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艺术让我与刘显国相遇

(2025-01-16 04:41:56)
标签:

白金声

分类: 朋友茶座

这是一把神奇的金钥匙,它能轻松地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这是一轮耀眼的金太阳,它能神奇地装点未来天空的美丽。

这是一支迷人的金蜡笔,它能迅速地勾画智慧乐园的景色。

就这就是艺术——教学的艺术。

教学艺术,多么迷人的字眼!掌握教学艺术,是多少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早在17世纪,杰出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就表示,他研究的教学论,就是指的教学艺术。时光已经跨过了三百多年,在教学艺术这个殿堂里,呕心沥血、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的研究者不计其数,而有一个人却用属于自己的姿态独步高阔,独领风骚,他就是刘显国。

纵横中国当代教学艺术研究天地,刘显国无疑是一位重量级人物。改革开放时期,尤其是走进新课程以来,他异军突起,笔耕不辍,在教学艺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赡成果。他立足于中小学教学现况,抱着求实爱真的热情、创新发展的意愿和开放吸纳的态度,痴心追问教学艺术种种现象,无论是对教学艺术的宏观审视,还是对教学艺术的微观思考,都显见出深厚的学力和出众的才华。30余载,为了寻找人生的支点,他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课程视野、高超的教育智慧和远大的职业境界,锲而不舍地倾心追求,构筑了九天奇境,在全国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教育报》对此以整版的篇幅进行了报道。

我认识刘显国是在1986年。那年夏天,广西《小学教学参考》编辑部在桂林召开座谈会,在会上我和刘显国一见如故。会后我们联袂游漓江。漓江由桂林至阳朔40公里间,山峰奇特,秀水潆洄,青峰浴水,山水相依,家家农舍,点点渔舟,茂林翠竹,河洲断续,田野似锦,江山如画。看到如此美景,我不禁诗兴大发,朗诵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时只听“咔嚓”一声,刘显国摁动快门,照相机留下了这美好的瞬间。

第二年10月,我和刘显国又在昆明相遇。昆明市盘龙区教育局举行部分省市小学教学研讨活动,主办方给刘显国和我安排一个专场,上午刘显国讲小学数学教学艺术,下午我讲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一天的讲学结束了,晚上,领导请大家吃饭。酒桌上,我举起酒杯,走到刘显国身边,唱起郭小川的《祝酒歌》:“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刘显国本来不会喝酒,此时此刻,也斟满一杯啤酒,一干而尽,随即大声附和;“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杯视之。”就这样,教学艺术把我和刘显国连在一起了。经过酝酿,10年后,也就是1997年,我正式参加了他的现代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有两件大事:一是编写教学艺术丛书,二是组织教学艺术大赛。

先说教学艺术丛书编写。

刘显国任这套丛书的总主编。1999年,他主编了《中小学教学艺术实用全书》,全书102万字,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此书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总结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艺术实践为基础,吸收了国内外有关教学艺术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反映了教学艺术的客观规律。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教学艺术丛书中,有4本是刘显国自己写的,这4本书是《说课艺术》《教法选择艺术激发学习兴趣艺术》和《反馈教学艺术》。此外。他还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课堂提问的艺术》《练习设计的艺术》,在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板书艺术》,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课堂语言艺术》,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开讲艺术全书》,在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课堂艺术探幽》。

他的著作文辞生动,如芙蓉出水,清泉出山,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读《开讲艺术》,使我明白:开讲——“未成曲调先有情”。

赋有艺术魅力的开讲,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袅袅不绝。有人把开讲艺术比喻成艳丽的鲜花,她开在哪里,哪里便芳香扑鼻,沁人心脾;也有人把开讲艺术比喻成明媚的春光,她出现在哪里,哪里便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开讲的价值就在于使学生兴奋、愉悦、沉思、体味,让他们智慧花蕾悄然绽放。

读《板书艺术》,使我明白:板书——“冗繁削尽留清瘦”。

精湛的板书,是老师心血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块”,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桥梁。它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讲究艺术构思,做到形式多样化,内容系列化,结构整体化,表达情景化,恰到好处,浑若天成,情趣横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美的启迪。

读《课堂提问艺术》,使我明白:提问——“惊风乱芙蓉水”。

好的课堂提问要抓住兴趣点、发散点、矛盾点、疑难点、聚合点、模糊点来进行,这样的提问不但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起到引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思维波澜、发展学生智力、调动学生内部动机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说,提问是“发动机”,是“催化剂”。

读《激发学习兴趣艺术》,使我明白:激趣——“一声惊堂满座醒”。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人才成长的起点,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部动力。教学艺术的高超之处,就在于要善于在学生的面前揭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他们在各种事物奥妙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就越想奋发向上。这样,学习的兴趣就愈浓烈。

读《课堂语言艺术》,使我明白:讲述——“语不惊人死不休”。

美,是任何艺术门类所追求的目标。教学语言,作为教学艺术一个相当活跃的因子,也从来不松懈对美的追求。教学,要进入艺术的境界,它的语言应当是美的。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逼真、亲切、自然,充满情和意,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在刘显国的帮助下,我也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了几本关于教学艺术的书,如《语文德育渗透艺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家庭语文教育艺术》,号称教育艺术三部曲。这三本书常常作为参考文献被他人引用,尤其是研究生的毕业论文。

再说组织教学艺术大赛。

课题组每年都要举办教学艺术大赛,从1997年到2019年,我协助刘显国先后在长春、哈尔滨、深圳、北京、吉林、苏州、长沙、乌鲁木齐、玉门、中山、南宁、天津、武汉、常州、昆明、安阳、厦门、海门、绵阳、济阳、太原等地举办过20多次“创新杯”全国教学艺术大赛。每次活动他都演讲,宣传教学艺术理论。他讲教学艺术本身就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短短的一小段导语,字字铿锵,掷地有声,一下子引起了听众情感上的共鸣,激起他们探究教学艺术的无穷兴趣。

这里摘录他一次演讲的开场白:

浩浩宇宙空间,群星闪烁,璀璨夺目,充满着神奇和梦幻;悠悠历史长河,古往今来,兴衰更替,流淌着文明和理想。然而,人类自从成了宇宙的主宰者和历史的创造者,就把那睿智的目光投向了大千世界,寻觅、探索着那属于自己的东西——艺术。“艺术”这个闪光的字眼,攫人心灵。教学也是一门艺术。那么,什么是教学艺术呢?诸说对峙,观点纷呈。法国的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英国的罗素认为:“教育就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以上两位教育家是从教学的吸引性、效用性的侧面来揭示教学艺术的内涵的。而我的观点是:教学艺术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规律,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美的原则,娴熟地运用各种技能、技巧进行独创性的教学活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教学艺术家呢?

一场场精彩的演讲,就像一块块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听众的全部身心,使其忘记了时空,忘记了万象,忘记了自我。听着,听着,突然明白了:教学的含义是多元的。它既是科学,也是哲学;既是技术,也是艺术。它就是一个由广大教师天天实践、千锤百炼的“合金钢”。哲学是他的基石,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科学是他的栋梁,解决它的内容问题;技术是他的桥梁,解决它的手段问题;艺术是他的殿堂,解决它的效果问题。实现哲学、科学、技术的巧妙综合,必然能达到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我们应当一辈子为之奋斗!

北京。

2010720

中关村第三小学。

夏日融融,叠翠飞红。

29届“创新杯”全国教学艺术大赛在这里举行。上午8时,座无虚席的会场,华灯明亮。主席台上,淡蓝色幕布的背景前,10大盆南国棕榈树长得青枝绿叶,台两侧偌大的花篮盛着五彩缤纷的鲜花。在欢快的乐曲中,刘显国陪同领导和专家走向主席台。一台台摄像机、照相机捕捉着这美好的瞬间。伴着主持人的朗声宣布,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刘显国站在左侧大花篮前的紫檀色演讲台致开幕词。他,腰身坚挺,神情激昂,金丝眼镜下,眉宇间透露出刚毅和睿智。

却顾来时路,苍苍横翠微。1937年,刘显国出生于四川大竹。大竹盛产竹子,说到竹子,我们不能不想起郑燮的《竹石》这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刘显国在教学艺术研究上就有一股家乡翠竹的精神,任凭千磨万击,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坚忍不拔,傲然挺立。

刘显国倾多年的心血,默默钉在教学艺术的研究上,构筑了九天奇境。他搞教育科研有一支高学力、强能力、大潜力的队伍,人称“刘氏集团军”。他的成功,除了以科学为依托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之外,还有几百所书卷飘香、文气淳厚的实验学校。这些学校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为他教学艺术研究的基地。

2019515日,第50届“创新杯”全国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展示大会在北京新英才学校召开,刘显国致辞,我讲座。那年他82岁,我72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却顾所来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