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寺从土木工程到泥塑、木雕、彩绘都出自锡伯工匠、画匠和民间艺人之手。生动地反映了清代锡伯族的建筑及文化艺术水平。
从伊宁市内出发,在摸索和询问后,我终于在一个商场的后面我找到发往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的班车,说是班车,其实都是小轿车,人满(4人)即发车,每人几块钱。如果人不满你按照人头付费也可以包车去往察布查尔县。路上很顺利,很快抵达了察布查尔县,我让司机帮我停在可以搭去往靖远寺的公交车的车站边。公交车从县里开往下面的村镇,由于提前跟乘务员沟通过,到了靖远寺,乘务员便喊我们,下了车。
那天的天气很好,湛蓝的天空里被风刮散了的云,暖暖的阳光都舒服得很,但靖远寺的大门却是紧闭的。在靖远寺的门口有一些当地的老人正打着扑克牌。我和朋友并不着急,先是在门口转转拍了拍照片,稍过了一会儿,来了一位年约六十多但很精神的老头儿,老人家问我们是不是要参观这里,便带我们进了售票的小屋,同时还有一拨游客,一位女士带着三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先是女士买了自己和小孩的门票,进入了寺内,我在后面便问起了老者,老者也是锡伯族人,一直都居住在这里,靖远寺的历史从他们的族人居住在察布查尔县开始。由于最近几年察县地震不断,所有寺庙也遭受了些许的损毁。谢过老人家之后,我开始参观靖远寺。
我的门票
首先要进入的是天王殿,从北京来到这遥远的西域,寺庙的建筑摸样看起来与在北京见到的如出一辙的感觉。
天王殿门口的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进入天王殿,才领略到了小小地震的威力。
地震使得天王殿的半个侧墙都倒塌了。。
另外一个殿堂的景象。

老人家说这是去年(我是2011年6月到这里的)和前年的地震导致的。现在写博文,我不禁想到2011年11月份的时候察布查尔县的地震是不是使这里损毁的情况更严重了呢?

但愿地震没有给这里带来更多的灾害!

寺庙门口沿路两侧种满了火红的月季,使人觉得这里朝气蓬勃,似乎从来没有过灾害发生。

清乾隆
46年(1782年),即锡伯族人由东北盛京西迁伊犁的第18个年头,由锡伯营总管图伯特主持,在左翼镶白旗五牛录佛嘎善兴建了一座喇嘛苏木。深切怀念故乡的锡伯族人民为祝愿乾隆皇帝应允60年期满后返回东北原籍许诺,给它起名为“郭罗克伯——鄂尔合内布勒——珠克特享”,意即“靖远寺”,俗称“喇嘛苏木”。
以后由于凿通大渠八旗军民集体南迁10公里,该寺便废弃。清光绪14年(1888年),锡伯营八旗军民重建了“靖远寺”,历时二年始建成。

重建的靖远寺规模更宏伟壮观,占地约1万5千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四周砌有高大围墙,山门前有砖雕影壁,正门上方刻有锡、汉文“靖远寺”大金字。

庭院宽阔幽静。沿道两侧各筑木牌楼一座,东为鼓楼西为钟楼,琉璃屋顶,异角飞檐,极为秀丽。

靖远寺整个建筑都采用了砖雕、木雕艺术,并配有彩绘、泥塑以及丰富多彩的壁画,是龙凤虎麟、神仙贵人、飞禽走兽、奇花异木等无不在这气势壮观的建筑群里显得千姿百态。它们与整个建筑物成为一个美妙而和谐统一的整体。

寺庙檐下的彩绘,每幅图一个故事。

我所在的时间内,来此参观的人很少。清静的感觉很好~

不过,可以看出,参观的人虽不多,但不乏虔诚者。

人们是相信美好的,希望人间充满欢乐和幸福。

保佑,少些磨难。
两侧的木牌楼里,放置着一些物品,向来客展示着锡伯族当年是如何从东北西迁至这遥远的伊犁。刚好碰见之前在门口买票时碰见的女士和小孩。
女士正在为小孩讲解着锡伯族的历史,原来他们也是锡伯族的,生活在伊宁市,今天趁小孩休息,女士带着孩子一起出行拜祭祖先,了解祖先西迁历史。
小男孩在盒子里发现了一卷纸,经不住好奇,小男孩把卷纸从盒子里拿出来,打开来,上面全是锡伯文,看不懂。貌似像是一张族谱什么的。

1764年农历4月18日,按照乾隆皇帝的圣旨,4000多人组成的锡伯族队伍由盛京(今沈阳)向西出发,1765年农历7月20日,这支队伍终于抵达伊犁。1766年春天,这批西迁的锡伯族军民奉命驻扎在今天的察布查尔县所在地,沿伊犁河南岸居住下来,并组建8个旗,也就是8个牛录,开始了屯垦戍边的生活。初到伊犁,由于水土不服,加上伊犁河沿岸湿气较重、蚊虫甚多,疟疾、风湿、麻疹等病盛行。就像漫漫西迁路上对新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定居察布查尔县的锡伯族官兵民众开始建设寄托他们精神家园的寺庙,期待能够驱病纳福。

随后我在寺庙院内随意转了转。
发现了这个木制大炮
还有木制轮车
虎头瓦片。。。
还未成熟的青苹果。
寺庙门口的那只爬在妈妈身上的小狮子。
还有原产于欧洲的夏橡。
大雄宝殿那斑斑驳驳的柱子~

柱子下,地上的小草还在顽强的有艺术性的生长着呢,
但愿一切都还好~
记录所闻所见~
【新疆·伊犁六月行】全程背包公交线路出行
北京-乌鲁木齐-赛里木湖-果子沟-芦草沟-霍尔果斯-伊宁-木斯-那拉提-新源-特克斯-霍城-察布查尔-伊宁-乌鲁木齐-北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