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友我的连队我的团
1985年,我刚满18岁,这一年,我高中毕业后报名参军,来到了河北保定某部服役。10年的军旅生活,让我更加坚强、自信。因为,我把青春献给了火热的军营,在这个大熔炉里百炼成钢。
初到军营,什么都是新鲜的。在部队大院大院,我第一次看到大炮,第一次见到坦克,第一次手摸钢枪,第一次站岗,总之,在部队很多事物都是第一次接触。
我记得来到部队大院是1985年11月7日。11月6日,我和家乡的几百名新征入伍的老乡从菏泽火车站出发,经过数小时的颠簸,来到了保定。我们这些老乡到了部队后,分别分到了各个部队。我和单县的另外7名战友被分配到距离保定市大约15公里的于家庄车站附近的一座营房。这是51049部队,这是军炮团。隶属38军管辖,属于军直单位。
一辆军用卡车将我们8人拉到这座营房时,我们感到十分失望,不是说好的分到军部吗?怎么到了这个四处不靠边的地方?负责接兵的人告诉我们,这个团就属于军部直接管辖。服从命令吧,别挑挑拣拣的了,我们谁也不说话,大家默默的下了卡车,将行李带到新兵连。新兵连长侯登宝是山东文登人,高高的个子,身材魁梧,说起话来声音如生产队召集社员出工的大钟特别洪亮。我们8人分别分到新兵连各班,我分到一班、刘洋启分到二班,徐志明分到五班,刘建军、张庆锁、曹衍伦等分别分到六班、七班等。
我的新兵班长周跃朴是江苏泗洪人,个子不高,很瘦,大大的眼睛,长相特别精神。周班长让我和张家口的张海平战友挨着,我们的条件特别艰苦,睡的是大通铺,冬天冷,我们取暖设备就是煤炉子。我和张海平一组,按照班长划分的时间段给炉子添加煤块。
我们班的战友来自五湖四海,有河南的杨长民、辽宁阜新彰武县的刘彦斌、还有山西运城的战友和石家庄的战友。我们班一共10人,每天在班长的带领下出操训练。
一周后,我们停止了训练,去农场劳动,每人一把铁锹,深翻稻田地。51049部队军营前面的这个农场就是38军的农场,大约有万亩良田。我们连续了半月劳动,每天累得精疲力尽,全身酸疼。我翻的快,自己的任务完成后,还帮助其他战友。劳动结束后,我们有又开始了紧张的新兵训练。三个月的训练,我的军事技能门门在全班第一,受到部队首长表扬和嘉奖,这一年,我在第一个在新兵连入了团,很多战友投来羡慕的目光。
新兵连结束后,我分到了三连,这是红箭七三反坦克导弹连。我的三连一班班长是刘建军,河南卢氏人,个子不高,长得白白净净,身材有点胖。我的副班长是周殿波,内蒙古人。他们两人都是1984年入伍的,比我早一年。我们班就我们三人,班长、副班长和我。
三连长是曹树河,河北邯郸人,指导员耿汉文是河南许昌人。副指导员刘继承,安徽颍上人。还有排长王光兵、高汉奇,文书高威、卫生员张海平。
在众多的战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张细海,他是安徽太和人,高高的个子,大大眼睛,长相很帅气。张细海是我们连队的才子,经常写写小说,诗歌、散文等之类的文章,常见于报端。我特别崇拜他,我也喜欢文学,在他的帮助下指导下开始写写“豆腐块“之类的小文章。后来我们又一起参加了部队组织的报道培训班,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成了好兄弟,好战友。
在部队的日子,我刻苦学习,刻苦训练,经常受到部队首长的表扬也嘉奖。十年的时间,我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军营,献给了部队。因为我是一个兵,我从来没有叫苦叫累过。“五四“精神一直在激励我前进,让我不断成长成熟。先辈们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解放事业,是我们这些后辈一直值得学习的开楷。
现在我们不仅要干一行爱一行,而且还要不断发扬“五四“精神,弘扬“五四“精神,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张延兵)(来源:辽宁新视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