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日常]吉光片羽 |
给影子:
从第三极回来。路上腿都快抬不起来。很累。
即使在书店时也很累。但是还是孜孜不倦地转着。买了亦舒的《乐未央》,有段时间在读她的书,是读的,偶尔会念给同学或者弟弟听。《寒武纪》看过之后留给弟弟看,但是还是很担心,他会不会把我的书弄丢弄坏。在对待书上我有一定的洁癖。
毕业前的那段时间天天在宿舍看书,偶尔同她们甩牌。我关系最好也是唯一好的姑娘说,我发现你真的好心疼书,还说我性格像男孩子。我想四年了,她才看到,或者说我才给她看到。也许四年来,我在宿舍的时候加起来也没有最后几天多。
她还说过你对女孩子本身是存有偏见的,说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你会有好朋友,那么铁的朋友。
事实上,她说的都是对的。每个女孩子都是尤物,即使她多么的不够善良多么的不尽人意,我都觉得女孩子生来就是让人疼的让人怜惜让人原谅的。但是我却不肯走进。
我会害怕,我会逃得远远的。女孩子间的亲昵都是我不习惯的。直到现在,渐渐平和下来。因为相交的姑娘都是独立的,朋友也只在彼此需要的时候出现。比如泡沫、张菁、安妃,还有守在远处的你们。
至少我想你们是守在远处的,更加的不亲近,但是心想着是暖暖的。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我越来越喜欢。也正如你说,既然是明白各中道理应该聪明地活。那些喧闹的终究会过去,那些浓情蜜意朝夕相处,终于一天会平静下来,或者消失殆尽。虽然时间不是什么东西,但是有时候它能证明许多东西。
买了《伍尔夫读书随笔》,有时候书本身是不错的,但封底不大喜欢,写了一些垃圾宣传语。诸如怎样读小说,怎样读诗歌,太过白痴。
最近喜欢一些清淡的东西,散文,札记,随笔之类,当然即使是摇滚朋克非主流在我眼里也清淡起来。原来打算买龙竞的《日安,四季》,基于那种文字不够密集,蹲书店就能翻完的感觉,所以就蹲书店看完了。然后很不好的感觉,还是直接去她的蓝书札看好了。书里面的东西的确太过空泛,还没有看就结束了,且远没有博客的亲切感。
买了《疯狂的意义:尼采超人哲学集》,庆幸他将哲学写成诗体散文,不然我未必看得下去。佛洛依德大概叫《生命的舞蹈》的书还不知道丢在哪里,偶尔翻翻里面好玩的东西,但是终究没有系统地看下去。
《疯狂的意义》这一系列书叫“醒客悦读文丛”,也够白痴的名字,但是这一系列说相对简单一些,适合我这种哲学白痴看。最喜欢里面《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但是书店没有,还请图书管理员特意帮我找了一本萨特其他,零库存。
陈染说过,可能哲学对她的形象比文学更大。而我对哲学所有的接触也不过大学时那四十多块钱一本的《西方哲学史》。那时候上课的老头很好玩,说已经很便宜了,即使你们仅仅对里面的东西所致一二,已经很物超所值了。终究,我只记住几个诸如叔本华啊,苏格拉底啊,一些最为功成名就的人物。
计划内要买一本陈染新书《谁掠夺了我们的脸》,可是同样零库存,当时在其他书店见到九折舍不得买,一定要到第三极买八折的。
从看到陈染第一本书就开始喜欢,最近又将《私人生活》翻了一遍。记得当时读的时候讲到:喜欢陈染的小说,故事本身比起苏童林白到无太多出众,但就情节与语言来讲便足以媲美。陈染的形容词用得真棒,一直对某段记忆犹新。那个,此刻忽然想不起来。
对苏童的喜欢用四千字的论文杂乱无章记录在稿纸上,很明摆地大家都总结着的少年、女性、回归、历史等等系列,分类标准不同能分出不同种类,总归他的小说极具特色,所有的我都爱。我一直坚定的认为“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唯一拿得出手的东西,而“大鸿米店”五龙那人物角色塑造的还是不错,只是结局比起小说太过仓促,电影没有小说的那种厚重感,但相对已经不错了。
没看电影之前听同事说起那片如何如何,最终没讲明白,但大概不外乎色情暴力之类。不过也难怪,某深夜于某人家看“发条橙”,看到一半自己倦倦地睡着了。后来某人问起,我说很无聊的片啊,一群幼稚的年轻人,还没苏童的少年系列有意思,很平淡很残忍,那多有张力啊。
仿佛活到这把年纪已经很难被什么东西所打动所震撼,一切的遇见发生结果都变得理所当然。没有了那种突如其来的快乐也没有什么疼彻心扉的伤感。那天谁谁说我比起以前真的变了很多。大概淡漠凉薄成熟现实之类。
最近脑海里反复地回映着二零零五,二零零五,二零零五。二零零五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懂得了太多事情。有时候成长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某人说,我忽然想起一个名字叫病小哑,她在2005年的夏天的晚上陪伴我。仿佛从那之后我不再想表达自己存在。忽然想,再回到这里看到你们还在,真好。尽管,这句话的确矫情了。
买了杜拉斯的《情人》。里面唯一一本小说,这完全不代表我的阅读趣味开始转变。这本书没什么好说的,说多了就俗了。“情人”的盘买了,一直丢抽屉里。影评看了,对其没什么期待。主要是无论如何也不喜欢梁家辉这个人。
大抵期望太高必然失望。“不论在电影、电视或是现实生活中,一句动人的言语不会造就爱情。爱情都必须倚靠着情节设计、人物性格与戏剧张力才能存在。”——《爱情关狗屁事》里讲到。太多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即使再感人的故事也不过被精通此道的旁人设计出来的。而真实的生活莫过于平平淡淡实实在在地过。
邦妮说有些问题没人问我也要回答。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你这一生全力追求的是什么?她说,“起码目前为止,我觉得是精神上的东西,一个永远要抬头看的世界。”那天看一本青春电视改编的书里面也有讲,爱是一种力量,有一个目标让人积极地去生活,努力去做。当然这些或许幼稚,但是有时候感觉生活原来可以美好。
所有的问题都是心态的问题。
北京最近天气很闷。在公交车闷闷地坐着,心里安慰自己,有坐的地方已经很不错了。汗稀稀拉拉地留下来,有一股流到眼睛里。从公司拿了一本叫《映色》的杂志在路上看。创刊号,有龙竞、榛生、叶倾城、阿梗等一些人。我手里还有一本今天五月《糖果》的创刊号,因为是朋友们办的,所以尽管颜色调得很有感觉但也很费眼,还是稀稀拉拉地看完了。现在这些杂志大部分都成了偶尔没事翻翻的东西,想还在上学的时候每天都在专心地啃着。
你是喜欢《城市画报》的,对吧。第一次接触的时候是在西安我亲爱的小BT家。那两天仿佛是我长这么大所过的最喜悦的日子,可能因为跟亲爱的人在一起吧。记得读的第一本封面是陈绮真,要不就是安妮。总归是还是喜欢的一个人。但是陈绮贞的歌我是不能常听的,那个音色跟我的耳朵在一起不太和谐。
我最喜欢的女歌手是孙燕姿,不是王菲。对王菲的喜欢可能更多是因为喜欢喜欢王菲的人。记得有个小文写,因为遇到一些男孩子,为了爱,所以慢慢的自信勇敢学会某种技能很好的照顾自己。这些都很美好。成长有时候是件很美好的事情,至少回头想想有时候会。所有的苦难都是成长。
大概我的细胞跟别人不太一样。记得跟谁说过,每次我提很多东西很狼狈的时候我的心情都会出奇的积极向上,常常我大口大口吃干馒头的时候眼泪就想掉下来,我就像个不倒翁,很有韧性地活着。
呵呵。纤纤同学说她写了一个很烂的生日帖。我想看到我的她会平衡很多。从来不会写生日贴,这真是一件惭愧的事情。从来没有掌握住哪怕一点点写作的技巧,也真是很难为情的事情。就像直到现在我都没搞清楚豆瓣是杂回事,忽然感觉,原来脑子是不转弯的。正如,从来脑筋急转弯,我的都转不过来,都是真的。
影子生日要快乐,最近几年我生日都平淡地度过,想想,真的只是一天而已,有些朋友记得大部分朋友不记得,但都还是好的。生活快乐才是自己的。生日开心地过,希望明天能有个美好的回忆,希望以后日子平和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