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西老村北安河往事追踪

(2025-03-29 16:28:02)
标签:

北安河

历史

旅游

遗址

文化

分类: 历史
京西老村北安河往事追踪

        村子正式名称:北安河;曾用名:北安窠;俗名:北营赫。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自宋辽时期的辽咸雍年间始。过了940多年以后,2013年,老村开始拆迁(腾退),到现在又过12年有余,该拆的已拆,该留的也留。现在,从留下的老建筑和老照片中,我们也还能看到早年历史及文化的踪迹。

京西老村北安河往事追踪
北安河玉皇庙。

      始建时间不详。早年曾有石碑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和民国时期曾进行过重修。庙院整体格局为坐北朝南,三合院落,现只存正殿,面阔三间,硬山箍头脊。
京西老村北安河往事追踪
        民初学者顾颉刚、奉宽等人在研究峰山庙会的文章中曾说,玉皇庙与旁边的长明寺一起,是清末民初时期走妙峰山进香的中北道,到了北安河后,即将进山时的标志性建筑。因为天津地区对妙峰山的碧霞元君娘娘信众特多,后来这里成为天津的民间善会----阖郡路灯会的在此存放上香时用灯的场所。新中国建立之后,曾成为北安河第七生产队的队部兼仓库。
京西老村北安河往事追踪
北安河双关帝庙。建于清代。位于原北安河村的小广场旁小高台之上。整体格局坐西朝东,依次有前殿、南北配殿、正殿。正殿面阔三间。据说因前殿和正殿各供奉一尊关公雕像,遂称“双关帝庙”。这里曾是乡(公社)领导机构的办公地。
京西老村北安河往事追踪
      北安河村的名字按当地口音称为“北营赫,特别是当地没多少文化、不会写字的、年龄大的人都这样称呼。村子在古代是按“营盘”来打造的。老街区共三条大街九条胡同,按“九宫八卦”建置。
京西老村北安河往事追踪
从老照片可以看出:双关帝庙左边的路较宽,可以痛快走车马;而右边的路极窄,仅可几人勉强通过,走不了车马。可以想象:如遇战事,这里可以“一夫挡关,万夫莫开”。这是阴阳八卦阵的“生门”和“死门”的讲究。
京西老村北安河往事追踪
老北安河合作社(商店)

      建于上世纪50年代,曾经是当地合作化以后,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全乡(全公社)区域内的居民进行产品、商品交流的重要场所。其前面的小广场,在50至80年代,是乡里放映露天电影、搞政治集会等活动的场所。

京西老村北安河往事追踪

老北安河小学校

       老北安河小学校址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是一座旧庙,称为“万福寺”,后来也兼做茶棚。当时的资料记载:“万福寺西行长巷,为进香正道“。从北安河到妙峰山娘娘庙共40里地,应该是从这里起算的。万福寺在解放后改成了北安河小学校,当时的学生除了有北安河村民的子弟,还有附近的机关单位,如4566部队、商疗、207等单位的适龄孩子。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个学校移地重建了。如今除了那个影壁和几棵柏树,几乎看不出旧庙和小学校的痕迹。

京西老村北安河往事追踪

北安河北庙。

        位于北安河五街中部。原名地藏庵,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代曾进行重修。庙址坐北朝南,原占地呈两层四合院落布局。庙内在上世纪50年代曾有中殿三间,后殿三间,及石碑、石狮等。从50年代到2013年全村搬迁前,庙址做过集体的面粉加工车间、铁匠铺、拖拉机站、大车店、牲口棚,等,俗称“大车社儿”。2020 年,对残留的三间后殿进行落架修复,拆除了与寺庙无关的建筑,主建筑保留了清代灰筒瓦屋面、调大脊、彩画等典型建筑特征。

京西老村北安河往事追踪

北安河五街张记宅院。

          位于五街北庙西侧路北。建于清朝末年。坐北朝南,原为三进四合院,门口曾有上马石。上世纪7080年代因后代分家析产等原因,前几进院改变了原来建筑的布局。仅存最后一宅正房(北房)三间、西侧耳房两间、东侧耳房两间。主建筑仍保留阴阳扣瓦屋顶、砖墙及石基座、前出廊等清末的特征。

京西老村北安河往事追踪
张宅内部的雕花砖

      张记置宅的祖先名为张文治,生卒年月不详,曾为清庭醇亲王府总管,参加过1924年溥仪等人逃往天津等地的联络活动。清末的官邸住宅在这里的保存,对探究北安河村的历史怎么说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京西老村北安河往事追踪

北安河五街王记宅院。

       位于五街北庙东侧,在西去西山妙峰山进香道,南去三家店、军庄等地,北去南口、阳坊等地大道的十字路口。约建于清末民初,为三合院布局,坐北朝南,正房五间,东西房各三间,东厢房有一间作为大门过道,门向朝东,石板瓦屋顶、砖墙、石基座。据有关资料,这种石板房结构为清末民初北平地区的流行宅院,在当时北平琉璃厂曾有这种宅院。门头沟潭柘寺、石景山的慈善寺等处目前还存有这种石板房。

 京西老村北安河往事追踪

       王记奠基建宅的祖先,是祖籍山西的王家“文”字辈后裔,生卒年月不详,在清朝末年与几位兄弟一起从山西到内蒙、新疆一带从事大牲口贸易,积攒家业后,在北安河、草场等地置地建房,后来以从事商事和农事为生。此院也具山西民宅建筑的风格。王宅曾在特殊年代被某治安机关占据,并做过北安河公社的卫生院。在当时“破旧立新”“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形势影响下,粉刷房屋时刷写了一些政治口号和政治警句,宅院的格局也进行了一定改变。与右侧张宅互鉴,一官一民两座宅院,应当说也是反映北安河发展历程的一个文化印记
京西老村北安河往事追踪

老宅的清式家具和小物件 

正是:

 

妙高云雾随风去,古祠阶前往事真。
欲问乡愁何处觅,残垣老街立黄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