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金声
白金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185
  • 关注人气:1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小的记忆

(2023-11-06 14:28:57)
标签:

白金声

分类: 朋友茶座

615日,旭日临窗,我从万豪宾馆出来,在双城北二道街踽踽独行。

昨晚同学聚会,我不胜杯杓,今早头仍有点晕,出来转转。走着走着,突然,一幢五层灰色的大楼映入眼帘:双城区实验小学。

阔别故土十六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实验小学,在此驻足良久。实验小学校始建于民国前,为双城高等小学堂,家父曾在这里读过书。这可是黑龙江的百年名校,学风浓厚,当地人称之为一小。

说起一小,我与其情愫深厚,有说不完的故事。

1971年,我在乐群公社红旗小学当民办教师时,就在一小听过课。那时的一小,就在现在的位置,好像偏西一点,偏后一点。一个大大的院子,四周高大的杨树遮天蔽日,操场的北面有两栋大屋檐的平房,年代感极强。房子坐北朝南,黛瓦灰墙,墙缝里长满了苔藓,门窗油漆斑驳,显得苍老古朴。

当时一小有两位名师,号称双城小教双杰,我非常羡慕。一位是郝连芳,教高年级数学;一位是隋淑婉,教低年级语文。

记得当时她俩上公开课,全县派代表观摩,我忝列其中。

第一个亮相的是郝连芳。她,四十七八岁,一身皂,面目清秀,戴着眼镜,气质非凡。郝连芳不愧是名师,就拿说话的声音来说吧,不高不低,不快不慢,洋洋盈耳。她的课不是演,而是导,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关键的地方老师画龙点睛地讲一讲,而且讲得高,讲得深,讲得精,讲得巧,是学生的真正舞台。郝连芳五十多年前的教学理念放在现在也是先进的,遗憾的是,沉寂多年,无人总结。

第二个出场的是隋淑婉。她,不到四十岁,身材高挑,文质彬彬,一举一动颇有语文教师的范儿。尤其是她的粉笔字写得好,铁画银钩,宁静有力,看上去十分养眼。这是一节别开生面的古诗教学,她讲的是骆宾王的《咏鹅》。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摇头晃脑地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好不感人。怎样教古诗?赵昌平先生说:“诗要熟读,又要一字一字地读,反反复复比较着读,从中以我心去感悟诗心。”隋淑婉做到了。

我想,一小的这两位老师如果生在当今,肯定能评上特级教师。

1979年,我调到县教育科教研室,做了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

不久,一小大兴土木,1982年,一座四层白色的教学楼落成。大楼有雨搭,雨搭前有花坛,花坛前有旗杆,旗杆前便是大操场。大楼一至三层是教室,四层是办公室,还有图书室、实验室,最西端是阶梯报告厅。顶层很小,微机室设在那里,顶层外一面国旗迎风飘扬。

一小大楼落成后,我是第一个使用报告厅的。

那一年,双城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在这里召开,预计五十人,结果,呼啦一下子来了一百多人,很多农村老师都想看看改革开放后一小的模样。阶梯报告厅人满为患,五个人长椅坐六个人,过道的木质台阶上也坐满了人,就连南北窗户台上、黑板两侧都站着人,整个报告厅黑压压一片,压得地板“嘎嘎”直响。危险,特别危险,报告厅随时有坍塌的危险!不知是谁将险情报告了领导,苗校长闻讯赶来,当机立断,撤!报告厅只留五十人,其余的安排在四楼走廊,听录音。就这样,化险为夷,半天的研讨会不到仨小时就草草地结束了。

现在想起来后怕,出事就是重特大事故,我是直接责任人,肯定死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