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一节咬文嚼字课

(2023-02-04 04:36:47)
标签:

白金声

分类: 咬文嚼字

       汉语言文字是我国几千年优秀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命根子。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广告文理不通,街头告示洋相百出,电视节目主持人别字连篇,中小学生语文水平日趋下降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卫母语的纯洁性。治理语文应用中的混乱现象,消除语文生活中的不良倾向及其影响,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基于这种认识,几年前,我给刚上初一的学生上了一节语文课,重点是引导他们咬文嚼字,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将这节课实录如下,与读者分享。

1.课首笑话

新课伊始,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笑话:

      有个人想吃杏,当地买不到,他便修书一封,托老丈人做采购员。老丈人接到书信后,横看竖看,不明所以。原来,此人写字龙飞凤舞,极难辨认。尤其是这个“杏”字,看上去至多是个“否”。丈人爱婿心切,四处打听,哪里有卖“否”的,结果一无所获。后来揣测其意,买了一筐杏寄去,老丈人并附诗一首,诗中写道:

贤婿来信要买“否”,

急得老汉满街走。

买了一筐小黄杏,

不只是“否”不是“否”。

学生听到这里哄堂大笑。我说:“字形是书面语言的载体,字形书写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书面交流的效果,我们不能等闲视之。谁还能讲一个类似的笑话?”我的话音刚落,一只胖乎乎的手举了起来,原来是个戴眼镜的男生,他站起来笑眯眯地说道:

某医院候诊室,病人正在排队等候就诊。其中有位女病人,姓白,名月坡——这是个很有诗意的名字:一轮明月从山坡爬上来,清辉万里。然而,不知是她自己还是护士把她的名字写得龙飞凤舞,特别是“坡”字,字形分了家,左面的“土”字离“月”字非常近。在轮到她时,护士高声叫道:“下面一个,白——肚——皮!白肚皮在不在?”学生笑得前仰后合。

2.揭示课题

师:刚才的两个笑话够逗人的。接下来我们上一节语文课,来“咬文嚼字”。(板书:咬文嚼字)什么是“咬文嚼字”呢?请大家用手中的字典查出以“口”为部首的这六个字:咬、啃、含、嚼、咀、咽。

生:(学生查字典。咬:上牙和下牙对住压碎或者夹住;啃:把东西一层一层地咬下来;含:嘴里放着东西,不吐出来也不吞下去;嚼:用牙齿磨碎食物;咀:含在嘴里细细玩味;咽:吞食。)

师:通过查字典,大家明白了,“咬文嚼字”就是把某些文章或某些语句“咬”住,把其中的某些字“啃”下来,先“含”在嘴里,然后再细细“嚼”,慢慢“咀”,对它的音、形、义进行一番玩味,最后把它“咽”到肚子里消化。“咬文嚼字”是学好语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3.不妨一试

1)不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常常将一些经常用的字的声调读错,听起来很是别扭。你能将下面的词读准吗?

比较 挫折 氛围 曲折 几乎 肖像 结婚

召开 尽管 质量 危险 教室 复习 浙江

2)请你找出下面成语的错别字,每个10分,你能得到100分吗?

穿流不息  迫不急待  唇枪舌箭  黄梁美梦  再接再厉

见利望义  一愁莫展  滥芋充数  甘败下风  通霄达旦

3)“启发”“启示”“启迪”是三个近义词,它们都有指点、开导,使之有所领悟的意思,但在含义和用法上也有所区别。你能准确地将这三个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吗?

A.历史,不仅仅记载着过去,还给现在和将来以深刻的(   )。

B.这部动画片,通过生动的动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说明了许多深刻的道理,给我们很多的(   )。

C. 我们老师讲课时,非常善于(   )大家积极思考问题。

4.辨字析词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写两个词,一个是“冒险”,另一个是“篮球”,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都把“冒”上头写成“曰”,把“篮”写成“蓝”。我告诉他们,“冒”字上头不是“曰”,写时要注意两横左右都不靠。你可别说我太那个,指导学生书写就要严格要求。为了避免学生以后再把“篮球”写成“蓝球”,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我说:“篮球运动始于美国。1891年,有个名叫詹姆斯·奈史密斯的教师,见到学生由于怕冷,在冬天不敢到户外活动,他就想出一个有趣的游戏。他弄来两个盛梨用的竹篮子,把它们分别钉在学校体育馆二楼走廊两边的护栏上,让学生把球往篮里投。就这样,随着篮球运动传入我国,‘篮球’一词的意译也就进入了汉语,沿用至今。”用“寻根溯源法”,追寻字义形成的渊源,搞清字形的来历,以加深学生对字形、字义的印象,效果非常好。

5.向你挑战

“向你挑战”这种形式,轻松活泼,生动有趣,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但难易要适度,否则事与愿违。为了让学生乐于接受“挑战”,我出了这样一道题:

说出20个所以然,每个5分,看谁得分多。

  )然于心 (  )然不同 (  )然大波 (  )然成风

  )然无恙 (  )然心动 (  )然悔悟 (  )然一新 

  )然无味 (  )然大怒 (  )然而生 (  )然不顾

  )然纸上 (  )然有序 (  )然正气 (  )然如故 

  )然开朗 (  )然大物 (  )然起敬 (  )然大悟 

6.语文门诊

1)标点改错

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这条路谁能走通”虽然有疑问词,但它是“不知道”的宾语,整个句子是一个动宾结构的陈述句,故不能用问号。

2)修改病句

这时时间是晚上830分。

这句话叠床架屋,语意重复。“这时”中的“时”,即“时候”,指时间的某一点,因此,其后的“时间”一词应该去掉。

7.向我开炮

这一环节非常有意思,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作文本,进行自我求“疵”。他们有的“即”“既”错用,有的“带”“戴”不分,有的“连”“联”误写,有的“二”“两”相代,有的“在”“再”混淆,有的“作”“做”难辨,“咬”得有声有色,“嚼”得有滋有味。在“引火烧身”中,最有趣的是,一个学生说在他的作文本有一句话:“我哥哥去年上大学,享年16岁。”学生哈哈大笑。“享年”是敬辞,称死去的人活的岁数。多指老人而言。学生说:“‘享年’用得极不恰当,这句话应该为‘我哥哥去年上大学,年仅16岁。’”

8.压轴大戏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下课前,我又让学生做这样四道题:

1)成语人物

汉语中的不少成语都和历史上的人有关,如“铁杵成针”这个成语讲的就是李白的事儿。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想中途不念了。有一天,在路上碰见一个老太婆,正在磨一根铁棒,`说要把它磨成针。李白很受感动,回来就发愤读书,终于取得很大的成就。我让学生说出下列成语的主人公:

四面楚歌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三顾茅庐 

负荆请罪 高山流水 煮豆燃萁 初出茅庐

2)古诗积累

古诗中有很多比喻,如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诗人用“珍珠”比喻绿草上滴滴露水,写出了露珠的圆润,用“弓”来比喻镶嵌在深蓝色的天幕上的一弯新月,给读者以美的感受。我让学生写出下列古诗的比喻字。

洞庭春尽水如(   )(唐·柳宗元)

清歌一曲月如(   )(唐·高  适)

子规声里雨如(   )(宋·翁  卷)

燕山雪花大如(   )(唐·李  白)

天街小雨润如(   )(唐·韩  愈)

中原北望气如(   )(宋·陆  游)

官仓老鼠大如(   )(唐·曹  邺)

鸭头春水浓如(   )(宋·苏  轼)

高城望断尘如(   )(宋·秦  观)

春来江水绿如(   )(唐·白居易)

3)广告指谬

当今,在市场经济大潮里,广告宣传花样繁多,铺天盖地。广告用语中,盛行“成语新编”,有时“编”得让你目瞪口呆。我让学生指出下列广告用语的错误。

天尝地酒 (烧酒坊广告语)

有杯无患 (磁化杯广告语)

咳不容缓 (止咳药广告语)

一明惊人 (眼镜店广告语)

鳖来无恙 (保健品广告语)

鸡不可失 (烧鸡店广告语)

饮以为荣 (饮品摊广告语)

肠治久安 (肠胃药广告语)

4)春联整理

春节将至,工会的小李请人写了不少春联,一时匆忙,把上下联全搞乱了,我请学生帮小李把上下联整理在一起。

东风化雨山山翠 向阳花木早逢春

万里山河添异彩 政策归心处处春

勤俭人家先致富 桃李杏春风一家

爆竹声声辞旧岁 喜临门第门生辉

松竹梅岁寒三友 梅花朵朵迎新春

春夏秋冬春为首 人寿年丰福无边

春到人间人增寿 千年历史写新篇

山青水绿春常在 梅桃李杏梅为先

简评:

这是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且富有挑战性。教者通过字、词、句、篇和语、修、逻、文的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咬文嚼字,把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语言文字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批评语文生活时弊的同时,教育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不得自行其是。

语言文字学家早就指出:汉语自成体系,字词句篇有章可循,假如不按照规范和标准使用字词,不遵循遣词造句规律,恣意妄为,犯规破律,就会践踏汉字严密、统一的科学体系,从而失掉汉语在世界语言大体系中的地位。

    或许有人说,这节课过宽,过广,过深,远远地超越了课堂语文教学的界墙。是的,这节课不拘泥于课本,上下左右有效地利用了课程资源,尤其是令人担忧的社会语文混乱现象的引入,更使得这节课更充满了时代气息。

另外,在外语热,母语冷的现实中,我们翻开学生的作文本看看,姑不论其内容假、大、空,就说语句之不通,错字别字之夥,真可谓“不可卒读”。教者针对这种状况,让学生“自我开炮”,在匡谬正误中,教者针对错讹,诊断开方,寻根清源,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规范教育。

语文教师是语言文字规范的教育者、维护者和宣传者,语文规范,舍我其谁?但愿这样的语文课多一些,这样的语文教师多一些。(北疆耕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