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忆张公

(2024-12-01 04:43:43)
标签:

白金声

分类: 朋友茶座

昨日,张田若公在常州溘然长逝,享年99岁。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我非常悲恸。

我初次接触张公是在1979年的1119日。记得那天特别寒冷,哈尔滨刚下过一场大雪,大街上,积雪足有半尺多厚,路人穿着厚厚的棉衣在雪地上行走,脚下发出咯咯吱吱的响声。

下了火车,我冒着严寒,径直地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俱乐部。“黑龙江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在这里召开。开会的人很多,为了便于录音,一进会场,我便在第一排挤了一个位置坐下。会议刚刚开始,主持人一一介绍主席台上就座的各位专家。别的专家我已经记不清了,唯独张公的名字现在还记忆犹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天晚上,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包老师让我带着录音机迅速从华侨饭店去北方大厦,给张公复制一个讲话材料。

老师是我的领导,他的指示我怎能不听。于是,我穿好了衣服,戴上棉帽子,系上围脖,拎着录音机便来到了北方大厦。我轻轻地敲开了张公房间的门,只见室内坐满了青年教师,他们正围着张公探讨课堂教学呢。他见我进来,急忙站起来,接过录音机,笑着对我说:

“您是白金声,双城小学语文教研员,非常感谢您的帮忙!”

个子不高,面容清瘦,嗓音沙哑,动作灵活,对人热情,这就是张公给我的第一印象。

1985年暑假,上海的高宗达邀我去塞外山城承德参加“儿童作文研究社夏令营”活动。夏令营规模虽然不大,但层次比较高,有著名教育家原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杭苇、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何惠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惠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田若等。我和张公同住一室,4天的时间,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每天早晨起得特别早,晚上睡得特别晚,非常忙。后来我才晓得,他是利用早晚时间修改他主编的小学新实验语文课本。那时张公已经60岁了,为编写教材废寝忘食。

他对我说:“十年磨一剑,这套教材我已经修改好几遍了,在不断试教的基础上,明年准备再版,”我说:“您主编的这套教材特点之一是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张公说:“您怎么知道呢?”我说:“当然知道啦,黑龙江有不少学校使用这套教材。”此时,张公拉住我的手说:“我给你一个任务,回去之后,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征求意见,咱们共同把这套教材编好。”我说:“责无旁贷,这是我应当做的。”

为了不影响我的休息,张公在房间里从不单独看电视,行走时脚步总是轻轻的,伏案劳作时只开一盏小台灯,每当咳嗽或吐痰时,他都悄悄地走进卫生间。

后来,我参加了全国农村小学作文教研课题组,张公任组长,从那以后,几乎每年都能与张公见上一面。他开会,从来不选大城市,也不选名胜风景区,多数都在县城里开。张公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研究课,指导课,帮助教师总结先进教学经验,然后就地召开会议,推广他们的经验。在我的记忆中,黑龙江的尚志、安徽的灵璧、山东的龙口、浙江的黄岩、辽宁的凤城、江苏的金湖和丹阳的作文研讨会我都参加了。每次会议张公都搞一个作文成果展,都要出版一本作文教学论文集,为此,他付出了大量心血。开会时,张公不搞排场,不搞名堂,总是简简单单的。记得在灵璧开会时,从住地到会场足足有二三里路,他从不坐车,常常和与会代表一边走路,一边交谈。那时我还年轻,脚步轻捷,但跟在张公后边,还是感到吃力。

19958月,大连开发区教师培训中心在大连外国语学院举办全国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应邀讲课的专家有张公、于永正等人,我也忝列其中。为了不让主办方增加经济负担,每人半天,讲完就走。在预备会上,研究上课日程,张公德高望重,大家请他先讲,一来都想聆听一下他的课,二来张公年龄大了,让他早点回北京休息。张公百般推辞,他开玩笑地说:

“各种名人辞典是按音序排列的,人代会、政协会主席团成员是按姓氏笔画排列的,咱们不要因循守旧,谁先讲谁后讲,按年龄大小排序好不好?年龄小的先讲,年龄大的后讲。”

在张公的安排下,第一个半天当然是我先讲了,因为我的年龄当时最小。我讲座时,发现张公坐在台下第一排,他一边听,一边思索,不时地打开笔记本写上几个字。

因为第二天我要离开大连,赶回哈尔滨,所以头天晚上我就来到张公的房间征求意见。我说:“蒙您器重,让我第一个上台,请您多多指教。”张公没有一点门户之见,更没有因为学富而显露傲气,而是以普通学者的身份跟我促膝谈心。他说:“语文学习不能过早地扒皮抽筋,肢解课文,分析语法,讨论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等,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智去触摸语言文字。真正的语文学习是让学生穿行在字字、词词、句句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去感悟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震颤飞扬的快乐。要记住,语文教学到什么时候都要守住‘双基’这道底线。如果‘双基’丢了,教学内容庞杂了,教学过程繁琐了,教学形式花哨了,必然误人子弟。”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使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更增添了对他的敬意。

后来,我买了很多张公的著作,如《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小学阅读教学研究》《集中识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集中识字·大量阅读·提前读写》等。高山景行。学习张公先进的教育思想,感悟张公高尚的人格魅力,使我明白了什么是大家,什么是大爱。

如今张公走了,愿他安息天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