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学人李震
(2025-11-16 08:25:41)
标签:
白金声 |
分类: 朋友茶座 |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院内有一栋三层小楼,小楼上方有刘国正先生题写的十个大字“百年中国语文人研究院”,研究院院长是李震,他创建了百年中国语文人博物馆。在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史中,李震选择了语文研究者和语文特级教师200人,以出生年月为序,每人一块板面,介绍他们的语文贡献,并配上照片,我忝列其中。
2024年4月8日,这“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的美好季节,我跨过黄河,从东北来到苏北,在连云港参观了百年中国语文人博物馆。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联:云山苍苍文海泱泱,百年语文山高水长。
博物馆的序言是一篇赋,是李震撰的。开头道:
昔孔圣设学,庠序开源;黉宇明伦,师垂则典。其内容也,经史子集一体,礼乐术数通练。时至癸卯,学制新颁;语文设科,开辟新元。延之百年,壮阔波澜。语文人等,继后赴前;筚路蓝缕,文脉承传。
这是中国语文的来龙去脉。接下来,序言又云:
辞曰:舌耕春秋兮,鞭执杏坛;书斋穆穆兮,绛帐暖暖;苦心孤诣兮,诲人不倦;学为人师兮,行为世范;功载史卷兮,薪火承传;百年语文兮,气象万千。
这是对夫子的歌颂,古往今来,教育工作者劳苦功高。
参观结束了,我在留言簿上留下了感受与赞誉:“百年语文人,与日月同光。”
中午,顾爱军校长特意从教育局开会赶回来,在学校食堂陪我用餐。其间,我与身在海外的李震通了电话。70多岁的他,嗓音洪亮,清晰悦耳。
28年前,也就是1997年,李震的《曾巩年谱》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该书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那年他正在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任教,号称唐宋学人。
1977年,李震在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赣榆县土城中学担任语文教师,一干就是近20年。在这近20年里,李震一边教书,一边研究曾巩,历时12载完成了《曾巩年谱》这本书稿。《曾巩年谱》出版后,他寄给于漪一本求教,于漪说:“年轻人能甘于寂寞做学问,在当今社会已不可多得。由于利益驱动,有些人,包括一些中青年教师奔波于利网之中,追名逐利,看似热闹,终究年华虚度。你英年力学,前途无量,可羡可贺!”于漪的这些话,既是对李震的鼓励,又是对李震的鞭策,每次重读于漪的这些谆谆教诲,李震总会想起这12年的青灯岁月。
曾巩研究只是李震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突破口,或者叫做切入点,通过研究曾巩,李震几乎翻遍了宋及宋以后的史学、文学等古籍,还有部分地方志,这使他系统地了解了宋至“五四”这一段时期我国的文学典籍情况,尤其是宋代文化,他用力最勤。为了更好地研究宋代文学,他购买了《全宋文》和《全宋诗》。通过研究曾巩,他还研究了与曾巩同时代的具有相连关系的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李觏、沈括、苏洵、苏轼、苏辙、陈师道、张耒等一批宋代学人,阅读了《宋史》《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一批史学著作,摸索到了一些治学的规律和方法。
搜集曾巩的研究资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李震每年都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连云港图书馆辑录资料。
有一年暑假,李震到连云港图书馆看四库全书,从赣榆到连云港,每天往返80公里。因天气高温,图书馆工作人员中午有三个半小时不上班,他有点着急,就和馆内工作人员商量,能不能把他锁在馆书库内读书,工作人员不同意。他反复说明路途遥远,时间太宝贵,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馆长被他恳切的要求所感动,同意他在图书馆五楼玻璃棚下走廊内阅读。每天上午11点半他先下楼吃饭,等馆里工作人员下班,他就来到五楼走廊,借书一本,置一桌一椅,放一壶一杯,加一潜心静读之人,他自诩为“六一居士”。五楼上为玻璃棚顶,四壁为书库,楼梯口两道大铁门皆锁死,密不透风,天气奇热,他大汗淋漓,又自嘲为“翰林学士”。这样,他一天可静读九个半小时。
书稿终于杀青了,李震感慨系之,赋诗一首:
百年中国语文人博物馆隔壁就是李震的历书斋,每天中午,阳光正好从四合的天井上方斜照进来,那一刻,满室辉煌。李震,这位三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倚在沙发上,点上一支香烟,烟圈缕缕上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