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金声教研文存(10)——我国古代的识字教学

(2020-07-24 10:05:24)
标签:

白金声

汉字

识字教学

小学

分类: 教苑探索

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的伟大历史功勋不亚于万里长城。汉字教学在我国具有优良传统和极其丰富的经验,从识字教学到写字教学到教材编写早已形成一套完整体系。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把凝结在传统识字教学经验中前人智慧的结晶提炼出来,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识字教学新体系提供可资借鉴根据。基于此种想法,本文拟从识字教材、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三个方面做些探索,谈谈笔者学习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的一些体会。

1.识字教材。

识字教材是实施识字教学的重要依据。我国识字教材最早的有《史籀篇》,传为周宣王史官所撰写,为教蒙童识字用书;有秦朝用小篆写的《仓颉篇》(李斯作)、《爰力篇》(赵高作)、《博学篇》(胡毋敬作);有汉代司马相如写的《凡将篇》、史游作的《急就篇》等。这些教材大都四字为句,两句一韵,成为后世编写蒙童识字课本的先驱。但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还是“三、百、千”。《三字经》相传是南宋末年王应麟编撰,三字成句,句句叶韵,句法灵活多样,内容广博丰富,涵盖极广,被誉为“千古奇书”。《百家姓》为宋朝无名氏所作,将百家姓氏连缀成四言韵语,通俗浅显,流畅和谐。《千字文》作者是梁武帝时的周兴嗣,全书千字,四言押韵,有“小百科全书”之称,流传久广。

“三、百、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字密度大,读的不多识字不少。

“三、百、千”的生字密度大。《千字文》全文千字,个个不同,生字密度为100%;《百家姓》也几乎如此,全书472字,用字443个,生字密度为94%;《三字经》凡1068个字,用字520,生字密度为50%。三书连续学习可以累计识字1452个。三书的总字量为2720个,生字密度为53%。也就是说读100个字的书,可以从中学到53个生字。儿童读的字数不多,但得益不少。复习巩固靠儿童反复诵读,这样读的量其实不少,生字反复见面,也就巩固了。

2)知识教学与品德培养紧密结合。

有的蒙学教材侧重知识教学,甚至重点在教识字,但也设想灌输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品德要求,如《千字文》(思想内容和品德要求当然是消极的封建伦理道德和唯心主义的一些东西)。有的蒙学教材侧重进行品德培养,但不忽视知识教学,如《三字经》。人称《三字经》“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

3)适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

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儿童和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但有丰富的儿童和发展心理学的思想。蒙学教材的编写非常注意适合儿童的特点,如:教材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切于实用。各书都注意以典型人物、历史故事、民间谚语、流行成语作为重要内容。像《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运用了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历史故事。此外,还有大量勤学苦读的历史人物和生动故事,这是许多蒙学教材久远流传、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4)注意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

蒙学教材都是采用整齐的韵语,以类相聚,或三字成句,或四字成行,句句押韵,读来琅琅上口,听来铿锵入耳,易诵易记,饶有趣味。如《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如《千字文》:“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云腾致雨,露结为霜。”有时配以图画更增强了形象感。如《绘图百家姓》《绘图增注千字文》等。

今天看来,运用“三、百、千”特点,编写小学识字课本,未始不是可以试验的一途。

2.识字教学。

我国传统识字教学经验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先识字后读书。

清代著名的小学教育家王筠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王筠这句话的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儿童必须先识字,然后才能读书;二是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肇始阶段,以识字为重点。古时候先识字后读书的办法,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学习汉语汉文不能像欧美的儿童那样,学会了二三十个字母以后,可以一边识字,一边很快就能成句地乃至成段地阅读。汉字是表意的符号方块字,必须一个一个地认,一个一个地记,如果不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无法整句整段地阅读。如《急就篇》收字2144个,分成“姓氏名字”、“服器百物”、“文学法理”三部分,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尽可能表达一个意思。这两千多个字先学完之后,阅读其他读物时,生字就不多了,其内容也比较容易理解了。

另外,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偏旁部首,造字规律,相当明显,即便是七八岁的儿童,也很容易领会。运用比较类推的方法,完全可能成堆成批地认读,这又表明,汉字本身的特点又为儿童先识字后读书提供了可能性。

2)汉字有先纯体后合体之分。

由基本笔画构成的字叫纯体字,纯体字基本上是由象形、指事方法造成的,如:日、月、山、手、上、下等;由两部分或三四部分组成的字叫合体字,合体字大多数是由形声和会意方法构成的,如:清、闷、众、休、尘等。正因为汉字有这样的造字特点,古人认为:“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王筠《教童子法》)这些主张,体现了汉字构字特点,符合儿童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由形象直观到抽象概括等认识事物的规律。

3)先集中后分散。

据《周礼》记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汉书·艺文志》又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可见入学之初先集中识字,这是我国多年来的传统。集中识字教材除了《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之外,还有各类“杂字”,如《益幼杂字》《群珠杂字》《山东庄农日用杂字》等。儿童入学先集中识字,不仅表现在教材中,也表现在教法上。儿童读“三、百、千”时,塾师一般不作讲解,不要求理解内容,只要认字。当然这种死记硬背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但突出了识字,集中于识字,在识字上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学过“三、百、千”,孩子们认了两千来字,他们知识渐开,生活范围渐广,求知欲渐强,需要进一步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这样就进入了以读写基础训练为主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一般的做法是:开始教学生读《四书》《五经》,配合读经,教学生阅读简短的散文故事和浅易的诗歌,教学生学写对子和写小文章。学生边读书,边识字,边作文,用以巩固集中识字的成果,进一步扩大识字的范围。

3.写字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把写字作为“双基”训练的一门主课,每天规定要有一定的时间专门练习写字,以培养学生写字习惯,训练书法技巧。

传统的写字教学跟识字教学既不能同时起步,也不走一条路子。所谓不同时起步,就是先教识字,后教写字。因为那时只有毛笔,初入学的学生写毛笔字尚有困难。所谓不走一条路子,意思就是并不按照“三、百、千”里的字顺序写,而另有一套写字教材。当时的识字课本,笔画有多有少,有繁有简,有难有易。为了集中识字,识字课本所用的字,就不可能按笔画多少、繁简、难易来安排。而写字,都必须从基本笔画、基本字形、基本结构练起,从少到多,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当时学生开始学写什么字呢?敦煌遗籍中有一页,写着这样一串字:“上大夫丘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女小生八九子牛羊万日舍屯”。清代褚人获在《坚瓠集》有这样的说法:“小儿习字必令书‘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两者说法,大同小异,这就是当时的写字教材。

传统的写字教法,可以概括为“先大后小、先仿后临”八个字,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先大后小”,是指写字教学的两个阶段。开始先写寸许见方的大楷,再写蝇头小楷。“先仿后临”是指写字教学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描红与仿影,主要是仿写。第二步是脱离描红与仿影,让学生按照米字格自己来安排字的间架结构。第三步是照帖临写。临帖开始可虚实结合,就是实则描临,虚则仿临,一实一虚,使学生渐入书法。

古人非常强调培养儿童良好的写字习惯,一是坐正,二是专心。学生写字时,必须先身正笔直,拟形于心,然后才成形于纸。

传统的写字教学,还要求学生做到多练、多看和多想,做到对范字既了然于心,又了然于手,笔随意到,得心应手。

(199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