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念小语界三位泰斗级的老师

(2025-05-03 05:18:23)
标签:

白金声

分类: 朋友茶座

19807月。

大连。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这里成立,大家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此乃小学语文教师最高的群众性学术组织,对它的诞生,怎能不让人高兴?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在22名常务理事中,南京的斯霞老师、北京的霍懋征老师、上海的袁瑢老师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特级教师。故人恰似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如今,这三位小语界的泰斗都相继离世了,她们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整整影响了三代人。

先讲讲斯老师。

我认识斯老师,始于1983年,不是她本人,而是一本书。那一年,烟花三月,我到昆山听课,顺便去了上海教育出版社,拜访《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谈鸿声编辑。告别时,谈编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带有油墨香的新书送给我。他说:“这是我社刚刚出版的斯霞老师写的《我的教学生涯》,值得一读,送给您,留作纪念。”

《我的教学生涯》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

斯老师,1910年出生于浙江诸暨,1922年就读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毕业后,先后在绍兴、嘉兴、萧山、杭州、南京等地小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她被任命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她坚辞不受。她一辈子从事的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低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学,可能没有想过成名成家,但她却达到了小学教育的极高境界,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她坚持着自己的“童心母爱”和“分散识字法”,一辈子,一件事,一直站在讲台上,直到85岁才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退下来。她生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为一辈子当小学教师而自豪”,并把这句话镌刻在自己的墓碑上。

李镇西这样评价斯老师:“我一直把斯霞视为教育界的冰心:一样的童真,一样的纯净,一样的温柔,一样的坚韧,一样的淡泊名利,一样的香远益清。这样老师,不,这样的人,现在对我们的民族来说已经非常珍贵了!”

诗人臧克家曾为斯老师写过一首诗:“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爱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风烟。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这是斯老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童心母爱的真实写照。

我喜欢斯老师的语文教学,读过她许多课堂纪实,斯老师的语文课就像陈年老酒,让你回味无穷。请看斯老师教“祖国”。

“祖国”这个概念,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实在不好理解,那么斯老师是怎样引导儿童学习的呢?

师: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南京。

(好多学生都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

师:不要笑。祖国就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

生:不对!(答声中也有说对的)

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

生:不能!

师:那么,什么叫祖国呢?谁能再说一说?

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师:你说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长在这个国家叫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

生: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故意停顿一下,让学生接下去)

生:(齐)祖国!

六七岁的儿童,知识有限,生活经验匮乏,他们的思维特点,总是比较具体、直觉的。斯霞一方面通过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来指导儿童认识“南京不是祖国,而是祖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针对另外一个儿童的回答“祖国就是国家”,她因势利导,通过比较、对照,使儿童自己认识到理解不够确切。儿童的经验是有限的,当他们已有的知识不足以解决面临的问题时,也正是他们的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斯老师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内容中去理解祖国这个概念,使儿童平时熟悉的生活和“祖国”比较抽象的概念联系起来了,也使儿童把“祖国”和“国家”这两个词义相近、容易混淆的概念清楚地区分开来了。就这样,斯老师通过短短的几句谈话,不仅帮助学生迅速而又确切地掌握了“祖国”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而且也培养了他们从具体到抽象的初步概括能力。而引导儿童对这个词由具体到概括的理解,从模糊不清的认识到明确清晰的掌握,只花了几分钟,真是太妙了。

2017年清明节前夕,我去南京。在鸡鸣寺旁、北极阁下,我手持一束鲜花,驻足了很长时间。我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主要目的是缅怀敬业爱生的斯老师。在鲜花翠柏环绕的汉白玉斯老师塑像前,我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表达不尽对她的思念之情。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奉献是教师的天职,作为后人的我,更应该在教育这块圣土上不断耕耘,以生命的投入,爱语文,爱孩子,爱事业,薪火相传,终其一生!

再讲讲霍老师。

霍老师,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被温家宝总理称为“把爱心献给教育的人”,被国务委员刘延东称为“教育大家”。

她,1921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后,开创了我国高学历人才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先河,自愿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先后担任数学教师、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校长等职务。她,1998年退离一线工作后,依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到农村,到西部,传经送宝,成为新生代教育工作者的朋友和导师。她,曾担任过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霍老师爱每一个孩子,她爱学生甚至胜过爱自己的孩子。原北京实验二小领导禇连山曾讲过这样一件事:19626月,医院通知学校转告霍老师,住院的女儿病危。当时霍老师正在上课,听到女儿病危的消息,仍坚持把课上完。待她赶到医院时,女儿已经病故。大家百般安慰,她悲痛地说:“我爱我的女儿,我也爱我的学生,我不能因为女儿一人,而耽误40个孩子的学习。”

繁霜尽是心头血,撒向千峰秋叶丹。

2010220,教育部发出了《关于教育系统向霍懋征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学习她终身从教、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学习她以爱执教、文道统一的教育思想,学习她孜孜不倦、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

1984年,霍老师出版了《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叶圣陶先生在序中写道:“霍老师有高深的学养,而且坚守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为改进小学教学做出了成绩。我仅对她表示敬佩,并且认为她用事实证明了我的愿望:在小学阶段打基础的工作十分重要,必须下大功夫用大力量把它做好。”

霍老师教艺精湛,具有非凡的教育智慧。这是一节一年级语文课。她问学生:“你们愿意做聪明的孩子吗?愿意的,请举手!”霎时间,每个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接着,她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四件宝,如果学会了运用这四件宝,人就会聪明起来。这四件宝是什么呢?我暂时不讲,先让你们猜几则谜语。”于是,她请孩子们猜了四则谜语。“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谜底是“耳朵”。“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谜底是“眼睛”。“红门楼,白门槛,里面有个嘻嘻孩。”谜底是“嘴”。“白娃娃,住高楼,看不见,摸不着,缺了它就不得了啦!”谜底是“脑”。每当孩子们猜中一则谜语以后,她就要学生讲讲这个人体器官的作用。同时,霍懋征说,在上课时,要仔细看,不要东张西望;要认真说,不要随意说话。总之,要多听、多看、多想、多说。在猜谜语之后,她就剖析字形说:“‘聪’字,左边是耳朵的‘耳’;右上方是两点,代表两只眼睛;右边中间是‘口’字,就是嘴;右下方是个心,代表‘脑’。这四件宝合在一起,正好是个‘聪’字。‘聪’字后边所以加个‘明’字,是因为对这四件宝,要天天用,月月用,天长日久,你们就会聪明起来。”翌日,霍老师上课时问学生道:“四件宝,都带来了吗?”同学们昂首大声道:“带来了!”

在这个教例中,自始至终都有老师和学生的情感活动,这是无情却有情的。霍老师用儿童化的言语教“聪明”,诱发儿童的兴趣和智慧,产生了情知交融的课堂气氛。通过这个教例,可以具体而微地了解到霍老师教学的创造性,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教学中如果只强调学习知识,而忽视情感的培养,往往使学生产生厌学、冷淡,缺乏信心等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会干扰学习知识,影响品德和健康,霍老师深知个中三昧,恰当地处理了知识与情感的关系,真正达到了教学无痕的境界。

霍老师勤奋耕耘一生,在语文教学中,她留下了这样一些朴素的主张和思想:

一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两个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三好原则——课前预习好,课堂学习好,课后复习好。

四要方针——速度要快,数量要多,质量要好,负担要轻。

五多方法——多读,多想,多听,多问,多练。

我曾多次聆听过霍老师的学术报告,也曾多次观摩过她的课堂教学,还曾当面受到过她的谆谆教诲。我还清晰地记得,197911月,黑龙江省小语会在哈尔滨召开千人大会,研讨阅读教学问题。那时,我初出茅庐,青涩得很。19日晚饭后,我受领导的委托,去北方大厦给张田若先生送录音机,在走廊里遇见了霍老师。我们彼此寒暄了几句,她说,我是少壮派,当教研员不能浮躁,要立足课堂,多读书,勤思考,常动笔。听了这些勉励的话,敬仰和爱戴之情油然而生。我觉得人大凡都一样,对他尊重的人的话特别爱听,也特别愿意去照着办。从那以后,我教学、科研、笔耕三管齐下,把整个身心都扑在工作上。十年耕耘,十年收获,1988年,我终于成为了一名特级教师。

最后讲讲袁老师。

袁老师是一个不断创造辉煌的人。她,31岁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讨论通过国家宪法;她,37岁出席全国文教战线群英大会,与刘少奇主席握手的照片登在全国各大报纸上,之后,又代表中国妇女参加了国际妇联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会议;她,61岁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有人说,袁老师的名字,就像一块闪光的宝石,一直保持着美丽的光泽。这是为什么?纵观袁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可以用她自己的一句座右铭来概括,那就是“教学不止,探索不停”。

1923年,袁老师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市一个职员家庭。解放前夕,她上了大学,学的是化学专业。后来生病,辍学在家修养。19495月,上海解放了。第二年春天,她在上海万竹小学当了代课教师。

袁老师踏上教育岗位前从未接触过教育学、心理学之类的书籍,因此要上好课,做一个称职的老师,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为了上好第一课,她不知费了多少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抄写教案。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她还捧着书本在试讲。尽管这样,那第一堂课还是上得很糟糕,内容讲完了,一看表,离下课还有半小时时间。怎么办呢?只得呆呆地站在讲台上,不知所措。而台下,学生却一个个“活跃”起来了。

然而,正是从这第一课开始,她心里升起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把书教好!她读的第一本启蒙书是《小学教育典型经验介绍》,这是一本介绍老解放区模范小学教育工作者典型经验的书。她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联系自身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对照着,思考着,实践着,力求使它成为自己的东西,并创造出更好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袁老师一直在上海市实验小学教语文,当校长,终身未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多年的实践,袁老师形成了自己的语文教学风格——细,实,活,深。所谓“细”,就是她教学的每一步骤都很细腻而具体,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所谓“实”,就是实在而不浮夸,处处立足于使学生“学有所得”;所谓“活”,就是在传授知识中能注重启发引导,实中寓活;所谓“深”,就是讲课具有一定的深度,即使简单的知识,也不使学生浅尝辄止。正如有人说,袁老师的语文教学就像工笔画那样,精绘细描,刻画入微,使你从中体味到每一笔每一画都扎实分明;又像春蚕吐丝那样,细细地抽出,于细小处见深邃,于细腻中见灵活。而这种“灵活”,不在课堂教学的表面,而包含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间。

小学二年级有一篇课文,题目是《狼和小羊》,课文讲的是狼寻找各种借口想吃掉小羊的故事,说明一个人要为非作歹,总是蛮不讲理找借口的。对凶残蛮横的敌人,靠讲道理是行不通的。课文用“故意找碴”“气冲冲地”“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扑去”等词语写出了狼的凶狠蛮横;用“吃了一惊”“温和地说”“可怜的小羊喊道”等词语写出了羊的善良与无辜。这中间描写外形动作的词,学生容易理解,而像“嚷”“喊”所表现的形象差异就不易体会。袁老师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一副具体形象的图画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体会词语的内在意思。她是这样教“喊”字的:

师:狼蛮不讲理,第一个碴儿被驳倒了,便想找第二个碴儿。你们看看书,狼找的第二个借口是什么?

生:狼说:“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

师:对,“可怜的小羊喊道”(板书:“可怜”“喊”),想想,这时小羊为什么“喊道”,小羊是怎么想的?

生:小羊心里很吃惊。

师:哦,前面已经吃了一惊,现在又吃了一惊。

生:这时候,小羊心里很着急,因为狼说小羊去年在背地里说它的坏话,可小羊那时还没生出来呢,所以小羊心里很着急。

师:对,小羊心里急了。

生:因为狼冤枉小羊,所以小羊要“喊”。

在这里,袁老师把“喊”字放在上下文的联系中让学生来理解、体会,她促使学生想象小羊在这时是怎么想的,从而赋予了“喊”字以具体形象的思想感情。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从比较中引导学生体会“嚷”和“喊”的不同含义。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启发,要发展形象思维必须十分重视想象。通过想象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变成活生生的形象,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带来情绪上的感染。从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袁老师“细、实、活、深”的教学风格。

我和袁老师只见过一次面,且近在咫尺。1995年,枫叶红了的季节,她来到哈尔滨,在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做了一场报告,人气爆棚。当谈到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时,也许是过于激动,她从坐位站起来,手拿话筒,大声疾呼:“语文课是什么?语文课就是读书课,学语文不是做卷子!”话音刚落,顷刻间,我使劲地为她鼓起掌来。

白驹过隙,岁月不居,一晃,我也已进入了耄耋之年。如今,我常念这三位泰斗的故事,本文只记录其中的一二。如果教育有灵魂,那一定是教育家的精神,弘扬其品格,做心中有光的老师,乃时代的担当。我相信,广大青年教师的信念与行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