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璀璨光耀长空
(2022-08-28 10:43:20)
标签:
白金声 |
分类: 朋友茶座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江山代有名师出,各领风骚数十年。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各个时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小学语文名师。这些名师都是一本本精彩的语文教科书,为写好这本“书”,他们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在教书育人中倾注了生命。如“文革”前的老生代斯霞、霍懋征、袁瑢、丁有宽等;改革开放后的中生代李吉林、贾志敏、支玉恒、于永正、靳家彦、张化万等;世纪之交的新生代孙双金、王崧舟、窦桂梅、薛法根等。这些名师之所以能够从数以百万计的语文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光芒四射,为人景仰,是因为他们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课程视野,高超的教育智慧,远大的职业境界。
“社会呼唤教育,教育呼唤名师”。追溯我国小语界这些名师所走过的道路,我们不难发现,每位名师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他们都是特定文化遗产影响下的人。每个时代的名师都深深地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迹,一定的社会环境、政治氛围、时代精神、教育理念等对名师人格特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一、老生代:热爱孩子,热爱事业,他们把毕生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也揭开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那时学校学习苏联经验,苏联的电影《乡村女教师》和书籍《女教师笔记》在当年的中小学教师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袁瑢回忆说:“1952年,学校里开始组织学习苏联的教学经验,我也怀着热情参加了。当时,除了到别的学校去听课外,自己还看了一些有关苏联教育方面的书籍,如《女教师笔记》《小学阅读教学法》,在这些书籍中,学到了不少有益的东西。”
“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应该就是那个时代教育的真谛所在。
霍懋征的座右铭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她爱每一个孩子,她爱学生甚至胜过爱自己的孩子。原北京实验二小领导禇连山曾讲过这样一件事:1962年6月,医院通知学校转告霍老师,住院的女儿病危。当时霍老师正在上课,听到女儿病危的消息,仍坚持把课上完。待霍老师赶到医院时,女儿已经病故。大家安慰霍老师,她悲痛地说:“我爱我的女儿,我也爱我的学生,我不能因为女儿一人,而耽误40个孩子的学习。”
“母爱教育”几乎是斯霞的代名词,她以一颗童心,满腔慈爱,爱学生之所爱,乐学生之所乐,悲学生之所悲;她爱所有的学生,甚至偏爱后进生;她把爱洒向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不仅是德、智,还有体、美、劳。铸成她终生遗憾的也是最能体现对学生的爱的典型事例是:她的爱人临终时,医院送来病危通知书,她却还在家访!
诗人臧克家曾为斯霞写过一首诗:“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1963年,新华社记者实地采访了斯霞,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访问,发表了介绍斯霞教育经验的文章《育苗人》。后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斯霞与孩子》,文章发表后,在教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广东省潮州市浮洋区六联小学教师丁有宽,被邓小平同志赞誉为“打不死的小学教师”。他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任教于农村。半个多世纪,他为了破除“农村孩子又蛮又笨,难于教好”的传统观念,寻求让农村孩子聪明起来的途径,不管是逆境还是顺境,一直坚持进行“教书育人,转化差生”实验和研究。在长期的教育实验中,先后转变了22个差班为先进班,转变近300名差生为优生,形成了“爱心是根,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面向全体,偏爱差生”的教育观点,出版了《我与顽童》。
教书育人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伟大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为之付出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一个名师完善的人格集中在伟大的爱心和无私地奉献,如陶行知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奉献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该在教育这块圣土上耕耘,以生命投入,奉献青春、心血和智慧,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二、中生代:立足课堂,雕琢课堂,他们把小语教学演绎得出神入化
中生代名师成长于上个世纪60年代前期,成熟于70年代后期,辉煌于80年代中期——正值中国语文教育处在第二次转变的大好时光。他们顺应时代的发展,面对封闭、灌输、单调、压抑儿童身心的教育现状,切中时弊,义无返顾地投身教育改革的热潮中。他们有着开放的意识,开放的情怀,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境界,给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李吉林的“以‘情’为经,以‘境’为纬,有情有境导童稚”教育体系,贾志敏的“以学生为主,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教学风格,支玉恒的“新、实、活、深、巧”教学艺术,于永正的“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教学思想,靳家彦的“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通,以读为本”教学方法,张化万的‘玩玩写写’作文教学思想,无不体现了他们对语文价值的共同追求。
请看李吉林的教学。
李吉林教《小小的船》时,首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现生活情境。她出示圆月图,学生说,这是圆圆的月亮;她又出示半月图,学生说,这是弯弯的月亮。接着,她由学生生活情境过渡到课文《小小的船》的情境中,说:“晴朗的夜晚,一弯新月挂在蓝蓝的天上,该多美呀!难怪我们的小朋友喜欢看月亮!有一位老爷爷还特地把我们小朋友看月亮的情景写成了一首诗《小小的船》。”学生读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课文情境,李吉林再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针对弯弯的月儿,学生联想到了香蕉、镰刀和小船,也明白了这小小的船实际上指的是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为了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中,她启发学生:“课文中的小朋友看着弯弯的月儿,为什么觉得像小船,而不像香蕉和镰刀呢?”学生说,香蕉只好吃,不好坐,小船就可以坐上去了。于是,她把学生带上了“船”:“小朋友讲得真好!如果现在正是夜晚,你坐在院子里抬头看着蓝天,蓝天上有星星,又有月亮。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觉得它多像一只小船。你们听着琴声(弹《小小的船》曲子)眯着眼,听着,好像飞上了蓝天,坐在月亮上了。”《小小的船》这一乐曲在教室里回荡,听着李老师弹的乐曲,小朋友们都入了迷,有的果真眯上了眼睛,十分甜美。
请看支玉恒的教学。
支玉恒不是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体育学校毕业后,大部分时间任体育教师。年近40,才开始教语文,正式上课,仅有七年时间。但是,凡是听过他上课的老师,都众口一词,说他的课上得好。他面对教材,能找到与众不同的切入点,设计出独特的教学过程,选择新颖的教学方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有一年在杭州讲作文课,上课前 他在教室门外小憩。忽然一阵风刮来一页报纸,随手翻开一看,上面登着一篇讨论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校服的文章。只看了标题,支老师一下子产生了一个灵感,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设计校服呢?设计思路,设计方案,产品说明,再配上设计图样,多么生动的一节习作课! 于是,五分钟之内,他放弃了原来的课程设计,改上《创意校服》,效果非常之好。
请看贾志敏的教学。
贾志敏凭着自己精深的语文功力、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人生历练,将语文课堂演绎得无比精彩,引人入胜。请看他执教的《卖鱼的人》。上课伊始,师生随着对课文的理解,他先后板书“人”“卖鱼的”“诚信”三个词语。快下课了,他刚刚把“卖鱼的”三个字擦掉了,黑板上只留下“人”“诚信”两个词,他一边继续擦着黑板,一边跟学生对话,“如果没有了诚信”,擦去黑板上“诚信”两个字,“这个一撇一捺,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死了!”然后擦去“人”字,“下课!”这个教学片段,虽然简短至极,可是印刻脑际,让人永远难以忘却。
请看于永正的教学。
学完《翠鸟》的一、二两段,于永正一看表,离下课还有七分钟。这时,他发现有一个叫小庆的学生打了个哈欠。“小庆。”他语调平缓却十分认真地说,“请你去逮一只翠鸟。”小庆慢慢腾腾地站起来,茫然地望着于老师。于老师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并加了一句:“请你不要推辞。”“到哪儿去逮呢?”小庆可怜巴巴的,弯弯的眉毛被皱起的眉头扭曲得变了形。全班同学面面相觑,神情迷惘。“同学们读第三段,看看到哪去逮,看出来以后,告诉小庆。”还没等别人发言,小庆自己说:“翠鸟不好逮。它住在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又很深,谁上得去呀!”于老师哈哈大笑,他说的,正是第三段的主要内容。他读懂了。当于老师问他为什么请他去逮翠鸟,他赧然一笑,低声说:“刚才我困了,打个盹。”“你有点疲劳了,对不?”于老师补充说。同学们听了,立刻发出了会心的笑声。“逮翠鸟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你虽然没有完成,却帮助同学读懂了第三段,功不可没。同学们,第三段告诉我们的正是翠鸟的住处。”说完,于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第三段,翠鸟的住处”这样一句话。“处”字刚刚收笔,下课铃响了。
请看靳家彦的教学。
靳家彦的语文课常常是未成曲调先有情。他在全国名师语文新课程观摩研讨会上,执教《陶罐和铁罐》一文,开场白温情而幽默。师:同学们早上好! 生:老师早上好! 师:刚刚见面,我先作自我介绍。这段介绍中有真有假,请你们分辨一下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我姓靳,叫靳家彦,是你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今年60岁。我特别喜欢阅读和写作,《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就是我写的。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生:您姓靳,叫靳家彦是真的。我听刚才主持大会的老师向全场老师介绍的,所以是真的。生:您说是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不是真的。因为我从没见过您,我们学校也没有您。师:判断得有根据。生:您说您今年60岁是假的,60岁的老人头发会发白的,可您的头发是乌黑的。师:染的。生:您喜欢阅读和写作是可能的。一位特级语文老师怎么会不喜欢读书作文呢?所以这一句是真的。说《陶罐和铁罐》是您写的,肯定不是,课文上有注释,作者是黄瑞云。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是真的,发给我们的课文就是这一篇。师:非常聪明,分辨得清清楚楚,有条有理,说明你们很会思考和分析。靳老师以学生为本,一见面就调好入境的弦,定好感情的调,生动诙谐的语言,假与真的巧妙运用,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同时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诙谐幽默的语言,给了学生一个满意的“入场券”,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密地展开,语文的魅力,老师的底蕴就在这一刻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这样的导入,真是激情不失温润,睿智不失诙谐。
请看张化万的教学。
这是一堂作文课。一上课,张化万就要求大家把手帕拿出来。孩子们以为老师要向他们借手帕,争着抢着给他:“张老师,我这块手帕干净。”“张老师,我的手帕今早刚从衣柜里取出来的。”“张老师,用我的,新的。”张化万却取了其中最脏的一块手帕,并举起来让大家说说看到手帕的情形。“嗨,这块手帕皱皱的,手帕上的小熊猫黑糊糊的,都该洗澡了。”然后,张化万请一个叫小莉的女生上来洗手帕。一边洗,一边问学生:“第一步干什么?”“浸湿。”“接着呢?”“打肥皂。”“然后呢?”“打完肥皂开始搓。”中年级学生在活动时没有学习意识,看着搓出来的黑色泡沫,唧唧喳喳地在一旁议论。当张化万把搓干净的手帕放在学生面前时问:“手帕是不是洗干净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还要用清水去漂洗。”直到把手帕从清水里漂洗完,抖开,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便说:“今天小莉给小熊猫洗了个脸。”“小熊猫干干净净地坐在草地上吃竹子呢,真可爱!”孩子们看小莉上来洗干净了手帕,也纷纷举手,也想洗一回手帕。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张化万让大家分成八组都动手洗手帕。事先准备好的八个盆子分给大家,一声令下,洗手帕比赛开始了,孩子们玩得非常高兴,到处是欢声笑语。孩子们从静静地看,到自己动手实践,比赛加深了对洗手帕过程的印象,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在学生们洗完手帕后,张化万告诉学生今天可以写洗手帕比赛,可以写小莉洗手帕,也可以写自己平时在家洗手帕、袜子、红领巾的过程。有了“玩”,两节作文课,孩子们洗得不亦乐乎,说得不亦乐乎,写得不亦乐乎。印象深了,还萌发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减少了写作的障碍。
何谓教学艺术?上述几位名家的教学告诉我们:教学艺术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规律,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美学原则,娴熟地运用各种技能、技巧,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是教学方法动态展开,并使其精妙,富有个性。
三、新生代:追求创新,追求超越,他们把标新立异作为共同的旨归
以信息化、全球化和个性化为特征的世纪之交的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200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这一切标志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批有出息的新生代名师崭露头角。这些人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在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共同的教育价值与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分流发展,独树一帜,著书立说,都具不凡的学术勇气,强烈的课题意识,执著的探究精神,丰硕的研究成果。大视野,大境界,大才情,大手笔,恪守师德,严谨治学,建树卓著是这批名师的共同特点,为广大教师所钦慕。诸如孙双金的情智语文,代表作《孙双金与情智教育》;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代表作《王崧舟小学语感教学法》;窦桂梅的主题教学,代表作《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薛法根的智慧课堂等,代表作《教育的名字叫智慧》。
孙双金的情智语文。
孙双金认为,情智语文是工具语文。情智语文,首先是语文,是共同的语文。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修逻文。情智语文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生成情智,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培养情智,在语修逻文的感悟中放飞情智。书声琅琅,是情智的抒发;议论纷纷,是情智的倾诉;高潮迭起,是情智的迸发;静思默想,是情智的萌动;奋笔疾书,是情智的倾泻;滔滔不绝,是情智的奔涌。
他认为,情智语文又是人文语文。一首首诗歌是人类情思的抒发,一篇篇小说是人类悲欢离合的述说,一则则寓言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一个个童话是人们心灵的倾述。文章,包蕴了人们多少的情感;文章,凝聚了人们无限的智慧。情智语文关注的是学习者——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喜欢语文吗?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他们会学语文吗?关注他们的学习习惯——他们能自觉地学习语文吗?关注他们的学习品质——他们能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吗?
心中有情,目中有人,脑中有智,手中有法,这是情智语文的特征。心中有情,我们的课堂就会未成曲调先有情,道是无情却有情;目中有人,我们的课堂就不会只见教案,不见学生,只见教师,不见学生,只见书本,不见生命;脑中有智,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就会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就会峰回路转,豁然开朗;手中有法,我们的课堂就会深入浅出,就会循循善诱,就会因材施教,就会让学生欲罢不能。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自参加工作以来,积极倡导“诗意语文”。
他认为,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拓展、从人的发展高度去把握它的丰富内涵。语文学习过程和熏陶过程是同一个过程,不存在两张皮的问题,让学生受到精神的感染熏陶,决不能游离于语文之外。
他认为,语文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语文教学应当是一种感性教育,感性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个性化的教育、激发生命活力的教育,是一种以感性形式对学生的精神产生持久影响的教育。
他认为,儿童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控制学生,而是通过课文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语文实践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他认为,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语文学习的机会。课外阅读使语文变得“丰盈”,社会实践使语文变得“酣畅”,生活环境使语文变得“鲜活”,儿童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但是课程意义的接受者,更是课程内涵的主动建构者。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
针对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割裂,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单篇讲授支离破碎,难以整体提升语文素养,教学目标过窄、教学方式僵化,导致儿童学习负担过重等问题,窦桂梅提出了“主题教学”的概念。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知识主题和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如诚信、家乡、朋友,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等等。借助于主题,学生会觉得原来语文学习并不那么枯燥,原来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这就好像每一个戏剧的引子,每一个景点的路标一样,先把孩子从声、光、色的世界里引进语言的殿堂,然后教师仍旧借助主题给学生指出一个个路径,让学生有可能走进更多的作家、更多的文本,进行更丰富的语文实践,他们的收获才会更大。
主题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操作框架: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但这是个开放的框架。教师应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所谓“入境始与亲”;再通过对重点文本的敲打、感悟、反思,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窦桂梅称之为“典范方为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进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积累,所谓“拓展求发展”。
薛法根的智慧课堂。
薛法根认为,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而语文教学恰恰缺少了智慧、缺少了思想、缺少了人文关怀,学生不是越学越聪慧,反而越学越不知语文为何物。语文教学有知识,有作业,有训练,有考试,但唯独没有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语文教学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语文教学有的是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分项考核,但是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多地追求统一的答案,抹杀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重复的是别人的思想,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思维的惰性,一个个变得不善思维,个性衰微,少年老成,随波逐流,那就更无智慧可言了。面对时代的挑战,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必须建立在三根支柱上:“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儿童的创造精神”。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为此,薛法根从2000年开始进行了“语文组块教学实验”。语文组块教学是建立在语文学习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以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板块,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
2011年,国家颁布了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这期间,全国小语界又涌现出一大批教改名师,他们的课堂教学及其教育理论在各地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陈琴的素读经典教育,何夏寿的民间文学大课堂,张祖庆的微电影作文,蒋军晶的群文阅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周益民的诗化语文,管建刚的后作文教学,何捷的游戏作文,吴勇的童化作文,盛新风的和美教育,祝禧的文化语文,张云鹰的开放式语文教育,以及闫学、李卫东、薛瑞萍、赵志祥、丁慈矿、戴建荣、潘文彬、虞大明、罗才军、诸向阳、孙建锋、吉春亚、张学青、谈永康、武风霞、郭学萍、张康桥、莫国夫、鲍国潮、宋运来、干国祥、高子阳、季科平等,无不成为多家教育期刊的封面人物。
进入新时代,更是后生可畏。杭州市笕桥花园小学的青年校长徐俊,竟是北师大教育哲学博士,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的青年教研员曹爱卫,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统编教材低年级语文这样教》,绍兴市柯桥区湖塘镇中心小学的青年教师张幼琴,在千课万人的大舞台上多次上观摩课。
这是一批闪耀在小语星空的璀璨明星,他们力图创新,吁求超越。有人说他们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方阵的排头兵,有人说他们是我国新生代语文名师的领头羊,也有人说他们更像脚踏实地、亲身实践新课标的“挑山工”,正朝着他们无比向往的“泰山之巅”勇敢攀登。
(此文是《我们都是语文人》的序言。《我们都是语文人》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各大书店有售。这是一本讲述国内本土语文人故事的书,也是一本解读名师专业成长密码的书,被列为“教育名家谈丛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