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退休后的傅东缨先生

(2023-08-19 05:40:38)
标签:

白金声

分类: 朋友茶座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一晃,傅东缨先生退休20年了。在这20年里,先生并没有赋闲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而是在铁岭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辽北小城,“老夫聊发少年狂”,凭着一支笔、两条腿、三寸舌,他把自己的信念演绎到了极致。

1.先生的一支笔。

先生的书房叫日知斋,书房里除了满屋子的典籍与字画外,便是他的写字台。写字台上有一个笔筒,笔筒内插满了铅笔、钢笔、圆珠笔。笔筒旁放着一摞子又一摞子书稿,还有一个放大镜。写字台侧面设有电脑桌,电脑桌上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一应俱全。先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天早晨四点起床,先看手机,了解国家大事,然后动笔写作。早餐后,打开电脑,移动鼠标,敲击键盘,一边录入,一边修改。午饭后,先生有个习惯,午睡半个小时,接着去爬山喂松鼠。先生爬的山叫龙首山,海拔156米,就在他家附近。从“龙首千秋”牌楼进入,慢步走到高鹗诗碑亭,遇见松鼠便驻足喂上几粒玉米,然后下山,往返一个小时。回家后,稍事休息,继续写作。晚上先生不熬夜,看一会儿电视,就睡觉。

退休20年,先生妙笔生花,硕果累累,令人震惊。

2007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教育大境界》,40万字;

2008年,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播种辉煌》,52万字;

2010年,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从教师到教育家》,32万字;

2012年,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教育大乾坤》,42万字;

201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极目新教育》,55万字;

2020年,在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教育大求索》,33万字;

202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探路者——新教育流金岁月》,35万字;

2021年,在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草原教育诗》,43万字。

我拜访先生的时候,他说他正在写一部自己的自传,全书50万字,现在已经写完了三章。好大的一支笔,这如椽巨笔写出了教育的大千世界,写出了教育人的心路历程,先生不愧是当代著名教育家,教育文学家!先生在教育界是一位特立独行者,他有自己的禀赋,有自己的思想,凭借自己的一支笔,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与众不同,正如史绍熙给他的题词一样:“治学不为媚人语,独寻真知启后人。”

2.先生的两条腿。

说起先生的两条腿,那可不一般,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先生外出,不是游山玩水,而是调研采访。他,为了寻找教育典型,不顾年迈,不顾山高,不顾路远,风餐露宿,行走各地,自掏腰包。

洪宗礼是教育界的一颗巨星,其成长历程充满了当代中国教坛的时代特色;其个人取得的几大功绩暗合了中国当代教育的几个节点;其理念的不断升华代表了中国基层教育发展的一种方向;其奋斗历史堪为当代中国教师的一代楷模。先生被他的事迹深深地震动了,于是乎,几次南下,在泰州访见,历经一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从教师到教育家》这本书稿。

朱永新是新教育实验的播火者,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闻名全国。为写朱永新,先生观察四年,查阅新教育各类资料;采访五年,纵行万里追踪新教育实验;写作三载,反复字斟句酌,增删五次,精益求精,以古稀之年,铁杵研磨,最终形成了《探路者——新教育实验流金岁月》一书。在书房里,先生对我说:“期间,患有严重的高糖病,又遭车祸,肋骨断,脑出血,不省人事,命走钢丝,然而醒来之后,即焦思该书写作,几番带病外出采访。”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先生经历了许多人生的沟沟坎坎,他把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当成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看作人生乐章中一个悲怆的乐段,并充满激情地演奏出人生的华彩篇章。

《草原教育诗》是一本写屈惠华和其校园传奇的书。先生在后记写道:“十年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老厅长韩永久先生,向笔者介绍了呼市实验中学及其校长屈惠华的不凡业绩。不久,他又邀笔者到该校考察,所见所闻甚为惊喜,印象极为深刻。感叹之际,笔者写下题词:教育,在这里得到升华;生命,在这里迸发精彩。此后,笔者又写作《睿智,书写校园瑰丽的传奇——记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校长屈惠华》一文,发表在《中小学管理》杂志上,屈校长的照片亦上了那一期杂志封面,遂成美谈。弹指十载。前年,笔者在二访该校、对话屈惠华校长时,更有一番‘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之感,实验中学已扩展为囊括八所分校的教育集团,拥有1000多名教职员工,20000名学子,各分校皆办得风生水起,奇彩纷呈。这里的改革标新立异,与日精进,无形中承担了给中国基础教育探路、打样的使命。”于是,先生就有了2019年、2020年三赴呼市深入调研采访的故事。古有三访诸葛亮,今有三访屈惠华,都是一片赤诚!

3.先生的三寸舌。

2023317日,我拜访了先生。我们面对面坐在沙发上,一壶茶,俩小时,谈兴颇浓。先生有三寸不烂之舌,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交流中,名言警句,信手拈来,一字不差。高潮处,情绪激昂,个性飞扬,不可遏止。我说:“80岁的老人,60岁的容貌,40岁的心态,20岁的激情,真的不为过。”先生笑了。

20221027日,先生来到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为校长培训班和领导干部讲座,题目是《新时代校长的使命担当与生命自觉》。他的讲述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入耳入心。两个小时的讲座,不靠课件,只有一纸提纲,出口成章,思路清晰,条分缕析,语言滚滚滔滔,理论丝丝入扣,言谈之间流露了先生对教育的无限热爱与豪情。河南省有一位校长叫孙健通,他看了这次培训会的报道后,深有感触,他说:“在洛阳,曾听了傅老三个半小时的报告,我在报告会总结时说:听了傅老的报告,就知道了什么叫博大精深,什么叫博闻强记,什么叫信手拈来,什么叫青春不老,什么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古今中外都涌现出一大批三寸舌的著名人物。纵观我国历史,从古代的孟子、晏子、墨子,直到近代的许多杰出的人物,如严复、孙中山、李大钊、肖楚女等,还有国外的,如希腊的西塞罗、雅典的德摩斯梯尼、美国的华盛顿。他们运用口语,在推动历史的政治斗争中,起到不可磨灭的宣传作用。试想,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如果没有才思敏捷长于论辩的本领,怎能“舌战群儒服众望,吴蜀联盟破曹兵”呢?

退休后的傅东缨先生,他把热爱变成了事业,壮心未与年俱老,枫临晚秋叶更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