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前识字与写字教学几种现象

(2022-08-08 17:34:11)
标签:

白金声

分类: 朋友茶座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根据2022年版课标的具体要求以及统编教材随文识字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纵观当前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有几种现象值得注意。

1.字理识字不足。

当下,低年级识字教学大多都是浅层次的,底蕴不深,常常是就字教字,方法简单,教者不愿寻绎汉字内部潜在的规律,看不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如教“大”字,只要学生说出这个字是一横一撇一捺,共三画,教师便夸其“顶呱呱”;如教“男”字,只要学生能说出这个字是上下结构,教师就赞其“你真棒”。诚然,在学生初识笔画和结构阶段,这样的教学也是必要的。但不讲构字原理,机械地识认,必然影响识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我们说,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人生哲理,为此,我建议,在识字教学中,应适当地讲点构字原理。所谓构字原理,就是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的逻辑关系和造字背景发掘出来的识字方法。汉字的造字法通常称之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从汉字造字方法入手,去挖掘文字所潜藏的深层文化内涵,学生就不仅可以受到通常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还可以借此了解古代的文化知识。比如,学生常常把“初”字中的心字旁写成示字旁,倘若我们在教学中,讲清“初”是个会意字,由“衣”和“刀”组成,表示用力裁衣,是缝制衣服的第一道工序,本义是“开始”的意思,那么,学生就不会将“初”字写错。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也。”意思是,天地果真没有开始吗?我是不知道的。又如“初春”,指春季刚开始,也就是春季的第一个月,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初”的本义是开始的意思。

2.两类生字不分。

统编教材里的生字分两类,即一类字与二类字。一类字是指要求会写的字,一般都写在课文后面的田字格中。一类字要求能读、能写、能使用。二类字是指只识不写的字,只要求认识,不作书写要求。另外,识字表中有一些是蓝色字体,这些蓝色的字都是多音字,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读音,能对应组词即可。

在听课中发现,有些教师一类字与二类字不分,将一类字教成二类字,生怕落掉知识点,属于超标行为,我们应当对这样的识字教学现象泼点冷水。教师要增强课标意识,根据儿童认知特点,按统编教材要求教学,千万不能躐等。有一位教师教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讲读课文有七个要求认识的生字,其中包括“鳄”字。请看的教学

鳄,从鱼,从咢,是一种水生动物,意为血盆大口联合起来表示一种长有血盆大口的水生动物。

(学生瞪大眼睛听着)

:谁能用“鳄”字组成词语?

:鳄鱼。

师:好。

生:(学生翻字典)扬子鳄。

生:(学生翻字典)鳄鱼眼泪。

古代西方传说,鳄鱼一边吞食人畜,一边流出眼泪,比喻恶人假意慈善。

谁能用“鳄鱼眼泪”造句

(学生面面相觑)

真是太难了,学生用“鳄”字组词语就够难的了,他们不得不翻阅字典查找资料,还让他们用“鳄鱼眼泪”造句,这真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识写习惯不好。

识写习惯不好,主要是写字姿势不正,执笔方法不对。写字姿势不正主要表现是:有的歪头写字;有的把头枕在胳膊上写字;有的前胸紧挨桌子写字;有的双腿交叉写字;有的扭着身子写字;有的一条腿压在另一条腿上写字;有的双脚蹬在桌梁上写字;有的一只脚放在桌梁上,一只脚放在椅梁上写字;有的双脚悬空写字;有的左手放在桌下写字;有的坐得太靠前写字;有的坐得太靠后写字;有的一条腿正放,一条腿斜放写字;有的将椅子两条后腿悬起来写字。等等。执笔方法不对主要表现是:有的用食指第一节捏笔,用力过大,第二关节呈弓状向前突出;有的拇指第一节全压住笔杆;有的拇指第一节和食指第一节紧紧拼拢笔杆;有的笔杆顶端指向身体的右方;有的用拇指关节处或拇指第二节和食指第一节握住笔杆;有的捏笔手指与笔尖的距离过近;有的小指外伸。等等。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要从低年级抓起,应认真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1.讲授。教师在教学中,要反复地、通俗地从道理上向学生讲清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的意义、要求和作用,使学生明确为什么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以激发他们对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兴趣和动机,从而在其心理和行动上形成一种自觉与向往。2.示范。小学生模仿力强,其习惯的形成都具有模仿的因素,为此,教师应注重给学生示范。如学执笔,可先告诉学生执笔要领:三指捏笔一指挡,二指垫住真稳当。然后示范;一捏。用拇指的前侧方,食指的罗纹处,中指第一关节的侧上方,捏住笔杆下端离笔头3厘米的地方,并使笔杆向虎口方向倾斜约45度。二挡。用食指靠近虎口部分的外侧,将捏倒的笔杆挡住。三垫。用无名指和小指依次垫在中指下边,成自然弯曲形状。3.训练。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教师应因势利导,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训练,促使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养成。如正确的写字姿势主要是身正、背直、肩平、臂张、足稳,教师可采用儿歌的方法来训练:头部端,肩放平,身子挺直稍前倾。双眼与纸有一尺,胸部离桌约二寸。两臂放开纸放正,双腿平摆脚放平。正确姿势要记牢,字能写好人精神。4.强化。良好的习惯总有一个形成和巩固的过程,而不好的习惯也总具有一种回归的本能。按照巴甫洛夫的观点,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强化以至成为一种“动力定型”的结果。因此,小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后,应通过提醒、奖励、互评、竞赛等形式加以强化。要注意反复抓,抓反复,直至成型。使良好习惯在小学生的大脑中不断加深印迹,以达到“习惯定势”,在行为上呈自动化的特点。5.配合。正确的写字姿势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严格训练,持之以恒,这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争取家长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家庭是教育的阵地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力处所。因此,要向家长讲明写字姿势正确的重要性,要求家长根据家庭情况,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适当的学习条件,并要随时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写字或读书姿势,充分发挥家长在写字训练中的作用。

4.毛笔教学不佳。

2022年版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用毛笔临摹正楷字贴”,第三学段“能用毛笔写楷书”。统编教材也有教学内容,五上安排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局部)书写提示,五下安排有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局部)书写提示,六上安排有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局部)书写提示,六下安排有赵孟頫的《三门记》(局部)书写提示。另外,统编教材五下综合性学习中有三幅书法欣赏字帖:南朝智永楷书《千字文》(局部),唐代怀素草书《千字文》(局部),明代文征明行草《千字文》(局部)。这一切都说明毛笔教学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必修课,横竖撇捺有乾坤,一笔一画成文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然而,当前的教学却不尽人意。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学校没开毛笔课,原因是无书法教师。有的学校尽管开了毛笔课,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学生不会执笔,不会运笔,点画姿态有误,比如,有的把横写成“鹤脖”,有的把竖写成“鼠尾”,有的把点写成“牛头”。写楷书不仅要注意它的点画姿态,更要注意它的结构,结构对了,姿态自然出现。楷书结构有很多法,如横平竖直、上紧下松、上开下合、上收下放、伸左让右、左顾右盼、左右对称、左窄右宽,等等。

练毛笔字有诀窍。

1.勤动笔。勤动笔是练习量的累积,写字不上量,进步就是空谈。书写的结果是手部肌肉记忆的体现,不然怎么会有笔迹一说。所以要想练好哪种书体,就得通过反复的练习,熟悉用笔的方式,笔画的特征以及结体的安排。尤其是笔法的练习,不通过反复的书写,很难熟悉毛笔的书写特性,更不要说把笔画线条写到位,写出应有的风格特点。

2.会读帖。读帖的过程就是对字帖结构和章法布局的观察,是对笔画细节与整体的揣摩。跳过这个过程,或者读帖的时候马马虎虎,到动笔的时候就心里没底,写起来自然是犹犹豫豫,不但影响了笔法的运用,结构也往往写不准,章法就更谈不上了。不认真读帖,写字如盲人摸象,仅凭感觉写出来往往似是而非。长久下去,会养成不良的习气,想要把一种书体学精、写好就难了。

3.善用心。毛笔字的学习不仅仅是技巧上的训练,也是心境的磨练,更是文化的熏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说的是觉知,说的是实践。可以让学生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练习一段时间,写写作品,逢年过节写个对联。学以致用能够让他们更加体会到书法的意境和趣味,也增加了文化素养。同时也是检查自己学习成果的好方法。

5.识字环节不妥。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景阳冈》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梁山伯好汉武松来到阳谷县地面,开怀痛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事。在写武松打虎时,主要抓住了武松怎样躲过了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怎样用哨棒打,怎样按住老虎,拳打脚踢,最后把老虎打死。由于写得具体生动,使读者像身临其境一样。

日前,我看了这节课。教者是男老师,开始,他像评书演员一样,边讲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回来。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老师讲得好,生动形象;学生读得好,活灵活现。我看得十分舒服,被感染的我,心中暗暗叫好:好课,真是好课!可是,就在这时,讲读戛然而止。老师转过身来,在黑板上出示生字——劈,并加上了拼音p,开始了识字教学。老师说:“劈,上下结构,形声字,从刀,辟声,表示动作,在这里是打的意思。”接着,进行写字指导,前前后后足足用了五分钟。当这个环节结束后,学生再朗读课文时,课堂气氛骤然大变,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荡然无存了。可惜,太可惜了,好好的一节课,就这样,被一个“劈”字给破坏了。

随文识字通常有三种方法:

一是讲前识字。学生读完一遍课文,集中提出生字,教师指导学生拼读字音,分析字形,理解字义,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识字,容易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孤立进行,效果一般都不好。

二是讲中识字。课文讲读到什么地方,出现了生字,就进行识字教学,学生读一读,认一认,写一写,如本文的“劈”字教学,表面上看,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实际上这种做法容易破坏阅读的连贯性,导致课堂活动支离破碎。

三是讲后识字。引导学生读书,积淀语感在反复多读中认识生字。一读,生字陌路相逢;二读,生字似曾相识;三读,生字一见如故;四读,生字刻骨铭心。耳鬓厮磨,讲读完了之后,再集中指导学生组词造句,练习书写。

我比较喜欢第三种方法。

有一个词叫“一睹为快”,指遇到精彩的可看的东西,想马上看到,尽快看完,不看不快。学生学习课文,对于精彩的内容,他们也想“一睹为快”。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伊始,都是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等学生欲望被激发出来了,却不马上进行阅读活动,而是扫除“拦路虎”,或讲前“集中识字”,或讲中“随文识字”,这两种方法都是不足取的。学生都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具备了自主识字能力,阅读时遇到生字,会结合文章语境,进行相应的猜测、推理,理解字义。另外,在一篇文章中,学生真的有个别几个生字不认识、不理解,对整体把握文意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读前读中不扫除阅读障碍,学生一样可以读懂课文,并且通过这样的自主阅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的能力会得到更多的锻炼。(哈尔滨市双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