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惠莹
(2025-10-17 15:59:18)
标签:
白金声 |
分类: 朋友茶座 |
1925年,高惠莹生于“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华北平原,从小长在白洋淀湖畔的大龙华村,在这里受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的教育。1941年,她来到北京,在经学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诗经》《论语》《老子》等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经典。1943年,她当上了小学语文教师,从此她便和小学语文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既是她赖以谋生的职业,更是她奉献终生的事业。1952年,她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在教育系深造。1956年,她毕业留校,从此专门从事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研究。50年代末,60年代初,她一度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副校长,亲自参加第一线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实践。与此同时,在理论上她注意吸收国内国际的前人研究成果,在蒋仲仁、陆静山、袁微子等老专家直接扶持参与下,开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法”这门大学专业课程,编写了比较系统的讲义,初步建立了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1980年,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大连成立,叶圣陶先生任顾问,郭林任会长,李秉德、顾明远、袁微子任副会长,她任秘书长。1984年,郭林去世,袁微子任会长,她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组织学会日常工作。1988年,她任全国小语会会长,1994年,她再次当选为会长,从1988年到1998年,两届共10年。2004年9月29日逝世,享年80岁。
她的教育主张是:让孩子从小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全面地发展;解放孩子,提高素质,培养个性。
199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了《高惠莹语文教育论集》。在这本论集里,集中地展示了她的学术创新思想。
第一,明确提出一个大目标——走现代化与民族化统一之路,努力创建中国特色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这个创新目标,要求我们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大道,把中国古代蒙学中的活东西,西方近现代教育中的好东西,社会主义教育中的新东西,这三大源头活水全都汇聚起来,熔为一炉。
第二,深入开掘一个活源头——“从孔夫子到叶圣陶”的中国语文教育优秀民族传统,对于什么是小学语文的“中国特色”做出了理论概括,即文道结合——情理结合——读写结合——教学结合——严活结合——苦乐结合。这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六朵金花,也是创建中国特色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的一大源头活水。
第三,初步构建一个新体系——小学语文教学法体系,包含“基本理论”、“三大教学法”两个层次。基本理论:在小学语文学科性质上,主张语文工具性与思想教育性的有机结合;在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上,主张从小学会祖国母语与从小学习做人之道有机统一。三大教学法:识字写字教学法、阅读教学法、作文教学法。
第四,努力做出教改经验的新总结——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小学语文教改的新鲜实践经验,不断给以新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如对斯霞、袁瑢的文道统一教学法,霍懋征的优质高效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等经验都进行了跟踪研究和理论探讨。
第五,探讨了一个跨世纪的新课题——小学语文如何扬弃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寻求二十一世纪大变革大发展之道。要想走大变革大发展的道路,必须注意应试教育在培养目标与教育方法上的两大根本弊端,必须在“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系——考试制度——教材建设——教师素质”这六个层面上进行全面改革,真正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1979年,我在双城县教育科教研室当小学语文教研员。1983年,我得到了一本她与麻凤鸣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学法》。1991年,我又得到一本她与刘秀英合著的《小学语文教学论》。这两本论著至今我还保留着,它是我入道的启蒙读物。
《小学语文教学法》这本著作主要是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通用教材编写的,仍然属于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但与同类的其他版本的著作有两点不同:第一,在教材与教法的关系方面,更多地阐述教学法,这反映了教材教法已向教学法方向发展。第二,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和介绍有关内容发展的历史线索,以引起注意其发展的趋势。这一项内容,也已超出了一般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著作的范围。
人事倥偬,指顾之间,一晃儿,我与高惠莹在牡丹江相见已过去了34年了。在我的记忆中,她个子不高,胖墩墩的,有眼疾,腿脚不好,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事业,无怨无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