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者潘新和

(2025-09-23 05:40:37)
标签:

白金声

分类: 朋友茶座

疫情前,我多次接触潘新和教授。他不油,不滑,不蹭热点,不追时髦,老老实实问道语文,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者。

潘新和是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首创“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存在论”语文学。他父承潘懋鼎,师承林可夫、孙绍振,这三位都是大学资深教授,对他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影响很大。

潘懋鼎堪称“文化语言学”开创者之一,著有《中国语原及其文化》,他温文尔雅,才华出众,在乱世中艰难谋生,终以教学与研究为归宿。做纯粹的知识分子,是父亲给予了潘新和的精神基因。

林可夫、孙绍振二位教授均为当代写作学界之翘楚,他们犹如赫尔墨斯,预知潘新和的到来,将他带上智慧、治学之路,29岁大学毕业,成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写作教师,迎来迈向言语人生的拐点。

潘新和著作等身,自从1997《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问世以来,除了他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外,20年间陆续写出了《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语文:表现与存在》《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语文:审视与前瞻》《存在与变革:穿越时空的语文学》 《潘新和与表现存在论语文学》,可谓高产作家,在全国很有影响。

《语文:表现与存在》是潘新和于2004年创作、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育理论著作。该书针对传统语文教育中工具论与实用主义倾向的局限,提出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全书以言语生命动力学为框架,主张语文教育应激发学生内在言语潜能,而非培养标准化工具人。上卷批判工具论”“语感中心说等传统范式,强调养护个体言语禀赋与培育言语人格;下卷重构读写教学体系,提出写作为先”“书面语优先等创新路径,通过分析师生互动与阅读诠释,阐释言语创造力与生命存在的共生关系。书中指出,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顺应人的言语本能,使言语活动成为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此书是语文教学的“一声惊雷”,解百年语文积弊,开言语生命新说。方智范对这部皇皇大作是这样评论的:

潘新和教授以一人之力,穷数年之功,大胆突破语文教育理论既有观念、方法以及思维模式的局限,铸就了此一追求语文教育学现代品格的扛鼎之作。作者的魄力和才气,想象力和洞察力,势如破竹的逻辑力量和冷峻、深刻的批判,不畏权威、唯真理是从的学术良知,固然给人以震撼;而充溢全书的高远的教育理想、宏大的学术抱负,以及热爱语文教育、挚爱下一代、为民族的未来深忧远虑的社会责任心,更令人肃然起敬。

201853日,我与潘新和在杭州之江饭店相遇;2018119日,我与潘新和在绍兴百官小学相遇;2019128日,我与潘新和在北师大京师学堂相遇。交流中,我发现,我与潘新和人生轨迹大同大异。大同:儿时顽皮,当过“狗崽子”,上过山下过乡,做过民办教师,恢复高考那年参加高考,毕业后,他从事高校教育,我干小学语文教研员,直至退休,为了事业,一路走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大异:我长他11岁,先天不足,才力不济,马齿徒增;他小我11岁,他与他的父亲一样,做了传统文人,纯粹学者,声名大噪。

我与潘教授多年不见,甚是想念,愿潘教授学术成果层楼更上!愿潘教授身体康健如南山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