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颈法治疗各型颈椎病的临床体会
(2014-03-30 22:24:32)
标签:
教育 |
摘要:目的:调颈法治疗不同类型颈椎病疗效分析。方法:采用调颈法治疗颈椎病1200例。结果:1200例颈椎病患者中颈型230例,有效率为100%,椎动脉型210例,有效率为99%,神经根型270例,有效率为98%,交感神经型140例,有效率为95%混合型350例,有效率为99%。结论:调颈法治疗各型颈椎病,患者痛苦小、见效快、疗效满意,易为患者接受。
关键词:调颈法,各型颈椎病
作者自98年以来,采用调颈法治疗各型颈椎病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200例,男550例,女650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6岁,病程2天至15余年,参照1993年国内颈椎病分型标准,本组患者分型:神经根型270例,颈型230例,椎动脉型210例,交感神经型140例,混合型350例。
临床表现:
(1)症状:颈肩背部、臂部疼痛及麻木,头疼,颈性眩晕、恶心、心慌、心律不齐,病程或长或短,部分患者有外伤史。
(2)体征:有颈部活动受限,有颈丛臂丛或椎动脉刺激和压迫表现,或有颈交感神经受刺激现象,旋颈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所有病例均拍摄颈部X线片,年龄偏大或病情较重者做CT或MRl检查,以排除其它病变。在此基础上,所有病例均做颈椎手法检查,以确保手法的安全性。检查如下:
a:病人取坐位,头部最大限度的后仰约10秒钟,若有剧痛、眩晕或呕吐症状不宜做调颈治疗。
b:在a基础上,将头转向一侧的极限,持续约20秒,询问是否有眼球颤动的感觉,及头晕呕吐现象,若没有即转向另侧。
c:在头部后仰的姿势做旋转动作到极限,若无异常反应,即可做调颈法治疗。
2.治疗方法
2.1诊查法用食指、中指、大拇指沿椎体周围查找触痛点,找到了触痛点就等于找到了该矫正的椎体了。
2.2整肌理筋法:患者取坐位,首先使用基础手法,揉捏颈部肌肉和韧带,提拿肩部肌肉,重点用拇指指腹与中指指腹按揉风池穴、风府穴及脊柱旁开1.5寸的软组织,对颈部出现的痛性筋结,手法的刺激量要偏重,以患者能耐受酸胀度为限,以达到整肌理筋的效果。
2.3调颈法
(1)C1-4:以C2左侧触痛为例,患者坐位,腰部挺直、颈肩部肌肉放松、颈部前屈约10度-15度.向左侧弯10度-15度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固定之触痛点,右手放于患者前额部向左下方瞬间旋转,即可听到咔喀声音,诊查触痛点消失或缓解。
(2)C5-7:以C5:左侧触痛为例,患者坐位,腰部挺直,全身放松,让患者头部后仰约20度左右,并向左侧弯15度-20度,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固定之触痛点,右手放于患者前额部,向左下方瞬间旋转,即可听到咔喀声音,诊查触痛点消失或缓解。
2.4善后手法
在手法治疗结束后,轻轻放松颈肩部肌肉约3—5分钟,以缓解病人因调颈后的肌肉不适和恐惧心理。
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随访3—5年无复发。
好转:症状基本消失,体征无明显阳性表现。
无效:症状、体征同治疗前相同,或略有好转。
3.讨论:
3.1颈椎病是由于颈椎的肌肉力学平衡和椎体力学平衡的破坏,导致椎体小关节的错位,而刺激了神经系统进而影响到血液的循环,造成新陈代谢的不良,导致在错位的椎体肌肉附近形成劳损、触痛、痉挛、损伤、僵硬等病理现象,进而影响到人体的正常功能状态,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3.2一般认为颈椎病无非是颈背疼痛,殊不知颈椎上承头颅下接躯干,处在人体神经中枢的重要部位,是脑循环必经之路,因此,也是人体事故多发地带,一旦发生疾病,必然会影响到心血管、中枢神经糸统,造成各类颈源性疾病,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根据全国康复学会、颈源病专业委员会研究发现,颈椎病可引发颈源性脑病、颈源性眩晕、颈源性心绞痛、颈胃综合症等70余种颈源性疾病。全国每年近100万的脑血管病人中,26%由颈椎病而诱发,如果在早期及时去检查颈椎,就不会引发这些病变。因此,颈椎病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美国,整脊就像洗牙一样,定期进行。
3.3目前,医学的发展,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颈椎病的治疗,都是在探索研究阶段,都是以缓解临床症状为前提,不存在根治的结果,因为,随着人体年龄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一系列退行性改变,由退变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也就相应的产生。所以,颈椎病的治疗应首选保守治疗。在保守治疗无效的前提下,方可选择手术治疗,所以,调颈法治疗颈椎病应是临床首选,在治疗结束后,定期复诊,平时注意颈部的保健,这样才能提高疗效,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调颈法中的诊查法,在临床上仍不失其极为重要的意义,虽在x线普遍应用的现代,可以清楚的看到骨骼的形态,但对软组织仍难以观察,对触诊中发现的不同组织、不同形态的错位、逆乱,如:劳损、痉挛、僵硬等病理现象的临床诊断极为重要,正如《医宗金鉴·手法总论》所云:“以手摸之,自悉其情”。
调颈法是根据病情需要,在科学的力学原理指导下以“四两拔千斤”的轻巧之力纠正筋骨的病理位置,特别是在颈椎前屈后伸旋转的同时,能使椎间子L受到牵张,加上调颈的力量落到交点上(即:压痛点或力学的角度点),因而,能使病变颈椎的椎间子L较大幅度的张开,调整了颈椎的生理平衡,恢复了脊柱的内外平衡,达到使错位的关节复位,重建脊柱新的力学平衡。同时调颈法中采用“均抗;”矫正法的原理,有助于肌肉的放松。同时又根据颈椎生理力学的原理特点,我们在上段治疗时以颈部前屈为主,因为前屈要比后仰安全的多。在颈椎下段以后仰为主,安全系数高,有利于手法的操作。但是,颈椎的生理曲度是否正常,操作时,手法的角度、力度、大小都不相同。所以应特别注意手法的应变能力、及辩证施治,应根据病灶点的部位、程度、方向、病情的轻重、缓急,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及心理状态,选用轻巧安全的治疗手法。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所讲“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调颈法不需天天进行,一般急性病则每周三次矫正,急性期过后则以每周二次为佳,然后改为一次,慢性病患者则每周一次或二次。这样才能做到筋骨并重,才能做到整肌和整脊同时进行,才能提高疗效,适应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老年人,或有严重骨质疏松、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变的患者,不宜采用该手法治疗。
(发表于《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3年第10卷.第10期)
关键词:调颈法,各型颈椎病
作者自98年以来,采用调颈法治疗各型颈椎病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200例,男550例,女650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6岁,病程2天至15余年,参照1993年国内颈椎病分型标准,本组患者分型:神经根型270例,颈型230例,椎动脉型210例,交感神经型140例,混合型350例。
临床表现:
(1)症状:颈肩背部、臂部疼痛及麻木,头疼,颈性眩晕、恶心、心慌、心律不齐,病程或长或短,部分患者有外伤史。
(2)体征:有颈部活动受限,有颈丛臂丛或椎动脉刺激和压迫表现,或有颈交感神经受刺激现象,旋颈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所有病例均拍摄颈部X线片,年龄偏大或病情较重者做CT或MRl检查,以排除其它病变。在此基础上,所有病例均做颈椎手法检查,以确保手法的安全性。检查如下:
a:病人取坐位,头部最大限度的后仰约10秒钟,若有剧痛、眩晕或呕吐症状不宜做调颈治疗。
b:在a基础上,将头转向一侧的极限,持续约20秒,询问是否有眼球颤动的感觉,及头晕呕吐现象,若没有即转向另侧。
c:在头部后仰的姿势做旋转动作到极限,若无异常反应,即可做调颈法治疗。
2.治疗方法
2.1诊查法用食指、中指、大拇指沿椎体周围查找触痛点,找到了触痛点就等于找到了该矫正的椎体了。
2.2整肌理筋法:患者取坐位,首先使用基础手法,揉捏颈部肌肉和韧带,提拿肩部肌肉,重点用拇指指腹与中指指腹按揉风池穴、风府穴及脊柱旁开1.5寸的软组织,对颈部出现的痛性筋结,手法的刺激量要偏重,以患者能耐受酸胀度为限,以达到整肌理筋的效果。
2.3调颈法
(1)C1-4:以C2左侧触痛为例,患者坐位,腰部挺直、颈肩部肌肉放松、颈部前屈约10度-15度.向左侧弯10度-15度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固定之触痛点,右手放于患者前额部向左下方瞬间旋转,即可听到咔喀声音,诊查触痛点消失或缓解。
(2)C5-7:以C5:左侧触痛为例,患者坐位,腰部挺直,全身放松,让患者头部后仰约20度左右,并向左侧弯15度-20度,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固定之触痛点,右手放于患者前额部,向左下方瞬间旋转,即可听到咔喀声音,诊查触痛点消失或缓解。
2.4善后手法
在手法治疗结束后,轻轻放松颈肩部肌肉约3—5分钟,以缓解病人因调颈后的肌肉不适和恐惧心理。
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随访3—5年无复发。
好转:症状基本消失,体征无明显阳性表现。
无效:症状、体征同治疗前相同,或略有好转。
分型 | 例数 | 治愈(例数) | 好转(例数) | 无效 | 总有效率 |
颈型 | 230 | 175(76%) | 55(24%) | 无 | 100% |
椎动脉型 | 210 | 128(61%) | 80(38%) | 2% | 99% |
神经根型 | 270 | 186(68%) | 81(30%) | 3% | 98% |
交感神经型 | 140 | 90(64%) | 44(31%) | 6% | 95% |
混合型 | 350 | 220(62%) | 132(37%) | 8% | 99% |
3.讨论:
3.1颈椎病是由于颈椎的肌肉力学平衡和椎体力学平衡的破坏,导致椎体小关节的错位,而刺激了神经系统进而影响到血液的循环,造成新陈代谢的不良,导致在错位的椎体肌肉附近形成劳损、触痛、痉挛、损伤、僵硬等病理现象,进而影响到人体的正常功能状态,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3.2一般认为颈椎病无非是颈背疼痛,殊不知颈椎上承头颅下接躯干,处在人体神经中枢的重要部位,是脑循环必经之路,因此,也是人体事故多发地带,一旦发生疾病,必然会影响到心血管、中枢神经糸统,造成各类颈源性疾病,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根据全国康复学会、颈源病专业委员会研究发现,颈椎病可引发颈源性脑病、颈源性眩晕、颈源性心绞痛、颈胃综合症等70余种颈源性疾病。全国每年近100万的脑血管病人中,26%由颈椎病而诱发,如果在早期及时去检查颈椎,就不会引发这些病变。因此,颈椎病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美国,整脊就像洗牙一样,定期进行。
3.3目前,医学的发展,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颈椎病的治疗,都是在探索研究阶段,都是以缓解临床症状为前提,不存在根治的结果,因为,随着人体年龄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一系列退行性改变,由退变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也就相应的产生。所以,颈椎病的治疗应首选保守治疗。在保守治疗无效的前提下,方可选择手术治疗,所以,调颈法治疗颈椎病应是临床首选,在治疗结束后,定期复诊,平时注意颈部的保健,这样才能提高疗效,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调颈法中的诊查法,在临床上仍不失其极为重要的意义,虽在x线普遍应用的现代,可以清楚的看到骨骼的形态,但对软组织仍难以观察,对触诊中发现的不同组织、不同形态的错位、逆乱,如:劳损、痉挛、僵硬等病理现象的临床诊断极为重要,正如《医宗金鉴·手法总论》所云:“以手摸之,自悉其情”。
调颈法是根据病情需要,在科学的力学原理指导下以“四两拔千斤”的轻巧之力纠正筋骨的病理位置,特别是在颈椎前屈后伸旋转的同时,能使椎间子L受到牵张,加上调颈的力量落到交点上(即:压痛点或力学的角度点),因而,能使病变颈椎的椎间子L较大幅度的张开,调整了颈椎的生理平衡,恢复了脊柱的内外平衡,达到使错位的关节复位,重建脊柱新的力学平衡。同时调颈法中采用“均抗;”矫正法的原理,有助于肌肉的放松。同时又根据颈椎生理力学的原理特点,我们在上段治疗时以颈部前屈为主,因为前屈要比后仰安全的多。在颈椎下段以后仰为主,安全系数高,有利于手法的操作。但是,颈椎的生理曲度是否正常,操作时,手法的角度、力度、大小都不相同。所以应特别注意手法的应变能力、及辩证施治,应根据病灶点的部位、程度、方向、病情的轻重、缓急,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及心理状态,选用轻巧安全的治疗手法。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所讲“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调颈法不需天天进行,一般急性病则每周三次矫正,急性期过后则以每周二次为佳,然后改为一次,慢性病患者则每周一次或二次。这样才能做到筋骨并重,才能做到整肌和整脊同时进行,才能提高疗效,适应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老年人,或有严重骨质疏松、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变的患者,不宜采用该手法治疗。
(发表于《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3年第10卷.第10期)
前一篇: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国内研究进展
后一篇:非手术疗法治疗颈椎病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