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日记17】从阿勒屯麻扎看古莎车历史 叶尔羌王国皇家陵墓

标签:
新疆南疆叶尔羌汗国古莎车国莎车图文原创自助游背包游历史 |
分类: 行走祖国(西北) |
阿勒屯麻扎陵园内最著名的阿曼尼莎汗陵
我的心已碎成一片片
脸色变成枯黄的麦草
泪水如注心儿惆怅
花园像我一样的枯萎
百灵像我一样废鸣
这是什么原因
是我离开了恋人
(选自《十二木卡姆》第十一套曲 斯尕)
2005年12月,十二木卡姆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勒屯麻扎陵园内最著名的入葬者是阿曼尼莎汗王妃,她是十五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音乐大师,她整理、合成的维吾尔传统套曲、史诗般的“十二木卡姆”,流传数百年,至今仍响彻全疆,饮誉中外。
平民出身的阿曼尼沙汗,在叶尔羌汗国第三任国王拉什德汗微服私访时相遇,年轻潇洒的国王因为听到樵夫13岁女儿阿曼尼沙汗哼唱的歌曲之后,爱上她,并通过匆匆困难迎娶她为王妃。娶一个砍柴人的女儿为妻,阻挠、谩骂、讥讽、抗议以及闲言碎语笼罩整个叶尔羌国。
睿智的国王不仅迎娶了聪慧的阿曼尼沙汗,而且力排众议,极力支持阿曼尼沙汗整理木卡姆,从而才使十二木卡姆没有失传,并且传承至今。
阿曼尼沙汗只活了34岁,在她死后的三年后,她的丈夫拉什德汗国王也跟随而去。
考古学家在古墓和遗迹中挖掘,从而使大众了解更多未知历史。
而今天,我们站在古代莎车国国王陵墓前,仿佛身同感受那些逝去的辉煌与败落。
阿勒屯麻扎位于一个微微隆起的台地上,低矮的围墙里,安葬着叶尔羌王国的13代汗王。
皇家陵园的左侧,是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阿勒屯清真寺。清真寺高大的门楼令人仰视。他一直是数百年来莎车的穆斯林每天都来祈祷的地方。现在,几乎每天都会有数千人来这里做礼拜。
王陵和清真寺马路对面的是正在修建的叶尔羌汗国王宫,人们可从这里从温昔日莎车古国的辉煌。
麻扎崇拜是维吾尔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包含了这个民族对故人的怀念以及“不知死,焉知生”的哲学理念。
人在麻扎祈祷、倾诉、哭泣,两个世界开始沟通、对话,生者与死者仍是同居一室的亲人,死者的沉默也是一种言说方式。这样的场景,是超越两个世界的,是生死两忘的颠峰体验。
陵园里能三三两两的看到一些参观团,导游用维语讲解,也有导游用英语讲解。能查阅到有关这里的相关资料很少,在陵园里只能简单的看些外观的摸样,却一直找不到普通话导游。
在自己整体参观完一遍陵墓后,带着更多的疑惑逛第二遍的时候遇到一位能说普通话的景区导游。
终于明白了一些疑惑。
这位热心的导游,一边用普通话给我讲解,一边用英文为两位来自美国的朋友讲解,这里的墙砖是四百多年前烧制,一直保持着原貌。
四百年前烧制的精美蓝色琉璃瓦,烧制技艺已经失传。
这里埋葬着叶尔羌汗国13位国王,中间那最大的,类似一间房的陵墓是叶尔羌汗国开国国王赛义德的陵墓。
陵墓内看似陈旧,但雕饰精致,建筑呈显维吾尔艺术风格。
常年失修的陵园,让人不禁想起那些沧桑的岁月。
国王陵墓群旁一侧,荒草掩映着一排排按照伊斯兰教风俗砌成坟丘。墓穴之间偶尔长出一丛丛红柳和杂草在微风中摇曳,简陋、冷寂,显示着这片陵墓的荒凉和年代久远。
要不是进入这里的大门口写着“叶尔羌汗国国王陵墓”,你怎么会相信这里沉睡的是当年的古莎车过的一些大臣!
依然健硕的老榆树
眼前的阿曼尼莎汗麻扎是近几年当地政府和群众重新修建的阿曼尼沙罕纪念陵,陵高22米,修建在一座
2米高、10米宽、10米长的正方形基座上,陵宫内墙镶有“木卡姆”十二套曲名。
在封建时代,阿曼尼莎汗只不过是一名出身贫苦,无地位可言的汗王的妃子,但经过数百年历史的沉淀以后,她的声誉却远远超过她所处时代的显赫一时的国王。阿曼尼莎汗陵墓的一侧是当年叶尔羌汗国的12代国王的陵墓。昔日显赫国王,今朝谁人知晓?昔日名不见经传的阿曼尼莎汗却早已成了人民称颂的民族精英。历史会忘却一个个死去的君王,却永远不会忘记永不消泯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安葬汗王、英雄、学者和诗人的麻扎,雄伟壮丽。高大的拱顶,玻璃的装饰,他们的陵寝用一生的遗芳来筑就,人们用死的奢华形式来保证他们的名字不在时间中湮没,这多半出于敬意和崇拜。穷人和无名者的麻扎微微隆起,由黄泥修筑,与大地的土灰色融为一体,它们简单的造型和杂乱的排列好像亡灵的神秘符号和大地古怪的胎记。这些麻扎成片出现,如同死者在生前爱好集体性节庆一样,在另一个世界他们也要结伴而居,相互有所依靠和安慰。他们在尘世卑微无名的生活配得上现在永恒的寂静和安宁。这些麻扎大多位于村庄边、民居旁,有的紧靠圣人墓,如同生者的亲戚和近邻。
叶尔羌汗国后期,陷入严重的教派斗争之中,黑山派和白山派发生血腥厮杀,白山派逃亡西藏,黑山派拥立新国王。后白山派假借达赖五世的名字,前往准噶尔勾结浑台及噶尔丹,击败黑山教,俘虏了汗王,另立了新的傀儡国王,至此,叶尔羌汗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