄出以露为主的风格例如二王,以藏为主的风格例如颜公,或是藏露结合的风格。


不同书家选择了不同的用笔方式实现了自己的风格。我觉得这实在是胡说八道,不过不了解毛笔发展的历史得出这样的结论也不奇怪。


汉朝毛笔相比战国笔有哪些进步?

王羲之的字多以露锋为主(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启明注)


汉朝毛笔相比战国笔有哪些进步?

颜真卿多以藏锋为主(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启明注)


藏锋和露锋是一种现象,而非一种技法。


所谓的藏锋,就是笔与纸接触的第一个点落在了后来写出的线条内。笔触纸后铺毫然后回头,要么是铺毫的时候把这个点包裹进去了,要么是完成铺毫后回头的时候把这个点裹住了。


因此藏锋需要两个条件:


1.触纸不能过早,触纸过早离后来写成的线条很远,线条不可能刻意的改变路径来裹这个点。只要着纸的点离铺毫的位置足够近,近到小于线条的宽度,就会被自然的裹进去,如果超过了线条的粗度而且不在铺毫后行进的轨迹上,就必然露出来。


2.须笔不能太硬,如果笔太硬,必然不能一触纸就深按,用这种硬笔用久了书家自然会选择触纸后慢慢按下去,线条明显的由细而粗,这必然会形成露锋。


搞清楚了什么是藏锋,那什么是露锋就很简单了。


1.笔触纸后保持现有方向前进,慢慢按下去,没有回过头,这必然是露锋。


2.笔触纸后不久就深按,然后回头,但是由于触纸太早须尖太长裹不进去,留个尖在外面,这也是露锋,这是藏锋写法露锋效果,也就是说就算你是在用藏锋的写法写,露个锋也是很正常的。有露锋效果藏锋写法,也有露锋写法藏锋效果,那是因为笔含墨量大流下来裹住了入笔的痕迹。



藏锋和露锋还有一个中间状态,就是切笔。


汉朝毛笔相比战国笔有哪些进步?

魏碑多切笔(魏碑《张猛龙碑》局部 启明注)


切笔最多见于魏碑和欧楷,所谓切笔就是比如一横,下笔就以接近垂直的角度按下去,然后回锋横行,第一个触纸的点往往就是位于线条的最左上角。这种线条写出来有人说是藏锋,有人说是露锋,看得人是云里雾里。其实遇到要写这种线条,藏锋也可不藏也可,刚刚处于藏与露的临界点上,只要不露得太狠都是没问题的。


我有个朋友写字算是个高手,每言必称只用化纤笔,毛料笔无用云云。看他的字除了露锋就是切笔,有些切笔看上去也像藏锋,但真是要藏个锋化纤笔是万万做不到的。(启明按:尼龙含量过高的毛笔,笔很难压下去,要做到藏锋非常困难。)除非是墨多流下来裹住了。


化纤笔用笔的丰富性是大打折扣的,不能藏就不能圆,不能圆就难以厚,线条扁薄是必然的。硬毫哪怕是兔尖,比起化纤来还是要好很多,至少前端一小段是能踏踏实实的跪下去的。而化纤只能是一直弯刀状,跪不下去。


总的来说,硬笔宜露,软笔宜藏。硬笔一方面不方便一触纸就猛地下按,你按它它也下去得不老实,死硬着脖子根跟你较劲,二者硬毫留下的须尖比较好看,因为笔的弹性大容易入纸,所以细的线条也很有劲。软毫就不一样了,笔尖软弱不容易入纸,留下的须尖浮、弱。再者,硬毫容易写直,细线条也好控制方向;软毫不容易写直,细线条难以写直走稳,故用藏锋写法尽早按到一定的粗度,容易把线条写直,显得更入纸,


硬毫用于写小字,古代硬毫如兔毫也做不出太大的笔,小字有游丝很好看,显得精致有层次。软毫多用于写大字,大字细碎的东西多了就显得乱、碎、飘,所以硬毫小字多露,软毫大字多藏。


如果引申这个道理到现在的制笔上,做小笔要以硬毫为主,再软也不能比狼毫软了,如果用纯羊做写小字的笔,不是说不可能,比狼毫好用的可能性不大。小笔注定是狼和兔的天下,不是省钱买支小羊毫能对付得过去的。


藏锋和露锋不是技法,是现象。笔的软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书家喜欢藏锋还是露锋,而不是书家拿起什么笔都是想藏就藏想露就露。工具对藏露的影响远大于书家的主观意识,工具对风格的影响是巨大的,书家的安排设计未必有我们今天人想象的那么大。



推荐阅读:

初学书法用什么纸好(附毛边纸、宣纸、元书纸的区别)

在宣纸上写毛笔字洇墨怎么办?(附图分析)

怎样辨别毛笔最适合写多大的字?毛笔的大小、尺寸如何区分

究竟什么样的毛笔算是好写?(附图详解)

毛笔分叉是怎么回事?毛笔分叉怎么办?(附图解析)




 





温馨提示:欢迎您转发分享本文,也欢迎喜欢书法的朋友添加我的私人微信:qiming467,我的朋友圈主要分享书法干货以及文房常识等,加我还望注名“书友”。


汉朝毛笔相比战国笔有哪些进步?
微信扫一扫加启明为好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