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十年十年一书
(2022-07-16 06:11:57)
标签:
白金声 |
分类: 朋友茶座 |
早在退休前,我就想写一本关于“语文人”的书。
写这本书是有缘由的。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我是语文教研员,在多年的打拼中,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我认识了不少语文人,他们中间,既有教语文的,也有研究语文的,或大家,或特级,或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教师,对他们,知之深,爱之切,怎奈,在岗时,琐事缠身,我始终没有动笔,不免遗憾。
终于退休了。
2008年,我在黑龙江省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中心当了一名小小的科研秘书,一干就是十年。十年中,我写了几本书,其中就包括即将在本月底前与读者见面的《我们都是语文人》(出版前书稿名为《那些语文人》)。此书,我断断续续、哩哩啦啦写了差不多十年。十年磨一剑,一不小心,2019年夏天,这本书稿终于杀青了。我忐忑,这样的书稿有人爱读吗?于是,我做了一个验证。从那年的7月14日始,我把书稿挂在网上,每天一篇,结果出乎我的意料,访问者、评论者铺天盖地而来,其中大部分都是至真至美的语文人。
举两个例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伊师孟留言说:
“白老师早。每天早上最大的期待就是阅读您的《那些语文人》,这让我在摇摇晃晃的公交车时光变得格外美好,也丰富了我作为后辈对中国语文教育的认识,谢谢您!”
网友永丰发表评论。他说:
“2019年这个暑假,我过得非常充实,收获满满。每天看中央电视台王崧舟教授讲《爱上语文》,12集,一集不落,有时还看重播。此外,每天在网上读特级教师白金声写的系列文章《那些语文人》,50篇,一篇不漏,有的文章我不止读一遍。看《爱上语文》,我懂得了教语文就是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当教师的应当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王崧舟堪称榜样。读《那些语文人》,我认识了那么多的名师,他们的道、他们的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人生,启迪了我,并鞭策我前进。同时,我特别欣赏白金声老师的文笔,他的文章有趣、有料、有情,非常耐读,不管是叙事,抑或论说,语言干净利索且老道轻快。开学了,迎来了第35个教师节,迎来了新中国70华诞,迎来了又一拨新同学。在这里,我祝全国同行们节日快乐!祝祖国繁荣昌盛!祝我的学生健康成长!也祝王崧舟教授和白金声老师学术研究层楼更上,硕果累累!”
《我们都是语文人》封底印有这样两段话:
这是一本讲述本土语文故事的书。书中的人物,既有教语文的,也有研究语文的,涵盖了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可谓群星璀璨,光耀长空。全书23万字,凡50篇,有讲述,有回忆,有评论,有细节,真实具体,且文笔流畅,可读性强。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教育著作,作者历时十载,以当代语文人为经线,以他们的故事为纬线,用教育视野、散文笔调、叙事手法,把一些原生态的教育场景推到聚光灯下,激励广大教师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看了这些文字,相信此书必定有读者,因为它是一本解读名优教师专业成长密码的书。我这把老骨头用十年的工夫,且读,且游,且思,且写,我发现我笔下的每位语文人都是一片海,都是一座山。亲爱的朋友,你想拥抱深邃的大海吗?你想攀登巍峨的高山吗?请读《我们都是语文人》,这绝对不是广告!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人伊师孟,她有一双慧眼,得以让这本书稿在京城问世。虽然疫情期间首都几次按下暂停键,出版时间一延再延,但在她的努力下,事情总算圆满了。
今日初伏。“初伏启新节,隆暑方赫羲”,江浙沪热成了工折戸,京津冀紧随其后,相比之下,哈尔滨无烈日,无暴雨,无新冠,气温二十四五度,凉爽多了。在此,诚恳邀请似粥(伊师孟的昵称)拨冗来东方莫斯科凉快几日,届时,我将携老伴当面谢忱。先在中央大街听音乐,后到松花江畔喝啤酒,一言为定!
2022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