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研究者刘显国
(2025-09-24 16:07:35)
标签:
白金声 |
分类: 朋友茶座 |
自从2019年5月15日第50届“创新杯”全国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展示大会在北京新英才学校召开后,刘显国便杳无音信了。昨天晚上听重庆特级教师翟渝成说,刘公已于去年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十分悲恸。
刘公是我的挚友,他大我十岁,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早年在四川搞反馈教学法,后来到深圳研究教学艺术,著述颇丰。
我认识刘公是在1986年。那年夏天,广西《小学教学参考》编辑部在桂林召开座谈会,在会上我和他一见如故。会后我们联袂游漓江。漓江由桂林至阳朔40公里间,山峰奇特,秀水潆洄,青峰浴水,山水相依,家家农舍,点点渔舟,茂林翠竹,河洲断续,田野似锦,江山如画。看到如此美景,我不禁诗兴大发,朗诵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时只听“咔嚓”一声,刘公摁动快门,照相机留下了这美好的瞬间。
第二年10月,我和刘公在昆明相遇。昆明市盘龙区教育局举行部分省市小学教学研讨活动,主办方给刘公和我安排一个专场,上午刘公讲小学数学教学艺术,下午我讲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晚上,领导请大家吃饭。酒桌上,我举起酒杯,走到刘公身边,唱起郭小川的《祝酒歌》:“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刘公本来不会喝酒,此时此刻,也斟满一杯啤酒,一干而尽,随即大声附和;“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就这样,教学艺术把我和刘公连在一起了。经过酝酿,十年后,也就是1997年,我正式参加了他的现代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组。
纵观中国当代教学艺术研究天地,刘公无疑是一位重量级人物。改革开放时期,尤其是走进新课程以来,他异军突起,笔耕不辍,在教学艺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赡成果。他立足于中小学教学现况,抱着求实爱真的热情、创新发展的意愿和开放吸纳的态度,痴心追问教学艺术种种现象,无论是对教学艺术的宏观审视,还是对教学艺术的微观思考,都显现出深厚的学力和出众的才华。30余载,为了寻找人生的支点,他锲而不舍地倾心追求,构筑了九天奇境,在教育界一炮打响,《中国教育报》对此以整版的篇幅进行了报道。
课题组有两件大事:一是编写教学艺术丛书,二是组织教学艺术大赛。
先说教学艺术丛书编写。
刘公任这套丛书的总主编。1999年,他主编了《中小学教学艺术实用全书》,全书102万字,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此书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总结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艺术实践为基础,吸收了国内外有关教学艺术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反映了教学艺术的客观规律。在这套教学艺术丛书中,有四本是刘公写的:《说课艺术》《教法选择艺术》《激发学习兴趣艺术》《反馈教学艺术》。还有三本是我写的:《语文德育渗透艺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家庭语文教育艺术》。
再说组织教学艺术大赛。
课题组每年都要举办教学艺术大赛,从1997年到2019年,我协助刘公先后在长春、哈尔滨、深圳、北京、吉林、苏州、长沙、乌鲁木齐、玉门、中山、南宁、天津、武汉、常州、昆明、安阳、厦门、海门、绵阳、济阳、太原等地举办过二十多次“创新杯”全国教学艺术大赛。每次活动他都用高八度四川普通话演讲,宣传教学艺术理论。他讲教学艺术本身就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短短的一小段导语,字字铿锵,掷地有声,一下子引起了听众情感上的共鸣,激起他们探究教学艺术的无穷兴趣。
却顾来时路,苍苍横翠微。刘公是四川大竹人。大竹产竹,说到竹子,我们不能不想起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刘公在教育科研上就有一股家乡翠竹的精神,任凭千磨万击,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坚忍不拔,傲然挺立。如今在教学艺术这个殿堂里,这位独步高阔、独领风骚的刘公轻轻地走了,享年88岁,这无疑是中国教育的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