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4年,根据“彭高峰三年寻子”改编的电影《亲爱的》故事围绕拐卖儿童展开,着墨方向是孩子失散后父母的痛苦与伦理道义。影片采用半纪录片的形式,根据事件发展的时间线来还原,130分钟的内容含量颇丰。影片像是铆足了劲儿要讲好这件事,没有采用倒叙或者插叙的方式照顾下主演们的出场顺序,而是在出场后平等对待了所有主演的情感。
http://ww3/large/4d5f9ff5jw1eqgktxi7mtj20go075jt1.jpg 2015年,根据“聊城人郭刚堂十八年寻子长征”与“重庆多个寻亲故事的合体”改编的电影《失孤》故事基调依旧是拐卖儿童,着墨方向是亲子失散后的寻亲之路。影片虽然基于大量的社会调研事实,但制作团队显然希望摒弃过分催泪,呈现出以小博大、以笑代泪的视觉效果,所以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部“状态式”的公路抒情片。片中大量的好人串烧与空镜头,烘托出刘德华的演技更上一层楼。除此之外,更大的意义在于掀起人们对拐卖儿童问题的再度关注。
随着《失孤》上映,关怀儿童的慈善活动相继展开,一时社会打拐热情爆棚。在香港,《失孤》举行慈善首映礼的部分门票收益将拨捐联合国儿童基金香港委员会。在内地,组织公益观影场也成为慈善机构、院线、厂商纷纷推出的应季活动。开封某电影院邀请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残障儿童和市社会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到影城免费观看电影;杭州媒体、影视公司、院线也策划了请你到影院看童画展的活动;在北京,伊利方舟工程组织了儿童安全主题的观影活动,并邀请专家针对“打拐”现实案例,剖解了那些“防走失、防拐骗”的招数和应对方法。
大量的落地推广对强化儿童防走失、防拐骗意识,提升儿童安全防护技能,的确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教会孩子“怎么做”,也是目前中国环境下最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尽管中国打拐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此。作为《失孤》的主演,同样是一名父亲的刘德华在被问及将来如何教育女儿成长中提及,“防拐带有很多方法,小朋友不应在这些环境下成长,社会应从公民教育方面开始做。”关于教育曾经有过这样的说法,孩子的教育问题应该从成年人开始普及,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同样应该从成年人开始普及。
2013年曾有过这样的冷笑话:“媒体报道称,按照不同的统计数字,中国每年失踪儿童不完全统计有20万人左右,找回的大概只占0.1%。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回应称,这些数字纯属谣传。目前儿童失踪被拐基本都发微博,会有网友立刻转发给我。”截至到现在,公民搜索中国每年失踪儿童数量,依旧很难得到准确的结果。公民都晓得,中国每年失踪儿童数量不该是笔“糊涂账”。公民更晓得,残酷的现实是,这一笔笔“糊涂账”的主角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一但丢失,就太难走回来。
无论是雾霾还是打拐都在我们眼皮底下,可大家早已练就视而不见的神功。柴静的《穹顶之下》把PM2.5拽到大众眼前,乌泱泱热度起来,乌泱泱热度过去。《失孤》把打拐问题拽到大众眼前,同样如此。没有切身的痛苦,这不是大众会持续关注的问题。然而,这必须成为相关人事部门持续关注的问题,急需优化解决的问题。公益组织、慈善机构,甚至影视作品可以去宣传去传达真善美的正能量,但中国社会更需要政府公务切实阻止儿童犯罪行为,减少儿童犯罪行动,提高丢失儿童营救比率。小朋友不应在缺乏信任感的环境下成长,家长同样不应在危机暗伏的环境下提心吊胆。
前一篇:《咱们结婚吧》结婚是很好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