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每周我必读
(2024-01-04 05:49:27)
标签:
白金声 |
分类: 朋友茶座 |
我是小学语文教研员,2008年退休,家从双城搬到省城,过上了优哉悠哉的生活。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在职期间,我有每周必读《中国教师报》的习惯,我以为,读《中国教师报》,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思维的激荡,情感的共鸣,方法的创新,均来源于此。
退休后,时间充裕了,于是,我更把读《中国教师报》当成人生的第一要务。每个周日,我定到黑龙江省图书馆,早早地挤进读者的人群中,在二楼中文报刊阅览室里,首先选个位置坐下,然后找到《中国教师报》,接下来拿出笔记本和放大镜,进入我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模式。多年来,风雨不误,雷打不动,乐在其中。
请看我2012年2月26日的日记:
26日,星期日,大雪
今天是二月初五。吃完早饭,不到八点钟,我便顶着大雪,走了近一个小时,一步一挨地来到省图书馆。由于雪大路滑,室内银发读者较少,数来数去不到十人。按着惯例,我在二楼中文报刊阅览室里,首先选个位置坐下,然后找到《中国教师报》,接下来拿出笔记本和放大镜,进入我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模式。
当我翻到2月22日《中国教师报》第08版:“教师生活”时,一个大大的《书缘40年》的标题立即映入我的眼帘,标题左上方有一幅彩照,这个手持话筒目光炯炯、精神抖擞的教研员正是我。文前有一则编者按,编者按说:
一位名师就是一本内涵十分丰富的人生教科书。在小语界,有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特级教师,他就是白金声。这位喝着松花江水长大的东北汉子,是“老三届”学生,他插过队,赶过大车,扛过脚行,做过“民师”。执教之初,他只是一个高中肄业、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更没有文凭的“土八路”。如何从一个“挣工分”的“民师”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名师?本期我们一起分享他执教40年与“书”结下的不解之缘——
此时此刻,我老泪纵横,反复读编者按和我的文章,爱不释手,便捧着这张报纸跑到楼下复印,小心翼翼地叠好,轻轻地装进文件袋里,保存起来。
这则日记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中国教师报》从横空出世到现在,时序更替,我从读者到作者,与它整整厮守了20年,有人说这是最好的修道,也有人说这是最好的磨练。时代在变,阅读不变,投稿不变,《中国教师报》对我来说,如师如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如今,我眼看奔八了,耳不聋,眼不花,能吃,能喝,身轻如燕,行走如飞,是《中国教师报》淬炼了我的人生,与它相伴,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