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壮丽70年,我爱我的国#我爱家乡

(2019-09-29 21:36:02)
标签:

我爱我的家乡

                     我爱家乡

                                                                         张延兵 )          

 我的家乡怡河,是鲁西南单县一个美丽的村庄。

2019年9月26日,我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踏进这片热土,蜿蜒的惠河映入我的眼帘。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河流从村前绕过,清澈的河流两岸,一排排杨柳,在微风吹拂下,舒展着柔软的腰肢,拂动着细长的手臂,迎风起舞。河水里,几条小木船,在一对对青年男女的划动下,在笑声的伴奏下,漂移着,前进着,荡漾着。河堤上,一位小伙子亮起嗓音,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声响彻惠河两岸。一排排杨柳在河流两岸,一叶叶扁舟在河中摇曳,加上美妙动听的歌声,此时此刻让我想起了诗人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一句诗来。

解放前,河村的土地归个人所有。村里拥有数千亩的土地,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地多的上千亩、上百亩,地少的只有几亩地,还有很多人人根本没有土地。没有地的户,只能靠租地或打扛长活,打短工,闲时做点小买卖维持生活。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春天,俺村里来了八路军队伍,对地主剥削阶级开始镇压,成立农会,实行减租减息,保障穷苦百姓的利益,减轻农民负担。1947年,我的家乡进入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这个期间,再次实行进行土地改革,上级派工作组深入俺村开展工作。这个时期,地主不再欺压百姓,不敢再猖狂吆五喝六,对穷苦百姓指手画脚,百般辱骂。他们加起尾巴做人,每天小心翼翼。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河村的穷苦人也和全国人民一样翻身当家做主,乡亲们载歌载舞庆祝这一伟大的时刻,扭秧歌,吹唢呐,敲打锣鼓,燃放鞭炮,整个村庄沸腾了,乡亲们个个笑容满面,喜气洋洋。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1950至1952年,河村开展了红红火火的土地改革。农会将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村农会组织按照土地法规定分配土地,让农民人人有地种。土地分田到户,村民开始发展经济,解决温饱问题。按照成分划分,我家是贫农,分得了八亩土地,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一家人像过年一样特别高兴。

这次回到家乡,听村里老人们回忆讲,当时分田到户时,首先由农会主持划定阶级成分,按照“土地法大纲”计算剥削量,按是否劳动划定阶级成分。划分阶级成分的程序是小组讨论,自报公议,三榜定案,上级部门批准。标准是以当时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情况和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为依据。结合当地情况,第一出划分阶级成分,第二进行土地划分,按中农不动,地主的土地没收。第三进一步核算剥削账,进行土地细分,采取中间不动,两头一部分的方法,插牌钉桩,完成土改,并发放了土地证书,使没有土地的贫雇农真正拥有自己的土地。土地虽然分田到户了,村民分得土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由于各户劳动力强弱不一,农具、 牲畜不足,生产资料短缺, 造成农村经济十分脆弱。遇到耕种及收割等难活急活, 更加困难重重。

1952年,河村进入初级社阶段,社员们开始互助组在一起劳动,生产出来的粮食谁的地就归谁所有。村里老人讲,怡河村人团结,大家互相帮助,克服困难。春耕期间,河村干部带头,自发采取搭套插具、人畜换工等互助合作方式组织生产, 联合起来组成互助组。农忙时互相帮忙,用集体的力量有效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之后又成立了高级社。1958年,河村进入人民公社时期,我所在的公社就是龙王庙公社,按照当时的规定,土地归村集体所有,成立生产大队、生产队,办集体食堂,各家各户不再做饭,全部到村食堂吃大锅饭。“每天到了吃饭点,大家听到队长敲打的铃声,各家各户就会来到村食堂吃饭。人多热闹,大家有说有笑。不久,村里的干部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大锅饭严重浪费,很多人将吃不完的饭菜倒掉,粮食浪费严重。到了1958年,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地里的庄稼无人收割,粮食烂在地里。吃大锅饭问题多多,浪费严重。之后,怡河村和全国各地一样,进入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经常因为吃不饱饭,很多人外出乞讨。土地有了,粮食浪费,加上自然灾害,当时,人民的生活相当困难。后来,大家战胜了困难,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那个时候,大家的心是齐的。”一位老人回忆说。

1978年的一天,安徽小岗村十八位村民按下手印,押上了身家性命,将土地包产到户,实行责任承包,多劳多得,当年上交国家粮食1万多斤。“上交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粮食就是自己的”,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怡河村一些农民听说后,就悄悄地开始找到了生产队长商议分地的事情。八十年代后,小岗村的做法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怡河村和全国各地的农民一样,通过包产到户,种地增加了收入,生活逐渐提高。之后,确定农村土地经营权15年、30年不变。党的好政策确保了农村土地承包的稳定性,维护农民长期投入的耕作利益。2010年至2019年,怡河村先后多次开始实行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状况,使土地向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今年,正逢国庆七十周年,全国上下喜气洋洋,载歌载舞,以各种形式庆祝伟大的祖国七十华诞。七十年的时间里,土地不断变迁,祖国发展日新月异。我为家乡骄傲,我为祖国自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