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王羲之为什么被后人称为书圣?王羲之书法地位为何这么高?
(2016-07-04 20:29:07)

王羲之为什么被后人称为书圣?王羲之书法地位为何这么高?
启明按:在上一次课(详见启明之前发布的笔记《学书法从哪里下手?(附图详解)》)中黄简老师跟我们讲到了古人学书法是先学笔法,笔法的主体是王羲之体系,所以说想学好书法,我们就必须了解王羲之,王羲之是公认的“书圣”学书法避不开王羲之就如同学儒学避不开孔子一样。
那么为什么王羲之有这么高的地位呢,黄简老师在这一集的开篇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下图:
一个人的成功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内因主要包括这个人的勤奋、才华、素养等,外因则主要是外在的环境,我们可以说,王羲之的时代造就了王羲之。
在王羲之的时代,产生了两个“肯定”,第一个肯定就是对人的个性的肯定。
人有个性好不好呢?如果刘备、张飞、关于都是一个个性,你会喜欢吗?不承认个人,文学艺术就失去了最大的表现对象。
在历史上,孔子肯定了人的价值,《论语》中有如下的记载:
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就是约束自己,每天都照着礼去做就是仁,颜渊又问孔子具体该怎么做,孔子说不合礼的,就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动。孔子的意思是,所谓“爱人”,就是要每天、时时约束自己,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这样做,那么“仁”就实现了。
魏晋的玄学是反礼教的,比如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有这样的言论,他说“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说自然就是个人的的天性,强调个人自由,随心所欲,这在的当时成为了一种风气。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孔子所说的人,是社会的人,而玄学所说的人,是个体的人。肯定人的个性,对艺术的发展是有极大的意义的。
俗话说,自如其人,其实,书法最合适表现个性的。美学家、北大哲学系教授宗白华曾高度评价书法,他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原载于1940年学灯,后来收入他的文集《美学散步》),这里《世说新语》是一本书,书里记录了魏晋时候人的个性表现。他说了如下这段话:
他还说:
这里说的世说新语时代其实说的魏晋时代,宗先生对于晋人的行草艺术评价最高,他说:
这里说到价值,我们就来说说开篇提到的两个肯定中的第二个肯定。
第二个肯定就是肯定了艺术的价值。这里黄简老师提出了大家怀疑艺术的价值的四个问题,如下: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都在怀疑艺术的价值,认为艺术没有价值,不创造GDP,其实在历史上,魏晋时,人们就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在他们看来,艺术是可以提高人的品位和审美水平的,不懂艺术就是俗人,懂艺术的就是雅人。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一文中这样说道:
这里的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和为功利而艺术是相对的,如果艺术脱离了功利的层次,那么就达到了文艺的自觉,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也提到:

为了解释这段,黄简老师用了一个表来做了解释:
魏晋以前的艺术是一种功利的艺术,也就是说要为了某一种实用。魏晋以后,则是自觉艺术,艺术是人生一部分,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唱歌、跳舞、弹琴、绘画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这就叫做自觉。
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可以参考《学毛笔字,女生适合练习什么字体?(附图详解)》),黄简老师提到了三种体,这三种体实际上代笔了汉字的三个书写阶段,如下:
我们来看这样一张图:
字体是在造字的时候就有了的,书体的产生,则主要集中在秦汉时期,是一种功利性的艺术,魏晋开始,书法达到自觉,书法家努力创造书风,表达自己的个性。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产生了一个伟大的人物,这就是王羲之,王羲之是从书体向书风转折点的关键人物。
李泽厚先生说:
正因为达到了自觉,所以才兴起了研究创作规律,挖掘技法的热潮。
黄简老师认为,正是在这两个肯定的情况下,各种艺术才有了大的发展。艺术在以前被视为小道,东晋时期,整个社会卷入了书法狂潮。
下边我们看看王羲之的继承与创造。
在汉末魏晋时代,书法还在隶书巨大的影响之下,当时最出名的有两个书法家,一个是写草书的张芝,字伯英。
另一个是钟繇,字元常。
钟繇年轻的时候就是曹操的好朋友。后来做了太尉,是曹魏政权的官。他最拿手的就是章程书,或者叫做真书、楷书。章程书在第一节课讲三种体的时候已经介绍过。
这是钟繇的楷书《荐季直表》(在启明之前发布的《小楷经典字帖十种》中有提到,而且附上了高清字帖下载)。

王羲之有两个书法老师,幼年时的书法老师是卫夫人。
卫夫人名卫铄,夫家姓李,卫氏家族出过很多的书法家,比如说卫觊、卫恒等等,他们很熟悉钟繇和张芝的笔法。曾经创造过一种新体,叫做藁草,
关于王羲之和卫夫人的关系,最可靠的记载是羊欣《古来能书人名》中的这段记录:
古人一般都是有名有字,这里的“逸少”是王羲之的字,“钟法”就是钟繇之法。人们认为王羲之所书的《姨母帖》就是为了纪念卫夫人所写的。
这是带有钟繇风格的作品。
王羲之的另外一个老师就是叔父王廙(yì),王廙曾经被认为是东晋书画第一。关于王廙的介绍,大家可以参考这个截图:
我们来把钟繇的《力命表》和王廙的《祥除帖》做一个对比,可以发现二者的书风的确非常相似。
王廙也写草书,熟悉张芝的草法,下边这个图右边的作品就是他的《七月十三日帖》。
把王廙的《七月十三日帖》和张芝的《秋凉平善帖》放一起对比,就会发现二者非常相似,这就可以证明王廙对张芝是下过股功夫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王羲之的书法来源主要是钟繇、张芝、卫夫人。
但是他的老师卫夫人也好,王廙也好,都没有脱离张芝和钟繇的藩篱,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新体。孙过庭在《书谱》中有这样一段评论,如下图:
这里的隶书,其实是当时真书,真书即楷书,钟繇是真书的一个代表人物。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钟繇、张芝各专工一体,王羲之兼有二美,真草都好。两种书体的优点集于一身,这就是王羲之的优势。那么,王羲之有什么创造呢?王羲之的后人中有个叫王僧虔的有这样一段论述:
这里提到的领军洽就是领军将军王洽,是王羲之的堂兄弟,右军就是右军将军王羲之,这句话透露了个消息,王家的两个人都在努力,希望改变钟繇,张芝的“古形”,创造出新体,
王洽书法虽然很有名,但是创造新体这一块远远不及王羲之。
张芝的草书和钟繇的真书都带有浓烈的隶书痕迹,历史上就评为“古质”,王羲之则变为“今妍”,就是风格妍丽,也被称为“今体”,这就是王羲之的创造。
比较一下钟繇和王羲之的字就可以感受到,左边钟繇的字形较扁,隶书的味道很重,右边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字形方正,风格秀逸,这种书体大受欢迎,流行到现在,将近一千八百年了,成为书法史上最大的流派,不可撼动。
唐代张怀瓘这样评价王羲之,他说:备精诸体,自称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
那么问题来了,王羲之的笔法传下来了没有呢,请看《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推荐给书法初学者)》第五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