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谈默读教学

(2023-08-11 05:29:47)
标签:

白金声

分类: 朋友茶座

谈默读教学之前,先简单说说什么是默读。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从心理角度说,默读时,文字符号是通过视觉直映大脑,化为思维活动的,而不必通过发声来刺激听觉,因而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同时,言语听觉分析器被抑制,默默无声,有利于思考、比较、推敲,看到不懂之处还可以重复看、反复想,有助于理解材料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年级儿童基本上不会默读,当教师要求他们初学默读时,绝大部分儿童都有嘴动并发出轻声的现象。从二年级起,可以开始训练默读。三年级少数儿童默读时仍有嘴动现象,读的速度也较慢。四、五年级的儿童才基本具备了默读能力。

我们明白了上述学理,回过头来,再说说怎么上默读课。

其实默读教学很简单,只要理清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握目标的发展性,做到四个“依据”,就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学到看家本领。那么,什么是“四个依据”呢?下面,我一一道来:

1.依据课标要求而教。

课标要求分总体目标要求和学段目标要求两种,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就学段目标要求而言,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学习默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初步学会默读;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从上可以看出,默读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前后联系的,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既要脚踏实地、胸有成竹,还要在本学段目标基础上登高望远,瞻前顾后。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三个学段对学生的默读要求是有梯度的,千万不能躐等,如果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那么,势必欲速不达。

毋庸讳言,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朗读被认为有情有声,尤其在各类公开课上备受青睐。而默读有被弱化的倾向,有些教师担心默读会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从而慎用甚至不用。所以,我们在这里有必要重新审视默读的价值。默读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读书方法,查阅资料、文件、阅读报章、杂志等,一般都采用默读。学生掌握了默读方法,形成了默读的习惯,可以受用终身,绝对不可小觑。

2.依据单元导语而教。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独立的单元,每单元都设计了单元导语。在单元导语中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确定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二是明确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所以,单元导语有鲜明的学习专题,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单元导语是单元教学线索的概括,含有单元的核心内容;单元导语是单元重难点的展现,提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单元导语是学习策略的引导,有原则性、必要性和指导性。以默读为例,统编教材三上第八单元语文要素的导语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五上第二单元语文要素的导语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这些导语虽然文字不多,像是贴上标签,但信息涵盖量是非常大的,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3.依据课后习题而教。

课后习题,一般是指教材中精读课文后面的练习题,略读课文一般安排有文前提示语。课后习题是搭起学生、教师、文本与教材编者之间对话的桥梁,渗透着课程标准的整体理念,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终生发展。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安排默读能力的训练,是从二年级开始的。二上第20课《雪孩子》课后习题中,第一次提出了默读的要求: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在随后的默读训练中,教材逐步提高要求,二下第25课《羿射九日》课后习题中,提出了“默读课文,不要指读”。到了三年级,默读要求是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内容。如三上第25课《掌声》课后习题中提出:“默读课文,想一想,英子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三上第26课《灰雀》课后习题提出:“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五年级以后,提出了默读要有一定速度。如五上第5课《搭石》课后习题中提出:“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之后的第6课《将相和》、第7课《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都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目前,对待课后习题的态度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对于编者设计的习题不予理睬,自己挖空心思另搞一套。二是只重视部分好操作的,答案确定的具体题目,而忽视不易操作、活动性较强、答案灵活的。针对以上两种倾向,有人提出,如果有谁对课堂设计无从下手,不妨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就课后习题进行活动,这样的课绝不会远离基本要求。我赞同这样的观点。

4.依据学习园地而教。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语文园地,这是一个助力学生增长语文知识、学习语文方法、丰富语言积累、习得表达策略、养成良好习惯的实践体验栏目。从三年级开始,语文园地的第一个栏目固定为交流平台。交流平台交流什么呢?主要是聚焦学习方法的总结,用方法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交流平台围绕所在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从学生的语言实践中提取可迁移运用的方法,总结一些重要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零散的感知整合为一致的认知,将无意识的行为变为有意识的行为。

如三上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有三个小朋友在交流。第一个小朋友说:“默读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也尽量不要用手指着读,否则会影响阅读速度。”第二个小朋友说:“我默读时,会随时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读完后再想办法弄清楚它们的意思。”第三个小朋友说:“默读时,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能帮助我理解内容。没读懂的地方我会标记出来,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思考,或者向别人请教。”通过上述三个小朋友的交流,就把二年级及三年级上学期的默读进行了总结,这样设计非常好。

总而言之,统编教材的默读,课标有要求,单元有导语,课后有习题,园地有总结,编排体系清楚,好操作,可检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