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乡又食“黄河鲤”

(2009-08-08 07:47:05)
标签:

黄河

托克托县

家乡

黄河鲤鱼

名产品

呼唤

保护环境

杂谈

分类: 情感世界

http://a1.att.hudong.com/43/18/01300000044591121648189201021.jpg 

  回乡又食“黄河鲤”

       2009.8.8

7月下旬,虽是数伏盛夏,但那几日竟是特殊的清爽。回呼和浩特市参加侄女的婚礼,又品尝到了学生时代记忆中的家乡美味——黄河鲤,更添一份格外的欣喜。

低达呼市弟弟的驻地,正是中午,弟弟安排我们远来的亲人到当地最高档的饭店就餐,席中有道名菜就是托县黄河鲤鱼。

         http://www.moocity.com/UpFiles/Article/yu134151165/UpFiles/BeyondPic/2009-07/20097145098855331.jpg

我的老家就在黄河中游段的托克托县,黄河鲤鱼是家乡的特产。

黄河鲤以其肉质细嫩鲜美,金鳞赤尾、体型梭长的优美形态驰名中外,是我国的宝贵鱼类资源,淞江鲈鱼、兴凯湖大白鱼翘嘴红鲌)、松花江鳜鱼(鳌花)被共誉为我国四大名鱼。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几乎是家喻户晓,说的就是家乡黄河鲤。白居易等古代诗人曾为其写诗作赋,称其为“龙鱼”。民间流传有“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等美丽诗句。

黄河鲤如此名贵,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洛鲤伊鲂,贵如牛羊”之说,向为食之上品。我在小时候偶有品尝,那鲜美的记忆终生难忘。但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受水质污染、过度捕捞及黄河断流等影响,黄河鲤鱼天然水域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黄河鲤鱼的资源已明显衰退,加上我在外地工作,已经久违家乡的这道名菜。而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鲤鱼杂交热,又造成了黄河鲤鱼品质的下降。到目前,山西省黄河水域已经很难见到“金鳞赤尾”的原种黄河鲤鱼。惟有我们县,原属于黄河边的河口镇,利用一块巨大洼地和极为方便的黄河水源,修筑了一个人工水库,使金贵的黄河鲤鱼有了新的安身立命之所与生存繁衍的家园。我们那天吃的黄河鲤鱼,就是产于这里。

在我念初中时,就是在离黄河边仅几公里的县城南侧。紧靠黄河畔的是河口镇,我们中学就在河口镇与县城之间。这个地方古时属黄河故道,地势低洼,平时总有很多积水,每逢下雨,便是一片汪洋。后来,县政府因势利导,干脆把学校迁走,将这块洼地改造成为现在的人工湖。

记得,当年我们在学校念书,每到上午上课时,总能听到从黄河里传来的“棒棒”声,后来得知那是渔民们在围鱼。我们也不知道“围鱼”是怎么回事,但每逢听到那“棒棒”声,总感到有种巨大的诱惑力。为了弄清究竟,在一个周末,我们几个同学相约到了黄河边,看到的情况是,渔民们将几条捕鱼的船在河面围成一个圆,然后逐渐合拢。那平时听惯了的“棒棒”声,就是渔民敲船梆子发出的,目的是为了把包围圈里的鱼往网里赶,希冀得到最大收获。我们看着敲船棒子的营生很简单,就要求替他们敲,渔民们自然是高兴应允。这样,我们就与那里的渔民混的很熟,有空就去为他们敲船棒子围鱼——与其说是为渔民帮忙,倒不如实在地说是为了图新鲜,图好玩。就是这样,我们也不白辛苦。待到渔民们收鱼时,总是把那些他们看不上眼的小鱼儿慷慨地送给我们——其中也有黄河鲤,我们回学校用个大水桶在火炉上煮熟吃,那味道的鲜美,就是现在星级饭店做出的饭菜也难与之匹敌。这回吃到了在小时记忆中的美味,心中不由唱起了那首《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歌。

现在我已从呼和浩特返回东北有多日,但是好象黄河鲤的醇香依然在空气中漫溢,且似乎在呼唤:脆弱的环境已经不堪承受传统工业文明无节制的破坏,环境危机已经逼使名贵的黄河鲤频临灭绝;如果人类再不清醒再不收敛,下一步受到生存威胁的将是人类自己;世界的和谐是由所有生命相互构建和促成的,既然属于高级动物的人,就更应懂得珍爱生命,珍爱自然,珍爱生存环境,让一切名贵物种能够继续繁衍生存,形成一个一切生命可以共享的友好环境,这样人类才会继续明天美好的梦……

            http://www.sdhh.gov.cn/news/UploadPhotos/200691291830238.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