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在医学中的应用
(2009-06-19 18:00:43)
标签:
热疗热效应 |
分类: 灸医学 |
一、热的治疗作用
(一)促进炎症的消散或局限,当热的物质与皮肤直接接触时,把热传到皮肤,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因而在炎症早期用热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和消散,在炎症后期用热可使炎症局限。同时,因白细胞释放蛋白溶解酶溶解坏死组织,有助于坏死组织的清除与组织修复。
(二)解除疼痛温热的刺激能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改善血循环,减轻炎性水肿及组织缺氧,加速致痛物质(组织胺等)的排出;又由于渗出物逐渐吸收,从而解除对局部神经末梢的压力。温热能使肌肉、肌健、韧带等组织松弛,可解除因肌肉痉挛、强直而引起的疼痛,临床上常用于腰肌劳损、胃肠痉挛、肾绞痛等。
(三)减轻深部组织充血局部用热刺激神经末梢,引起反射性血管扩张,体表血流增加,相对减轻了深部组织的充血。
(四)保暖冬天常对危重、小儿、老年及末梢循环不良的病人进行保暖,以促进血循环,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使病人舒适。
二、影响热疗的因素
(一)用热方式选择热疗的方式不同,热疗的效果也有所不同。如干热或湿热对组织穿透力的强弱不同,所以热的效应也有所区别。
(二)热疗面积 热效应和热敷面积大小有关,面积大对热反应就较强,反之则较弱。
(三)热疗时间热效应与热疗的时间长短不成比例关系,热敷时间过长,不但会影响热疗作用,有时还可引起不良反应。
(四)热疗温度热疗的温度与体表温度相差愈大,则反应愈强。反之则对热的刺激反应愈小。其次,室温高低也可影响热效应,室温过低,则散热快,热效应减低。
(五)个体差异不同的机体、精神状态、年龄、性别以及神经系统对热的调节功能,对热的耐受力都有差异,用同一强度的温度刺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热效应。如老年人和婴儿对热特别敏感,而昏迷、瘫痪,以及循环不良的病人对热反应迟钝或消失,故对此类病人用热时要加倍小心,以防烫伤。经常重复使用一定温度的热疗,病人对热刺激的反应敏感度常逐渐减低,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三、用热的禁忌
1.急性腹部疾患尚未明确诊断前不宜用热疗。热疗虽能减轻疼痛,但易掩盖病情真相而贻误诊断和治疗。
2.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化脓时忌作热疗。因该处血管丰富又无瓣膜,且与颅内海绵窦相通;热疗能使血管扩张,导致细菌和毒素进入血循环,使炎症扩散,造成严重的颅内感染和败血症。
3.各种脏器出血者禁用热疗。因用热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脏器的血流量和血管的通透性,而加重出血。
4.软组织挫伤、扭伤或砸伤初期(前三天)忌用热疗。因热疗促进血循环,增加皮下出血及疼痛。
5.皮肤湿疹、细菌性结合膜炎,应禁忌热敷。因热敷后可使局部温度升高,有利于细菌繁殖和分泌物增多而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