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谈新《三国》之人物印象(4)——关羽,去神
(2010-07-24 14:35:07)
标签:
新三国关羽易中天刘备曹操诸葛亮吕蒙麦城青龙偃月刀 |
分类: 妄谈三国 |
关于关羽,先说点与新《三国》无关的。
时至今日,关羽已经成为中国神坛上众多神灵之一,但首先关羽是个人,是个人物!
易中天先生说过中国人的崇拜是人崇拜(我偷懒不去查原话了),因此,中国的本土的神,在历史上基本上都确有其人。
这个观点,小狮是认同的。
关羽就是这样,由人而神,“汉封侯,宋封王,清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
关羽如何成神成圣,史学家、人学家等等已经分析很多了,我就不抄了。
我在《伪三国迷》里面提到的那款游戏(不提名了,避广告之嫌),已经历经十来个版本了,几乎每个版本都对三国人物的能力值做了修改。
关羽,从最初的武力仅次于吕布,统御、智力等能力值都上乘;到后来,武力尚在十名之内,统御还行,其他能力平庸。
说实话,作为伪三国迷,在这款游戏中,从最初千方百计将其笼络于麾下,到最后的鸡肋。我首先是从这款游戏里面感受到关羽从神到人的变化。
据说,新《三国》也有将关羽“拉下神坛”的意思。
那么,回到新《三国》。
关羽,河北解良人氏,最初可能在原籍也可能在平原从事“看家护院”的职业,不知道为什么成了刘备的“二弟”。
从一开始就跟着刘备。
中间一段时间,带着刘备的妻儿投降了“汉帝”。后来,获知刘备下落,弃了汉帝(或者曹操),千里单骑回归了刘备。
后来又跟着刘备去了新野,去了荆州。
跟黄忠扭扭捏捏的打了一架后,拿下长沙。
刘备去益州后,把关羽留在荆州。
最后关羽在荆州自杀。
简历写完了,细说一下。
不知道为什么,刘备、关羽和张飞,在一个桃花纷飞的院子里拜了天地,结成兄弟,关羽于是成了刘备的老二。
我在《刘备》里面说了,这事情影响颇大,连在长乐宫的大院子里大声喧哗、在荒郊野岭与陈宫结伴撒尿的曹操也听说了。
但是,后来想想,这事情有点蹊跷。
曹操和刘备哥仨在盟军大营门口互通了姓名,转眼在向袁绍介绍刘备三人的时候,就叫不出刘备的名字,“我实在记不住你的名字”,这就说明在此之前,曹操应该是没听说过刘备哥仨的。
曹操在刘备哥仨被冷落后去献殷勤的时候,却说“风闻,这三个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这就有点糊涂了,曹操“风闻”了“桃园结义”的事情,却不知道刘备哥仨的名字,听说后连刻意记一下的意思都没有?
或者,曹操在献殷勤时刚刚“风闻”,那么这“风”刮得也忒大了点。
不管如何,这事情影响还是很大的!
反正用一分钟那么长的时间来交代,一点也不过分。
至于为什么“桃园结义”?
这个一直想不明白。
按照新《三国》的剧情发展,“桃园结义”一事是紧接着吕布见貂蝉发生的。
这事情会不会与吕布或者貂蝉有关?根据后来吕布跟刘备的瓜葛,大约跟吕布有关的可能性大一点。
希望在写张飞的时候,能够把这关节打通了。
同一件事情,如果能在有关人物的其中一个的传记里面讲明白了,大概也行,如果都讲不明白,就不乱猜。
《三国志》似乎也是这样做的,那就好。
关羽从平原一路跟着刘备去了陈留,加入了反董联盟。
其实,一开始,关羽跟张飞一样,以为大哥这一去肯定能做盟主,这一想法是很符合一个“看家护院”兼领“马弓手”的小人物的身份的。
新《三国》在关羽刚刚出场时就悄然落实了将关羽“扯下神坛”的使命,高明!
当然,关羽也毕竟不是一个平凡小人物,“咱哥志大,岂在一时啊”,就很快领略了刘备的意图。
潜台词应该是“做盟主不是时候,捞政治资本先。”
所以,瞅机会就在盟军阵前表现了一把,斩了华雄。
曹操用手指探了一下关羽上阵前没来得及喝的那杯酒,皱了一下眉头。
我看出来了,曹操心里面想“其酒尚温”。
先前有“别有用心”的人忽悠“不明真相”的网友说“曹操的酒是毒酒,先前两人喝了,就被华雄斩了,关羽没喝就斩了华雄,因此曹操懊恼”,这纯属胡说八道,是看不懂新《三国》的具体表现,更是对曹操的毁谤。
借此讨伐一下!
三英战吕布这一节就不说了,新《三国》拍得很精彩。
刘备哥仨在徐州被曹操捶散了以后,为了保全刘备的妻小,关羽投降了“汉帝”,在曹操的主持下,关羽被封“寿亭侯”。
这一节有两个地方要说。
一是关羽投降汉帝,关羽投降时,约三法,其中第一条就是“我只属汉帝,不属曹操”。我想啊,刘备最初是为了“匡扶汉室”,从许昌逃脱以后都是奉“衣带诏”的。由此可见,无论如何,刘备一直属于“汉帝”,关羽理所当然就属于“汉帝”,坚持“只属汉帝”,这根本不是投降,这是诳了曹操,应该算是背义。
退一步,曹操说了“我是朝廷丞相,属汉就是属我”。就是说,关羽名义上没有降曹,实际上还是降曹了。虽然名义上“为了保全二位嫂嫂”,可以撇除“不忠”之嫌,但是到了“是汉是曹”这一节,就说不清楚了。
至此,新《三国》又把关羽往“人”的方向用力扯了一把。
二是“寿亭侯”,当时封的时候是“汉寿亭侯”,后来关羽死了,墓碑上写的是“汉故寿亭侯”,那么关羽此时的名爵就应该是“汉朝”的“寿亭侯”,“汉寿亭侯”还是“寿亭侯”,新《三国》有选择的自由,甚至改成“凉亭侯”,做为电视剧,我看是没什么问题的。
再后来就是诛颜良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相会了。
略过不讲……
先说说“赤壁之战”,这赤壁之战本来没关羽什么事,偏偏诸葛亮就安排关羽去拦截曹操。
在华容道,关羽把曹操给放了,报了恩、还了人情。
这对于关羽来说,绝对是一个难题:杀曹操?不义!放曹操?不忠!
其实,在“忠”、“义”之间做出一个选择,不管是杀曹还是放曹,都是一念之差,换做是谁,都希望时间永远停在那一刻。所以,我们不应该埋怨关羽最后的选择,只怪曹操命太好,关羽做了一个放曹的选择。
当然,关羽就触犯军法了,就得引颈就戳。
还是刘备和张飞用生命把关羽救了下来,关羽因此就欠下诸葛亮的一笔“功过账”。
其实,对于诸葛亮以及刘备一伙来说,关羽还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对于这一点,新《三国》是给予肯定的。
关羽于是就象犯了错的小学生一样,诸葛亮于是就偷着乐了。
除非是人,神是不至于要窝囊成这样的。
看看,关羽又被扯了一把。
后来,在荆州的时候,取荆南四郡,新《三国》巧妙安排了刘备哥仨加上赵云四个人每人取一郡。
这里单表长沙,一是这一郡新《三国》用的篇幅最多;二是这一郡是关羽取的;三是这一郡关系到刘备一伙接下来的两员重要战将:黄忠和魏延。
在长沙,关羽跟黄忠打了两次。
第一次关羽把黄忠引到荒郊野外,靠赤兔马打赢了,又把黄忠放了。这一战,客观上把黄忠搞得在其主子韩玄那里不清不白。陷黄忠于不义,窃以为,这不是忠义之士之所为。
第二次,由于有前一次做铺垫,这一次是黄忠故意射偏,放了关羽一马。这一次就更有说头了,黄忠冒着生命危险,留了关羽一条小命,自己差点被韩玄杀了,还是魏延把他救下的。
战长沙,虽说最终刘备又收了黄忠和魏延两个马仔,收获颇丰。但对于关羽来说,这一郡拿得实在太不漂亮。
在新《三国》里面,攻城略地方面,关羽的表现确实并不怎么样。
关羽拿下长沙,靠得并不是单纯的武力,更与其统军能力没什么关系。
在新野时拿下过樊城,还把樊城城墙上的那棵大灵芝弄回来给刘备和徐庶泡茶。但事先樊城防备已是空虚至极,这对于“武圣人”来说,就有点胜之不武了。
动静稍大的就是后来的“水淹七军”,但是比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后来的“夷陵之战”,就只能是小菜一碟了。
总体而言,关羽的战绩不怎么样的。
就这样,新《三国》成功的把关羽“武圣人”的堂皇冠冕也给捋掉了,“去神”大业顺利向前推进。
刘备得益州之后,把关羽留在荆州,防备着孙权和曹操。
最后,关羽还是中了“江东鼠辈”吕蒙的“奸计”,战败后,想退守麦城,不知咋地,麦城守将刘封及孟达拒绝了关羽增援要求。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关羽拔剑自刎,义子关平战死。
关羽自杀用的真是剑,连“不杀无名之将、宵小之徒”的青龙偃月刀都舍不得用。这是新《三国》用了反讽的手法。
刘封及孟达何许人也?
新《三国》没有正式交代,但从关平说的话可以推测至少其中一个人的身份,最后关头,关平对关羽说“他们不但是父亲的部属,更是主公的侄儿”。关平口中的“主公”,应该是刘备无疑,刘备的侄子(包括义侄子、干侄子),应该不会超出刘、关、张三家,那就应该是其中的刘封;而且,这两个人还是关羽的部属。
这就很有问题,关羽出事了,自己的部下、刘备的侄子见死不救,这就说明关羽平时为人。
如果是个神,会搞得这么糟糕吗?
至此,新《三国》彻底把关羽打回“人”的状态。“拉下神坛”也基本完成了。
关于自杀,中国历史上自杀的英雄不少,最著名的就是“败也英雄”的项羽,虽然大家都叫“羽”,但地位还是不同的。
项羽是首领,他是在打光了一切的情况下自裁的。
关羽不一样,刘备的大业尚未完成,他就不应该死,他是有机会不死,他自己就说了“想要逃生,昨天就去上庸了”。
但是他拒绝逃生,他战败了,自杀了,这就和某种类似人类的岛上动物的行为习惯如出一辙。
窃以为,新《三国》把关羽“从神拉到人”,是“拉”的有点过了,但关羽的民间形象实在太好,留点反弹空间也是应该的。
附:关羽的的各种荣誉称号
汉寿亭侯(汉)、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宋)、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清)。
武圣(儒)、伽蓝菩萨(佛)、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