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所有企业都应取消国家免检待遇!

(2008-09-18 09:14:03)
标签:

经济

法制

监督

安全

杂谈

分类: 经济社会

               对所有企业都应取消国家免检待遇!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09/17/xin_132090517213565629286101.jpg

     国家质检总局17日发布公告称,鉴于近期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部分企业生产的个别批次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检出不同含量的三聚氰胺,考虑到食品的特殊性和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因素的复杂性,为进一步加大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经研究决定,停止实行食品类生产企业国家免检。对此,本人除表示赞成和坚决拥护外,还建议,对木恰按依然实行的对优秀企业给予国家执法部门免检待遇的做法应一律取消。笔者所以提出这个建议和主张,理由是:

    一、正常正规的执法检查是对企业的保护。众人皆知,市场经济是有序竞争的法制经济,它要求所有市场主体必须依照国家甚至是国际惯例规范和约束自己的经营行为,以此保证实现市场的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仅要求企业进行自律,为了防止不法商人坑害消费者,或者是不履行应尽的纳税人义务,国家执法部门进行监督与检查不仅必要,而且必不可少。在这里,国家的执法监督与检查对企业具有双重意义:第一,通过这样的监督检查,约束企业规范运营,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社会信誉。常言道,“诚信如大道,获利如江河”,企业依法经营了,其利益也在其中了。第二,可以时时提醒和约束企业走人间正道,避免发生违法犯罪问题,从而帮助企业从根本上规避可能出现的司法风险。事实上,在我们实行对优秀企业给予免检照顾政策以来,似乎发生的负面效应远远高于和大于正面效应。在笔者所在地区,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地方政府曾经给了一批企业以这样的优惠待遇,但是这些企业最后的结局几乎没有一个寿终正寝,几乎都是因为经营不善或违规经营而先后纷纷破产倒闭。更有甚者,有个打着美国企业旗号的“外资”企业在免检政策的掩护下,以虚开增值税办法疯狂进行巨额偷税,其管理团队最终在犯罪的道路上几乎全军覆没。

    二、应该严格规范国家执法部门的执法检查行为。在以往,企业所以惧怕执法部门的监督与检查,是因为执法部门往往对被监督检查的企业没有一个指点和帮助其“校正”的过程,而是多以罚款为出发点,所以其检查一是过多占用企业的宝贵时间,二是确实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现在需要我们研究和推敲的是,为什么国家有关执法部门对企业的监督检查非得使之成为企业的负担呢?舆论与理论界也包括社会各个方面早就呼吁,国家对企业的监督,应以对企业服务为宗旨,在所有履行监督检查的例行公务中,应坚持“寓监督检查于服务之中”的原则,在监督与检查中以帮助企业规范其经营行为、约束其依法经营为主,而不应以罚款创收为主,更不应带着创收指标任务去检查。正因为我们许多执法部门存在这种恶劣风气,所以企业才把被监督检查当成负担看待,而我们的政府不从治本思路去思考问题,于是就采用治标办法,干脆不让你检查,于是才有免检政策的出台。

    三、地方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对企业的“三乱”(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治理。其办法有三:一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从为企业“保驾护航”、“把脉问诊”、“帮助规范”的目的出发,把地方各国家执法部门组织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企业进行统一“年检”。对检查出的问题,视情况,统一提出要求,令其限期整改,也可以对其提出刚性约束措施,如有必要的,也可以进行必要的罚款,但是必须公开透明,所罚款额决不允许与执法者的利益挂钩。二是,坚决纠正目前在许多执法部门严重存在的行业不正之风。为了做到这一点,要发挥舆论、新闻、行业协会、商会、消费者协会以及党组织与上级纪律检查部门的监督作用。要进行行风民意调查,对民意反映不好的,要采取组织与经济措施,使其既“不敢为”也“不能为”,以此遏制令企业非常头疼的“三乱”现象继续发生。在这里,尤其需要商榷的是,我们有些地方提出对某些开发区或者企业进行所谓“封闭管理”的口号,这样做看似很有气魄,可以置国家的法律与政策于不顾,给企业以“宽松”的经营环境,但是这无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尤其是在实践中它有百害而无一益。在东北个别省和天津市,过去有过这样的提法,但是人家早已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改正了,建议现在依然如此坚持的地方,应该聪明一点,理智一点,有点法制社会的观念与常识,也尽快改正过来,用以防止类似三鹿婴幼儿配方乳粉的问题在你那里重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