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家周一贯精神特质探析
(2023-09-12 07:41:36)
标签:
白金声 |
分类: 教苑探索 |
【摘
【关键词】周一贯
绍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不但是水乡、桥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而且还可以冠一个名——教育之乡。从越王勾践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到王阳明的《尊经阁记》,再到清吴楚材、吴调侯叔侄选编的《古文观止》,惠播八方,以及近现代鲁迅、蔡元培、夏丏尊等教育大家的层出不穷,这里孕育了很多教育界的核心人物,可谓群星璀璨,人才济济。历史发展到当代,在古越文明的沃土中,又诞生了一位基础教育的大工匠,他就是特级教师周一贯。
教育家是有精神的。教育家精神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凝聚与升华,是培育“大国良师”和落实国家强师战略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引导力量。那么,语文教育家周一贯精神特质是什么,如何行动才能更好地践行他的这种精神呢?需要我们深入地挖掘、研究与探讨。
第一,自学成才的“大工匠”精神。
周一贯没有学历,自学成才,是书籍嫁接了他的人生。他在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读章回小说。最早读的是《荡寇志》,之后又读《三国演义》。六年级时,读《石头记》《隋唐演义》《官场现形记》等。此外,还边读边翻一些杂七杂八的笔记小说。
小学毕业,初为人师,三尺讲台横亘在他的心中。为了弥补先天不足,他阅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为后来研究语文教育打下了哲学基础。之后,他又专攻了《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词汇学》《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法》《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这些专业书籍使得他传道受业有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了聪明才智。
1984年,周一贯奉调绍兴县教育局教研室,任副主任,分管小学教研。为了在语文教研中种植思想,种植智慧,他不仅学习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这些新兴科学理论,而且还广泛涉猎了与语文教学邻近的学科,如符号学、社会学、民族学、效率学、文化学、生态学乃至模糊理论、全息原理,以期拓宽语文教学研究的思维视野和理论空间,及时抓住教学研究前沿的新课题。可以说,周一贯就是“自学成才”的成功典范。在他的生活日程表中,几乎没有“休息”一词。“情系教坛满头霜,笔耕舌论默默忙。识得寂寞个中味,桃红李白话西窗。”这是他在纪念自己从教50年之际写的一首诗,也是他对事业70多年勤奋态度的真实写照。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说,真正的人才都是自学成才的,酷爱读书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我认为,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北宋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四处借书供他抄写,通过自学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他曾说,“立身以学习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因此,一个厌学的人,不爱书、不爱读书和不会读书的人是不可能成才的。
第二,扎根农村的“终身制”精神。
周一贯是大先生,他德高望重,乃小语界的泰斗。成尚荣说:“周一贯先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界的精神导师和专业导师。他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昭示着教育和研究的情怀和理想,闪烁着人生意义的光彩。” [1] 崔峦说:“周一贯先生是浙江乃至全国小语界的一面旗帜。”[2]王崧舟说:“周一贯先生是一个传奇。他以小学毕业的文化程度迈入教坛,却成就了大师级的学术建树。”[3]面对众多赞誉,周一贯十分淡定,他说:“我是一个十分平常的小学农村教师,在我的身上集中了许多的‘平常’,在一个‘平常’的地方,在一段‘平常’的时间里,从一个‘平常’的起点,以‘平常’的经历做了一件‘平常’的事。”[4]
周一贯出生在农村,任教在农村,研究也在农村,是中国最基层、最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语文教研人员。他,1936年生,1952年从教。从绍兴县皋埠区仁渎完全小学,到樊江乡中心小学,再到钱清区中心小学,一干就是32年。这32年,他一直坚守在农村语文课堂上。即便后来当了少先队总辅导员、副校长,分管钱清区方圆50里内的教育辅导工作时,他都兼任一个班的语文课。在这32年里,他对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就是让孩子喜欢语文。只有孩子喜欢语文,他们在课堂上才会真情地投入,充分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力。
1984年,周一贯来到县教育局教研室,从基层一线的语文教师,成为从事教学研究的专业工作者,这是他语文教育专业生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时,他已年近半百,但雄心不减当年。为了了解全县小学教育现状,他从田野调查入手,常常是朝伴旭日,暮披皓月,奔波于会稽山间,流连于宁绍水乡,参与实验,指导教研,检查教学,亲自上课,听课评课,在全方位的视野里把握情况,一直忙到退休。
今天,88岁的周一贯,依然在教学基层实践和研究语文教学,没有走南闯北、浪迹海外,一辈子当农村教师,实属不易。所以他的座右铭是“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勤奋做人,低调处事,吾道一以贯之”。
做成一件事为什么不容易?因为它所指的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件大事,如语文教学。这是一项事业。什么是事业?《周易》上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事业是要在人民大众中实施运用的,为民谋福祉的事。于是“敬业”也就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没有敬业的精神,何来勤奋专一的坚守,又何来心无旁骛的钟情!
第三,教师成长的“铺路石”精神。
1996年,周一贯退休了。退休,对谁来说都是一个人生拐点,但周一贯似乎不一般。对他来说,“人生还有下半场”,那就是培训教师,为他人作嫁衣裳。创建名师工作室,举办名师研修班,登台讲课,传道受业,醉心名师培养。他以老马识途的体验,为绍兴县培养的名师多达120余名,其中已有多人成为了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正高职教师;为绍兴市带导结业的名师班学员也多达300余人。在培训班上,周一贯讲教育理论,讲教学方法,讲课堂改革,讲学习革命,他特有的高八度绍兴口音,如铁板叫西风,清澈,高亢,让学员通身充满了不可阻挡的力量。
请看《亲近鲁迅》的作者刘发建在绍兴县第三届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结业发言的片段:
时光匆匆,一晃三年。从柯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原生态”的探寻,到鉴湖溯源头湖塘镇小“越派语文教学群体艺术风格”的追求,从稽东镇小“亲醇和美越派语文教学风格”的激情演绎,到马鞍镇小“本色语文”的真情追寻,从安昌镇小“儿童语文”的展评,到秋瑾小学“同课异构”的研讨,再到平水镇小“优课创作”的观摩,43位学员,51次课堂展示,我们沿着导师周老师设定的“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成长”的行走方式,一路走来,一路磨砺,走得那么踏实,走得那么稳健。在课堂中,我们明白了“识字学词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在课堂中,我们领悟了“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的真谛;在课堂里,我们张扬生命的个性,在课堂里,我们燃起超越现实的梦想。
学员们说,认识周一贯,是因为文字;敬重周一贯,是因为思想。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中心小学青年教师张幼琴是周一贯的入室弟子。2009年,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工作人员来校录制她的《生本课堂》,周一贯亲自指导她上课,一遍又一遍地试教,一遍又一遍地推倒重来,就这样,她的课终于成功了。张幼琴至今仍保留着周一贯帮她修改的第一稿教案,蓝色圆珠笔一笔不苟地修改每一个字词标点,工工整整书写的修改建议,那份感动和惭愧犹在眼前。那年暑假,她终于敲开了周一贯的家门,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容膝斋”。周一贯殷殷教导,信念不变,奋进不辍,成果不断,薪火不竭,希望她能成为终身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专家型教师。后来,张幼琴成了“容膝斋”的常客,他们一起磨课,一起研讨,名师出高徒。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周一贯的指导下,张幼琴很快成为了绍兴市柯桥区小学语文教学的带头人,现在,她又当上了区里的小学语文教研员。
教研工作是绿叶的事业,教研员的光荣在于甘为人梯,甘于奉献,使自己的才智成为广大教师的才智,以自己的心血融于名优教师的辉煌创造之中,与他们一道滋兰养蕙。周一贯书房有一横幅,那是龚自珍的《已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寄意,春泥护花,这正是周一贯淬炼而成的人生箴言,是他最好的人生写照!
第四,教育写作的“专业户”精神。
一个不喜欢写作,不擅长写作的教师是不能底气十足地站在讲台上的。周一贯不但喜欢写作,而且是教育写作的“专业户”,他把学问做到了极致,构成了他独特的生命姿态。在这个QQ、短信、微信、微博满天飞的时代,周一贯还保持着用笔书写的古雅习惯,发表文章14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0多部,总字数已逾2000万。在当下中国小语界,他纵横捭阖,叱咤风云,写作之勤,著述之丰,研究之广,探索之深,创意之多,无与其匹,是名副其实的语文教育家。
周一贯语文教育研究,萌芽于当代中国语文教育潮起潮落的大背景之下,形成于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育大改革大发展之中,成熟于新世纪之初语文课程新一轮改革之时。在追求“学术——学识——学说”的艰难天路上不懈求索,以实践积累、理论积淀、历史继承、西学借鉴为基础,经历了“主观经验型——客观描述型——科学解释型”的艰苦历程,终于成为一位“顶天立地”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大家。
纵观周一贯多年的语文教育研究,我们不得不感叹其丰富性、学理性和超前性。然而,在所有的特点当中,“广、深、实”大约是最不能忽视的学术品质。
“广泛性”是周一贯语文教育研究的第一个特点。语文,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巨细无遗,无微不至地表现着大千世界,它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所以,无论是教材,还是教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周一贯都“无处不思,无孔不入,无事不研”。甚至可以这样说,当前语文课程教育的方方面面,没有一个方面不在他的关注之中,没有一个方面不在他的研究之列。他研究语文教育,“既述且作”,著作等身,或一体化,或姊妹篇,或序列式,表现出明显的内在联系。如《语文教学训练论》《语文教学优课论》《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语文教研案例论》《儿童作文教学论》和《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概观》,这五“论”一“观”再加上《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就构成了他语文教学研究的完备系统。
“深刻性”是周一贯语文教育研究的第二个特点。一个人的科学研究要创新,既要全面又要深刻很难,但周一贯显然做到了。他的许多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开创性、前卫性,而且具有引领性、深刻性,实现了多项“零的突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2007年,他为《今日教育》撰文,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大气磅礴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生命观”。文章分三部分:1.宏观视野:辩证地思考“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什么,“汉民族语文课程”又是什么,用民族文化教育的精华塑造生命;2.中观视角:辩证地看待语文课程教与学的统一,用“以生为本”的课程主流价值观润泽生命;3.微观视点:辩证地运用课堂的智慧教学与教学智慧,用“有效交往”的实践发展生命。通篇的主题是:语文教育应当统一于人的生命开发,和谐融通于人的生命活动。他认为,生命是一个高度和谐的统一体,语文教育也应当强调“辩证统一”的一面,这就是要“一分为三”。如果说“一分为二”强调的是它们的对立性,那么“一分为三”的“三”强调的就是它们的统一性,对立复归于统一。他同时认为,“一分为二”没有错,但这是思维过程的一个阶段,在“一分为二”之后还应当“合二为一”,这个合成的“一”便是“三”,即和谐融合于高度统一的生命发展。他回顾语文教育的历史轨迹,语文教育一直在“一分为二”、对立斗争、大破大立的崎岖小路上左右摇摆,跌跌撞撞地艰难前行。他坦言,从“对立斗争”的视角审视语文教育,非此即彼,是对生命的割裂,则语文教育只能陷入死谷。若以“一分为三”的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语文教育,寻求生命活动之和谐统一,亦此亦彼,则语文教育定能走出误区。他的这些话,振聋发聩,非常深刻,展现的是他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传递的是他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真知灼见,给人以更多的启迪。
“实践性”是周一贯语文教育研究的第三个特点。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理论源于实践。语文教育实践是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源头活水,同时,也是检验语文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反过来,语文教育实践也需要在一定的语文教育理论指导之下进行,才是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实践,也才能起到检验理论、不断补充和完善理论、发展理论的作用。
首先,周一贯来自实践。在进入绍兴县教研室之前,他直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长达30多年,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30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他对我国当今语文教学现状有了全面的了解,对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经验和碰到的问题有深切的理解,对语文教学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有准确地把握。这既是他得天独有的优势,也是他与那些来自大专院校的理论工作者的不同之处。
其次,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决定了他的理论研究必定围绕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保证了这些理论的实践针对性。理论来自实践,实践之树常青。语文教学的实践不断地向工作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提出问题,不断要求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回答语文教学实践提出的问题。作为一个来自实践第一线的理论工作者,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求他自觉调整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理论积累,针对语文教学实践的重点和碰到的难题,确定自己的研究重点和研究课题。如针对教学实践中碰到的语文阅读教学如何由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转轨的问题,他从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和程序性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具体的回答。他正是在不断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理论体系,这样的理论体系无疑是实践第一的。
再次,他的理论研究,其目的性非常明确,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实践而研究,为解决问题而研究的。他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虽然蕴含了非常丰富的理念,也有很多前沿的理论,但这些都是为了指导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服务的。因此,在他的著作和文章中,理论是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理论是真正指导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无疑,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中,非常需要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理论,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我国教育实际的理论体系,以使我国的教育能突破理论和观念的限制,科学健康地可持续发展。历数周一贯的著作,不管是研究阅读教学的,还是研究作文教学的,许多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其中既有教学的实践和编辑的实践,也有讲学的实践和课题研究的实践。他的研究成果,始终伴随着不间断的语文教育的实践,其煌煌巨著都具有“周氏”的实践特色。
参考文献:
[1]裴海安.师道一贯[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6:12.
[2]裴海安.师道一贯[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6:2.
[3]裴海安.师道一贯[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6:104.
[4]裴海安.师道一贯[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